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梅戏文化基因初探.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153598
  • 上传时间:2022-0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3.6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梅戏文化基因初探                    吴树新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在流行于长江中游皖、鄂、赣交界地带的民间小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戏曲剧种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相当多的戏曲剧种的艺术养分,走向今日辉煌的笔者来自黄梅戏的故乡,从小耳濡目染,体悟到黄梅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地域文化、民间艺术、民俗等方面探究黄梅戏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流变对黄梅戏的影响,希望黄梅戏在新时期更加繁荣兴盛一、黄梅戏的文化源头关于黄梅戏起源于何地以及如何起源,存在很多说法和观点,其中主要的论点有:一是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来自www.L]归纳出较流行的两种说法其一为“因地说”,即黄梅戏因湖北省黄梅县而得名,是源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又称“黄梅采茶戏”其二为“因时说”,认为黄梅戏始于清乾隆年间,由那些在梅雨季节逃水荒的艺人们流落到当时较为富庶的安徽石牌(安庆)地区并在此传唱开来,是因“梅雨”而得名,又称“黄梅调”或“花鼓戏”二是毛忠先生在《黄梅戏史话》一书中仅从地域归纳出三种说法,与陆洪非先生观点有同有异其一是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与“因地说”相同。

      其二是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安庆、怀宁一带,从前该地区的四乡农民在黄梅季节以歌舞形式迎神赛会,祈求丰年,这些歌舞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因其与黄梅季节有关,被称为黄梅调其三是起源于江西,是江西的采茶歌一支传到安徽,演变为黄梅戏,另有二支则分别留在江西和传到湖北综合各种观点,被广泛认同的说法是:黄梅戏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发,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值得注意的是,黄梅戏虽然起源于采茶调或采茶歌,但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除采茶调外,还借用了“道情”“花鼓”“连厢”“罗汉桩”“送傩神”“莲花落”等艺术形式演唱表演从有一定故事的小节目,到出现敲渔鼓、唱采茶调、舞霸王鞭等,极大地丰富了其歌舞表现力从采茶歌到黄梅戏,历经了一百多年,其间出现过很多的优秀艺人,为黄梅戏的传播和光大做出贡献,很多人遭遇坎坷因为过去的戏曲巨人,尤其是所谓花鼓小戏的艺人,唱戏是谋生的手段,除甘苦自知外,在社会上也是受歧视的,甚至他们的父母也认为“养儿唱戏,坟山出气”是最不光彩的事然而,无论是社会变革,还是处于极端困难的环境中,黄梅戏仍顽强地生存下来,显示出巨大的文化魅力。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 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而仅有大约40 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黄梅戏在这200 多个剧种中属于历史比较短的的剧种,却与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就是其能包容吸纳、博采众长之故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等优美动听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二、黄梅戏的文化特征黄梅戏具有皖江文化特征安庆地区位于吴头楚尾,毗邻长江,境内交通方便,商业发达,自明代以来,这里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1926 年左右,黄梅戏进入安庆地区后,便在属于皖江地域流传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在语言上,安庆话受明人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多用五声微调式和宫调式进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的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在表演上,黄梅戏在一些剧目中引用了其他剧种的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

      黄梅戏生于乡野,行于市井,与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相融,其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由雏形阶段的的花腔小戏,发展到多个单出小戏的串演,再到整本戏,逐渐成熟演出班子也从自娱自乐、半职业班社发展至职业剧团黄梅戏的全部传统剧目,表现主体基本是村姑、农夫和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唱词都是安庆地区的方言俚语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的安庆地区的民歌小调如“桐城歌”,文南词、太湖曲子戏,安庆大鼓等三、黄梅戏的文化传承从清代乾隆50 年(1785 年)左右到辛亥革命前是黄梅戏的始发阶段,早期的黄梅戏艺人大多已无法从文献资料中查找望江人蔡仲贤是有名的一位,他早年便跟随徽班学艺,后徽班出走,他改学黄梅戏,并组班演唱,戏路广,艺德好生、旦、丑角皆擅长,表演吸取[来自wWw.LW5U.com]民间小调和徽调,自成一家,18 岁就已成名,慕名投其门下者甚多百年间,那时的黄梅戏只有季节性的半职业班社这种半职业社人员很少,一般是“三打七唱”,即3 人操作打击乐器,7 人登台演出,加上组织管理和后勤的,一共也就10 多个人他们的表演虽颇受观众欢迎,但却屡遭官方禁止经过多年的艺术积累,到了清代咸丰年间,黄梅戏开始出现了整本戏,黄梅戏艺人通过移植青阳腔、汉剧、徽调等,逐渐有了数十个自己的大戏,在移植和编创下整本大戏的过程中,黄梅戏艺人也大量借鉴吸收了这些说唱艺术、成熟剧种在音乐唱腔、角色德清乃至舞美化妆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养分,使得黄梅戏在戏剧表演上趋近成熟,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在辛亥革命之后,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转向城镇花台在这一时期,黄梅戏承前启后的艺人则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丁永泉、胡玉庭和龙昆玉等其时黄梅戏班社是关职业性的,以业余演出为主,但已遍及安庆城周边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看到京班、徽剧等在戏社能在安庆城内的大戏院演出,有志的艺人们开始望城思进最早进入安庆城的是老生白支芳画集的班子,时在1926年,但就在当年年初他就去世,继承其遗志的丁永泉在这年的秋天终于将班子带进了安庆城随后,有了城内舞台演出经验的黄梅戏艺人又在周边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大、更广泛的演出活动空间,班社蓬勃发展,开始出现职业性班社不久,黄梅戏唱进了更大的城市——上海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梅戏再次返回安庆在艰难中挣扎发展,黄梅戏扎根安庆,并培养了众多后辈人才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是黄梅戏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严凤英、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是杰出代表,还有陆洪非、时白林等词曲创作大家改革开放后,中青年演员黄新德、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在此期间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四、振兴黄梅戏的思考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推进安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十二五”时期,建设文化强省的“八个强”中文化演艺强成果丰硕,黄梅戏的艺术精品创作扎实推进如《风雨丽人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雷雨》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奖项,《徽州往事》获文华剧目奖;省黄梅戏剧院入选首批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唱响黄梅戏的重要标志是出精品和出领军人物。

      因此,新的时期,必须认清时代特点,适应当前实际,主动培育市场能够流传的优秀剧目总是真正受老百姓喜爱的,而不是由于个别领导一时的喜好和为了获奖进行创作表演从探究黄梅戏的文化基因中,我们感觉到,黄梅戏源自民间和民俗,根植于社会生活,经典黄梅戏的唱词通俗、优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均感人至深而这些正是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很多剧目欠缺的,不断更新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汲取黄梅戏传统剧目和其他剧种的优秀精华,创新创作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黄梅戏作品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快人才培养的强度,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推出一批在安徽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黄梅戏新人和艺术家,才能更好地唱响黄梅戏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