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尿生成和排ppt课件.ppt
92页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第五节第五节 尿液、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排放尿液、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排放第四节第四节 尿尿 生生 成成 的的 调调 节节第八章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三节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终产物终产物不需要物质不需要物质过剩的物质过剩的物质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排泄器官排泄器官排泄排泄机体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终产物、不需要或过剩机体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终产物、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肺脏 皮肤消化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排 泄泄 器器 官官 排排 泄泄 物物────────────────────────────────────────────── 肾肾 脏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肺 脏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消 化化 道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 胆色素胆色素, ,毒物等毒物等 唾唾 液液 腺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 水的摄入:水的摄入:饮水、进食饮水、进食水的排出:水的排出: 1 1、不感失水(呼吸器官、皮、不感失水(呼吸器官、皮 肤):肤):400-600 ml 400-600 ml 2 2、出汗:变化很大、出汗:变化很大 3 3、粪便:、粪便:100 ml100 ml 4 4、肾脏排尿:保持水的稳态、肾脏排尿:保持水的稳态 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及内分泌,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及内分泌,实现维持内环境稳态实现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功能如下:主要功能如下: 1.1.泌尿功能-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泌尿功能-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 ① ①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 ②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 ③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2.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 :肾脏的功能肾脏的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流量 肾实质肾实质分为皮质分为皮质(cortex)(cortex)和髓质和髓质(medulla)(medulla)两部分肾脏的功能单位是肾脏的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在皮质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在皮质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血管丰富髓质血管少,有管构成,血管丰富髓质血管少,有1515~~2525个肾锥体构成个肾锥体构成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一一) )肾单位肾单位肾肾小小体体肾小球肾小球肾小囊肾小囊肾肾小小管管近端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近曲小管袢降细段袢降细段 两种肾单位比较两种肾单位比较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数数 量量多多(85-90%)A口径口径少少(10-15%)体体 积积较大较大较小较小A入入∶ ∶ A出出== 2∶ ∶1A入入≈ A出出A出出后的后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袢长度袢长度分布于皮质部分布于皮质部的肾小管周围的肾小管周围还形成还形成U形形的直小血管的直小血管肾素含量肾素含量短短长长多多少少皮皮质质肾肾单单位位近近髓髓肾肾单单位位分布于皮质部分布于皮质部的肾小管周围的肾小管周围( (二二) )近球小体近球小体●●小动脉中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小动脉中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感受器;●●肾交感肾交感N N支配。
支配1.近球细胞:近球细胞:2.致密斑: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能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经间质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3.3.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出入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有出入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有 吞噬和收缩功能吞噬和收缩功能(三)肾脏的神经支配(三)肾脏的神经支配 肾脏主要受肾脏主要受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支配,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支配,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1212~腰~腰2 2节段,其纤维进入腹腔神经节和位于主动脉、肾动脉的神节段,其纤维进入腹腔神经节和位于主动脉、肾动脉的神经节节后纤维与肾动脉伴行,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球旁细经节节后纤维与肾动脉伴行,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球旁细胞末梢释放胞末梢释放NENE,调节,调节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肾小管的重重吸收吸收和和肾素的分泌肾素的分泌 (一)血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且主要分布在皮质:(一)血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且主要分布在皮质: 流量流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1/4~~1/5;; 