
人文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5页精选文档.doc
5页人文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一、人文精神与历史教育1.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人文”和“人文主义”何谓“人文”,中西方 都有对它的解释就中国而言,在《易 ?贲?巽》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 人之道也周振甫: 《周易译注》,中华书局 1991 年出版,第 80 页)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人文”的解释是相对于“天文”而言,从而体现 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西方而言,“人文”的概念起源于古希 腊,发展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其核心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 精神存在的价值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旨没变就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尤其 是教育状况而言,我认为周国平先生的阐释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周国平 先生说:“人文精神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他活得要有尊严,同时他要有自 己的头脑、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 自己的人生 ”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年出版,第 47页)从“尊严、自由、独立”等方面理解人文精神,不仅 是社会发展在思想上的深层内涵,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2.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人文学科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承载者是各门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 是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 界这些学科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关 系的探讨,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与修养,从而 达到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养的目的历史学科无论是从其渊源还是主旨功能来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 核心是文化素养的养成, 而不是一门实用性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 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 就是用人对人自身发展的认识去教育后人,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情 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所以,人文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人格教育是历史课程 的最重要的目标所有背离了这一属性和目标的教育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历 史教育二、历史教育的现状1. 历史学科在学生中的窘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 2000 多位学生课程的学习 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学 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 3位;在学生对 15 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 低到高的排序中, 历史课排第 2 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 没意思的课 赵亚夫教授曾进行过“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学生比 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是: ①历史就是时间、 地点、 人名和事实的代名词; ②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是一门令人生厌的课程;③历史课上 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 ④历史就是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实;⑤我们的历史 观点经常是被强迫接受的。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一一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 ,《课程 ?教法?教材》 2004 年第 3期)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学生中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大同小 异我们曾经认为最有意思、最吸引学生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 此之低,这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震惊, 我们到了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了2. 历史课堂的普遍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的背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两种普遍的背离人文主义教育的功利教学的 行为一种是“唯知识论”,这种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考试考什么 我就教什么、练什么;就教学方法而言,历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就评价方式而言,学生考高分就是历史学得好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是在遮蔽历 史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历史教师仍然奉行 不逾另一种则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唯能力论”,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 改革和相应的高考进行后,教师针对高考对“新材料”“新情境”的重 视,片面崇尚对史料的概括、提炼、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学生的 思维引向标准化、机械化和统一化,从而将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教学转变 为纯技术性纯理性的历史史料教学。
就历史教学的本质而言,这种教学模 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因为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一味强调“技术 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对情感、人格的陶 冶,而“唯能力论”恰恰又将我们带回了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东 西三、在具体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教学的实践1. 在学习目标设计上注意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设计学习目标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发生变化并获得进步作为培 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历史要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是人格的健全与完 善因此,历史学习目标的重心应该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 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丰富的素 材,如用优秀的历史人物、富有人文内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事件等引 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在历史环境中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 碰撞,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 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点随着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素养在潜 移默化中得以增长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人文的教学方法人文的教学知识与人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人文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 生个体的历史感悟。
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战场,在历史课堂 上,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 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这就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手段的改变 等多方面入手3. 采用富有人文精神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激励学生的重 要手段但是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机制就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 种评价机制只关注学习的结果, 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 只关注量化成绩, 忽视对其他素质的考查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评价机制,以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根本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个性各异的学生提供 发展空间综上所述, 历史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科学, 其教学的核心是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在 人格上的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核心目标 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评价机制等方面) 改变陈旧落后的理念和方法,发掘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并通过人文的教学 手段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 3 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 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第 # 页。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