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板头曲中的“八板”.pdf
2页河南板头曲中的“八板’’ ■侯颖沈阳师范大学 “八板”原是一首中国民间器乐曲.由于广泛流传,相继在各 地产生,如:北方的《老八板》、江南丝竹《中花六板》、潮州音乐 《寒鸦戏水》、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蒙古《八谱》等各乐种、剧 种、曲种的均使用了八板及其变体因此,“八板”远不只是首乐 曲名称,而是有着我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一类音乐体系学术界对 于八板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层涵义: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的一 首器乐曲牌:由八板曲牌衍变的众多标题性器乐曲:指定格六十 八板的曲体——八板体 在河南民间音乐中尤以河南板头曲里的“八板”为多 河南 板头曲原是有词可唱的音乐.后因唱词文雅逐渐变成独立于唱 腔之外的器乐曲 主要乐器为三弦、琵琶、古筝、二胡曲目大多 采用七声音阶的宫调或徵调式板头曲曲式结构严谨工整、讲究 对称性和规律性,基本为68板体,即盼头十六板,煞尾四板,河 南民间俗称这种曲体叫“老八板” 大都由2/4拍子的六十八小 节或4/4拍子的三十四小节组成起承转合关系的八句.曲调取 材于《老八板》笔者参照《河南民族器乐曲集成》中收集的117 首板头曲分析出“八板”的乐曲如下图所示 第一类 第二类 《高山流水》《萧妃舞》《大救驾》《打 合奏 雁》《闺中怨》 《苏武思乡》《葡萄架》《赏秋》《百 《平沙落雁》《大泉》《思春》 鸟朝风》《闺中怨》《小鹊》《南板》 《慢吟》、《打雁》《寒鹊争 《傍妆台》《天下同》《满园春》《蝴蝶 梅》《叹颜回》《刮地风》《花 古筝 闹金瓜》《鲤鱼闹莲华》《六幺令》《云 八板》《陈杏元和番》《落院》、 里雁》《蜻蜒点水》《玉娥自口》《美女思 《下楼》《小飞舞》《打秋千》 月》《悲叹颜回》《满架葡萄》《夺筝》 《唧唧咕》、《风摆翠竹》《狮 《高山流水》 子滚绣球》《大开酋》 琵琶 《慢开州》 三弦 《大银枪》《凤凰三点头》 《月儿高》《小银枪》《打雁》 泌胡 《双八板》《单八板》 数目 :30 22 以八板音乐特征,上图从板变手法划分八板乐曲为两类。
第 _类——八板原型顺序变奏和第二类——八板原型逆序变奏 限于篇幅,这里并不逐一分析乐曲,仅以具有显著的八板特点的 曲目按分类为例.说明八板在河南板头曲应用中出现的一些灵 活变奏情况 段落 a al b c d e f fl e1 小节 8 8 8 8 5 8 8 8 6 调式 商徵 宫徵 徵 宫宫 宫 结构 起 承 转 合 结尾 第一类——起承转合四个层次顺序组合的八板体曲目:a al b c d e ff1起承转合四个段落结构关系如下:此类乐曲在河南 板头曲中较好辨认出八板原曲牌曲调八板原曲牌的每一 板——八个乐句大都通过一些变奏手法顺序扩展形成新的乐 曲属于在曲体和曲调上高度统一的八板体乐曲如《苏武思乡》 乐曲整体为起承转合的四个层次,清晰了然每部的调性关系与 八板原曲牌结构基本一致,起部的两句采用八板原曲牌的前两 句——八板头即八板核心曲调“工工四尺上”变奏发展.并且也 由相同的或相似的主体材料形成重复的结构,两句末尾落音也 保持强有力的功能关系.或则与八板原曲牌一样保持属主关系 全曲为2/4记谱,共六十八小节即六十八板,为原板变奏所谓 原板变奏 是板变原则的一种方法 板变原则即通过板眼变化进 行变奏.主要分原板变奏与变板变奏两种。
原板变奏是以双板或 单板为母板,在板拍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插花、借字、移位、等手法 加以变奏变板变奏是改变原来的板拍,或改板为单板(板拍成 倍增加):或改单板为双板(板拍成倍减少) 由此进行“脱腔”、 “添眼”、“抽眼”等增减板眼的各种变奏此曲仍是八板体一即定 格为六十八板的结构,因此为原板变奏 原板伴奏的传统手法在 此曲中除了插花、还有拷拍等 插花.通过添加“4 ‘7”等经过音,对曲调进行自由加花不 仅丰富了曲调扩展了音乐.通过演奏技法赋予旋律独具河南地 方特色的腔音,使得乐曲气韵更连绵不断富有新意 拷拍.在原 板基础上抽音花奏,并且将顶板音抽除进行让板(用板后音)演 奏可以清晰看到《苏武思乡》起部第一句和第二句在沿留了原 曲调骨干音的同时.大量通过演奏技法的改变造成加花装饰引 起在效果上的变化.不仅如此.第二句尾部添加了新的音乐材 料,乐句不是纯碎的变奏反复,使曲调灵活发展 第二类——逆序组合的八板乐曲.延续着八板体起承转合 关系四个层次的特点 只不过起部的音乐材料不再是八板原曲 牌的前两句,或者放置在合部,或者置于居中部甚至有些乐曲 只用八板核心曲调进行穿插式变奏 八板头的起部作为结束的 落部,遂变为“起、承、落”这三层次的乐曲结构,如《老八板》结构 关系如下 段落 引 a al b c d e f g 尾 小节 3 8 8 6 8 12 8 8 8 3 调式 宫 宫角 商徵 宫宫 宫宫 宫 结构 引 起 承 转 合 尾 全曲为2/4记谱.除了引子为68小节即六十八板,为原板 变奏的八板体 从起部开始的“起承转”为原八板曲牌的承转合 变奏发展而来 此曲起部明显不是八板调,通过分析旋律可以看 出旋律是由原曲调的承部扩展而来。