皮质血量约占皮质血量约占94%(二)有两套毛细血管网,且血压差大:(二)有两套毛细血管网,且血压差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血压低肾小管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利于重吸收 二、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二、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通过肾血流量的调节:通过肾血流量的调节:①①使肾血流量与肾的泌尿功能使肾血流量与肾的泌尿功能相适应相适应—自身调节;自身调节;②②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血量相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血量相配合配合—N-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三)肾血流量及其调节(三)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于动脉血压于10.710.7--24.0kPa 24.0kPa ( 80~180mmHg)范围内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肾小球滤过率保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肾小球滤过率保持相对稳定持相对稳定 该该现现象象在在去去神神经经支支配配的的肾肾或或离离体体肾肾均均存存在在,,说说明明为为自身调节自身调节2.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1.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 应应急急状状态态→→( (反反射射)→)→肾肾交交感感神神经经兴兴奋奋→→肾肾血血管管收收缩缩→→肾肾血血流流量量↓↓,,有有利利于于活活动动器器官官和和重重要要器器官官得得到到较较多多的的血液供应血液供应 (血液重分配)。
血液重分配) 22. .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肾肾上上腺腺素素、、去去甲甲肾肾上上腺腺素素、、血血管管紧紧张张素素、、升升压压素素、、内皮素内皮素→→肾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 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缓激肽 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缓激肽→→肾血管舒张 肾血管舒张 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 1.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作用 3.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分泌作用三个连续过程三个连续过程 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滤过率(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概念: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 ==125ml/min GFR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2.滤过分数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概念: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肾的血流量占心输出量肾的血流量占心输出量 25%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55%肾的血浆流量=肾的血浆流量=5000ml×25%×45%=660ml/min滤过分数滤过分数 = 125 ×100% =19% 660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肾肾小小球球滤滤过过膜膜由由3 3层层结结构构组组成成::①①内内层层为为毛毛细细血血管管的的内内皮皮细细胞胞层;层;②②中间层为基膜层;中间层为基膜层;③③外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的上皮细胞层外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的上皮细胞层 毛毛细细血血管管内内皮皮细细胞胞有有许许多多小小孔孔,,称称窗窗孔孔,,基基膜膜含含有有微微细细纤纤维维网网,,对对滤滤过过膜膜的的通通透透性性起起决决定定性性作作用用肾肾小小囊囊脏脏层层的的上上皮皮细细胞胞的的各各足足状状突突起起之之间间有有许许多多裂裂隙隙,,称称裂裂孔孔,,是是滤滤过过作用的最后屏障。
作用的最后屏障 n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窗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窗空:50-100nm50-100nmn基膜蛋白质网孔:基膜蛋白质网孔:2-8nm2-8nmn足细胞裂隙:足细胞裂隙:4-14nm4-14nm 三层膜叠加总内径三层膜叠加总内径≈≈3.25nm3.25nm ((2.0-4.2nm2.0-4.2nm))n常见几种物质的分子直径常见几种物质的分子直径 红细胞:红细胞:7um7um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3.25um3.25um 白蛋白:白蛋白:3.6um3.6um外层中层内层水分子水分子阳离子阳离子葡萄糖葡萄糖小分子小分子阴离子阴离子白蛋白蛋白质蛋白质机械屏障: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静电屏障: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1 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2.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2.0nm2.0nm能自由通过能自由通过① ① 半径半径 2.02.0~~4.2nm4.2nm能部分通过能部分通过 >>4.2nm4.2nm完全不能通过完全不能通过 ( (白蛋白,分子量白蛋白,分子量69000)69000)②②分子量分子量<<6900069000单体可通过单体可通过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中性溶质次之;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能通过 2 2))电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电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滤过:滤过:指指血血液液流流过过肾肾小小球球时时, ,血血浆浆中中水水分分和和小小分分子子物物质质通通过过滤滤过过膜膜进进入入肾肾小小囊囊形形成成原原尿尿((超超滤滤过过液液))的过程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滤过三要素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屏障、动力、阻力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液体分析发现, ,除蛋白质除蛋白质外,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度与血浆基本一致, ,而且而且渗透压和渗透压和pHpH值也与血浆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原尿 = = 血浆的超滤液血浆的超滤液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g/L) 成成 分分 血浆血浆 原尿原尿 终尿终尿 浓缩倍数浓缩倍数 水水 900 980 960 1.1900 980 960 1.1蛋白质蛋白质 80 80 微量微量 0 -0 -葡萄糖葡萄糖 1 1 0 -1 1 0 - Na Na+ + 3.3 3.3 3.5 1.13.3 3.3 3.5 1.1 Cl Cl- - 3.7 3.7 6.0 1.63.7 3.7 6.0 1.6 K K+ + 0.2 0.2 1.5 7.50.2 0.2 1.5 7.5 尿酸尿酸 0.02 0.02 0.5 25.00.02 0.02 0.5 25.0 尿素尿素 0.3 0.3 20.0 67.00.3 0.3 20.0 67.0 肌酐肌酐 0.01 0.01 1.5 150.00.01 0.01 1.5 150.0 氨氨 0.001 0.001 0.4 400.00.001 0.001 0.4 400.0滤过的实验证据滤过的实验证据: 入球端入球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45 =45 –(25+10) (25+10) =10 mmHg=10 mmHg) )>>0 0有滤液生成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45=45–(35+10)(35+10) = 0 mmHg = 0 mmHg≤0≤0无滤液生成无滤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形成有效滤过压的形成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囊内压)特点:特点:①①正常时,毛细血管正常时,毛细血管血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血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不出)特点:特点:②②正常时,出球段除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贮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贮备面积)备面积)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滤过系数(一)滤过系数 ⑵⑵滤过膜滤过膜面积面积: :⑴⑴滤过膜滤过膜通透性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机械屏障作用↓静电屏障作用静电屏障作用↓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1.5m2 2 (二)有效滤过压:(二)有效滤过压:2.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GFR →→尿量 1.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尿量尿量 3.囊内压囊内压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阻塞管腔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阻塞管腔囊内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全身血浆蛋白浓度全身血浆蛋白浓度 或或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 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明显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少尿。
少尿(三)肾血浆流量(三)肾血浆流量 ●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胶体渗透压渐滤出,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渐有效滤过压渐↓↓(=0(=0时称滤过时称滤过平衡平衡)→)→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 ● ●由图可见:由图可见:三条曲线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肾小球血浆流分别代表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量(RPF)(RPF)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时血浆胶体渗透压(COP)(COP)上升的斜率上升的斜率曲线曲线A: RPF↓→ COP↑A: RPF↓→ COP↑速快速快曲线曲线C: RPF↑→ COP↑C: RPF↑→ COP↑速慢速慢曲线曲线B:≈B:≈正常正常RPFRPF时时COP↑COP↑速速结论结论: RPFRPF大大→→COP↑COP↑速慢速慢→→滤过平衡向滤过平衡向着出球着出球A A端移动端移动→→GFR↑GFR↑;反之则;反之则GFR↓GFR↓ RPF: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COP: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率的变化①①滤过膜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滤过率↑↑(血尿)(血尿) 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滤过率↑↑(蛋白尿)(蛋白尿) 滤过膜面积滤过膜面积↓↓滤过率滤过率↓↓(肾炎)(肾炎)②②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滤过率↓↓(大失血)(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囊内压↑↑滤过率滤过率↓↓(结石、肿瘤)(结石、肿瘤)③③肾小球血浆流量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滤过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重吸收重吸收和和分泌分泌作用。