如谱例: 八板原型承部两句十六板 第一句 业}5璺_墨l曼皇俎I 2 I 第二句8 2 2 8 I 5 5 8 l i 6 i l i 8 5} 《老八板》起部第一句变奏为: k . L 1 L 1 L 1 B暴 a器 l t 磊 a 0 8誊 l IJI|5lI l 2 j l i I¨3 I a l l …— — 一 l l l 起步第二句变奏为 f I 曼量f· i L.j i L n f L l j 此外,八板原型转部 f J 5 J盟2 f 韭i韭1 l(下转第107页) 113 例3 如图所示,该例中乐曲在a小调上发展,进行到第2小节, 引入了a小调的同主音大调G大调的主和弦G—B—D作为共同 和弦.同时该和弦为C小调的V级和弦.随后进行到ff—a—C--be 即为C小调的Ⅶ7/V级和弦,在之后的第87小节,调号由之前 的两个降号变为了三个降号.乐曲在C小调上发展 (三1通过模进转调 转调模进是音乐材料发展中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器乐 作品中运用颇多通过模进转调是指,进入某个新的乐句或乐句 中的某个部分时.不经过转调和弦,而突然转入新调中运用模 进进行转调.可以使得音乐的发展如同不问断的链条,在调性方 面,使得发展连绵不断,各个环节连接处的和声联系紧密,后一 环节的出现比较la然 例4 如图所示,该例在C小调上进行发展.在第3小节通过音组 的模进到达f小调,之后在f小调的Vi 、V。
进行,在之后一小 节到达f小调的i级主和弦,起到稳固调性的作用 (四)通过单音或单声部旋律过渡转调 在音乐作品中.有时转调并非仅运用共同和弦进行转调.也 可利用单音或者单声部的旋律来进行转调.即连接两个调性的 不是共同和弦而是共同音或者是单声部的旋律.通过单音转调 是利用原调当中的某一音级转化为新调中的某一音级,或用原 调和弦中的某一组音来转化为新调中和弦的某一组音 通过单 声部的旋律进行转调则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声部线条来完成转 调.有时通过几个共同音即可转向新的调性.有时则需要逐步的 引入带有变化音记号的音来使得过渡的更加自然.通过强调一 些属于之后新调的一些音来进行过渡 例5 如图所示.在第一乐章中,这几个小节是将呈示部与展开部 连接起来的部分,在69小节,是结束在呈示部的主音DA上,70 小节半音下行进行到G在71小节单声部旋律半音上行进行, 将原来A大调中的DA、 B全部还原,并加入了 c,之后进行到了 d一#f—a这个和弦,是新调g小调的V和弦,之后直接调号发生 变化.将之前的四个降号还原了两个.进入到了第一乐章奏鸣曲 式的展开部中 二、第32首钢琴奏鸣曲转调法小结 贝多芬在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所使用的转调法主要有通 过共同和弦转调、通过中间调转调、通过单音或单声部旋律转 调、通过模进转调、调性对置等等。
这首作品中频繁的和声变化 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平日的和声学习而言.这首作品的分析 是稍有难度的.且很多学生对于作曲家所使用的转调方式理解 较为模糊.故选择对转调法这~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该曲的转 调方面的分析.来了解贝多芬在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除了在 曲式结构、复调、对位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之外,在调性方面 则是如何采用功能性与色彩性结合的调性关系进一步了解在 转调技法的使用方面有何创新和发展,如何从原调过渡到新调 三、结语 通过对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的转调法简要的分析.从 和声方面加强了对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技法的了解.有助于更深 层次的对贝多芬作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美l柏西·该丘斯.和声学【M】.缪天瑞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62. 【2l{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M】.张瑞译 t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钱仁康敲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让2001. 【4l尤·阿·可列姆辽夫.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J].人民音乐,1955, 1). 【5】姚锦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Jl_中央音乐学 院学报.1984.(02). 【6]fil~承瑞.和声布局概论【J】.音乐探索,1985:(01). 《老八板》合部变奏为: II I I咎磐l 卫i 量旦f l I I I l 址 I 1 起部明显是用新材料进行反复变奏而扩充了两句,全曲并 无八板原曲调标志性的头两句。
乐曲虽为72小节,但除去前三 小节板式并无变化,因此仍为原板变奏中部的承部仍沿用起部 作了重复式乐句扩充进而平衡全曲成为方整性八板体曲体 所 用变奏手法有摧拍、加点等摧拍,以原板为骨干音将节奏增 繁、速度加快此曲照大多数河南板头曲板式虽同为原板变奏, 但却由于摧拍的变奏手法加上三弦乐器本身的演奏技法变得活 泼热闹加点,加休止符或加符点,保存板上音,去掉板后音.使 一首曲调增加停顿感除此之外和《苏武思乡》一样还常用插花、 拷拍的变奏手法便不赘述 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