作用●●重吸收重吸收: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原尿中重新转运到血液中指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原尿中重新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分分 泌泌: :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中的过程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中的过程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g/L) 成成 分分 血浆血浆 原尿原尿 终尿终尿 浓缩倍数浓缩倍数 水水 900 980 960 1.1900 980 960 1.1蛋白质蛋白质 80 80 微量微量 0 0 - -葡萄糖葡萄糖 1 1 1 1 0 0 - - Na Na+ + 3.3 3.3 3.5 1.13.3 3.3 3.5 1.1 Cl Cl- - 3.7 3.7 6.0 1.63.7 3.7 6.0 1.6 K K+ + 0.2 0.2 1.5 7.50.2 0.2 1.5 7.5 尿酸尿酸 0.02 0.02 0.5 25.00.02 0.02 0.5 25.0 尿素尿素 0.3 0.3 20.0 67.00.3 0.3 20.0 67.0 肌酐肌酐 0.01 0.01 1.5 0.01 0.01 1.5 150.0150.0 氨氨 0.001 0.001 0.4 0.001 0.001 0.4 400.0400.0●●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①比较原尿与终尿量: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原尿量: :180L/d180L/d 终尿量终尿量: :1.5L/d1.5L/d 提示提示99%99%被重吸收被重吸收,1%,1%排出体外排出体外②②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蛋白白质质、、葡葡萄萄糖糖原原尿尿中中有有→→终终尿中无尿中无(=(=重吸收重吸收) );; 肌肌酐酐、、氨氨原原尿尿中中微微量量→→终终尿尿中中大量大量(=(=分泌分泌) )。
重吸收和分泌部位重吸收和分泌部位: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近端小管近端小管:刷状缘增大重吸收面积:刷状缘增大重吸收面积●●髓袢细段髓袢细段●●远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集合管重吸收重吸收方式方式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渗透渗透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溶剂拖曳溶剂拖曳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原发主动原发主动:泵泵 继发主动继发主动:逆向转运逆向转运 同向转运同向转运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转运的途径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转运的途径跨细胞转运跨细胞转运细胞旁转运细胞旁转运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 (一一) Na) Na+ +和水的重吸收和水的重吸收: :99%99%被重吸收被重吸收•方式方式────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原尿原尿(glomerular filtrate) (glomerular filtrate) NaNa+ + 500g /500g /日,日, 终尿终尿(urine) (urine) NaNa+ + 5g /5g /日日 99%99%回收回收•地点和吸收比例:地点和吸收比例: 近端小管:占滤过量近端小管:占滤过量6565~~70%70%,, ( (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 髓袢:髓袢:20%20%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12%12%1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方式:伴方式:伴 GluGlu、、AAAA协同转运协同转运 NaNa++ --- H--- H++交换交换 重吸收量:占滤过的重吸收量:占滤过的6767%% 2 2、髓袢降支:、髓袢降支:不吸收不吸收 3 3、髓袢升支:、髓袢升支: 方式:方式:““Na-K-2ClNa-K-2Cl协同转运协同转运”” 该载体可被该载体可被““呋塞米-速尿呋塞米-速尿””阻断阻断4 4、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方式:方式: NaNa++ --- K--- K++交换交换 性质:性质:““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醛固酮调节醛固酮调节(1) (1) 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同向转运体模式同向转运体模式 管管腔腔膜膜上上有有Na+:2Cl-:K+同同向向转转运运体体→→NaNa+ +、、ClCl- -顺顺电电- -化化学学梯梯度度,,K K+ +逆逆电电- -化化学学梯梯度度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进进入入细细胞胞内内的的::NaNa+ +由由管管周周膜膜Na+Na+泵泵泵泵出出,,ClCl- -经经管管周周膜膜ClCl- -通通道道、、K K+ +经经管管腔腔膜膜K K+ +通通道道顺顺浓浓度度梯梯度度易易化化扩扩散散出出细细胞①①远曲小管初段:远曲小管初段:Na+在管腔膜由在管腔膜由Na+-Cl-同向转运进入细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Na+-Cl-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所抑制利尿剂所抑制②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通道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管腔膜的管腔膜的Na+通道可被氨氯吡咪通道可被氨氯吡咪(amiloride)抑制Na+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 ●●重吸收机制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被动过程(渗透作用)近端小管中近端小管中NaNa+ +和和ClCl-等物质的重吸收在上皮两侧产生渗透浓等物质的重吸收在上皮两侧产生渗透浓度梯度,使水分子以渗透方式被重吸收度梯度,使水分子以渗透方式被重吸收。
●●重吸收特点重吸收特点:: ①①类类同同NaNa+ +,,具具有有球球- -管管平平衡衡现现象象,,即即重重近近端端小小管管吸吸收收量量始终为滤过量的始终为滤过量的70%(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 ②②故故近近端端小小管管水水的的重重吸吸收收量量对对终终尿尿量量的的影影响响不不大大,,而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对水的重吸收量2)(2)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1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 伴伴NaNa+的+的““强制性重吸收强制性重吸收”” 占滤过的占滤过的6767%%2 2、髓袢降支细段:、髓袢降支细段: 钠不重吸收、水重吸收钠不重吸收、水重吸收3 3、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 : 钠重吸收、水不重吸收钠重吸收、水不重吸收4 4、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 受受ADHADH/ /醛固酮调节醛固酮调节 水水钠钠分分离离 Na+、、Cl-和水和水12%在远球小在远球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远远曲曲小小管管和和集集合合管管对对水水和和盐盐的的转转运运是是可可被被调调节节的的水水的的重重吸吸收收 主主 要要 受受 抗抗 利利 尿尿 激激 素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血血管管升升压压素素))调调节节,,而而Na++和和K++ 的的 转转 运运 主主 要要 受受 醛醛 固固 酮酮(aldosterone)调节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二)二)K K+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原原尿尿中中的的K+绝绝大大部部分分(≈70%%)在在近近端端小小管管被被重重吸吸收收入入血血,,终尿中的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受醛固酮调节受醛固酮调节) K+重吸收的机制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主动过程 实验证明:管内实验证明:管内[K+]∶ ∶ 管外管外[K+]==1∶ ∶40(4mol/L)(4mol/L)(150mol/L)(150mol/L)( (三)三)HCOHCO3 3-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1.1.重吸收的机制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被动过程HCOHCO3 3-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2.2.重吸收的特点重吸收的特点:: ●●不是以不是以HCOHCO3 3- -的形式而是的形式而是以以COCO2 2的形式重吸收的;的形式重吸收的;( (四四) )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运(NaNa+ +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和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和NaNa+ +依赖性氨基酸转运体)依赖性氨基酸转运体) 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相同,但尿中 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相同,但尿中几乎不合葡萄糖,这说明几乎不合葡萄糖,这说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 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尤其在近球小管尤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其他各段肾小管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因此,前半段,其他各段肾小管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因此,如果在近球小管以后的小管液中仍含有葡萄糖,则尿中将出如果在近球小管以后的小管液中仍含有葡萄糖,则尿中将出现葡萄糖现葡萄糖(糖尿)(糖尿)。
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当当血血液液中中葡葡萄萄糖糖浓浓度度超超过过180 180 mgmg//dLdL时时,,部部分分肾肾小小管管对对葡葡萄萄糖糖的的吸吸收收已已达达到到极极限限,,尿尿中中开开始始出出现现葡葡萄萄糖糖,,此此时时的的血血糖糖浓浓度度称称为为肾肾糖糖阈阈(renal (renal threshold threshold for glucose)for glucose)肾糖阈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血血糖糖继继续续升升高高,,尿尿中中葡葡萄萄糖糖也也将将随随之之增增加加;;当当血血糖糖浓浓度度超超过过约约300 300 mgmg//dLdL后后,,全全部部肾肾小小管管对对葡葡萄萄糖糖的的吸吸收收达达到到极极限限,,此此值值即即为为葡葡萄萄糖糖吸吸收收极极限限量量此此时时,,尿尿葡葡萄萄糖糖排排出出率率则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则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葡萄糖吸收极限量(最大转运率,葡萄糖吸收极限量(最大转运率,maximal rate of transport for glucose)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 (一一) )小管液的渗透压小管液的渗透压 ∵∵小小管管液液中中溶溶质质浓浓度度所所形形成成的的渗渗透透压压,,是是对对抗抗肾肾小小管管对对水重吸收的力量水重吸收的力量( (排出排出1g1g溶质,约需溶解于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15ml水水) )。
∴∴当当[ [溶溶质质]↑→]↑→渗渗透透压压↑→↑→肾肾小小管管( (尤尤其其近近曲曲小小管管) )对对水水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 尿量尿量↑↑ 这这种种由由于于肾肾小小管管内内渗渗透透压压增增高高引引起起的的利利尿尿作作用用,,称称为为渗渗透性利尿透性利尿 1.1.概念概念 指近球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指近球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持一定平衡关系的现象持一定平衡关系的现象 实验证明,无论实验证明,无论GFR↑GFR↑或或↓→↓→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量是定比重吸收的: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重吸收量/ /滤过量滤过量≈≈6565~~70%70% 2.2.机制机制 除与近曲小管对除与近曲小管对NaNa+ +、、H H2 2O O重吸收的泵重吸收的泵- -漏现象有关外,主要漏现象有关外,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二二) )球球- -管平衡管平衡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当GFR↑GFR↑时时管周毛细血管压管周毛细血管压↓↓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NaNa+ +、、H H2 2O O回漏回漏↓↓NaNa+ +、、H H2 2O O重吸收重吸收↑↑重吸收率重吸收率/ /滤过率滤过率≈≈6565~~7070%% (球(球- -管平衡)管平衡)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 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GFRGFR的增减而出现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大幅度的变动 但球但球- -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 如:如: 渗透性利尿就可打破球渗透性利尿就可打破球- -管平衡,也是尿量增多的管平衡,也是尿量增多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一3.3.意义意义1.H1.H+ +的分泌的分泌⑴H⑴H+ +分泌机制分泌机制 是主动分泌是主动分泌 ①①NaNa+ +-H-H+ +交换交换 ② ②H H+ +泵泵H H+ +NHNH3 3 + +NHNH4 4+ +↑↑H H+ +的分泌的分泌H H+ +泵泵 泌泌H+H+有助碱贮有助碱贮(∵(∵泌泌H+→H+→促促HCO3-HCO3-重吸收重吸收→→排酸保碱排酸保碱) ) ② ②泌泌H+H+与泌与泌K+K+呈负相关呈负相关(∵(∵竞争抑制竞争抑制) ) ③ ③泌泌H+H+是有限度的是有限度的: :当小管液当小管液pHpH值<值<4.54.5时时, ,泌泌H+H+则停止⑵H⑵H+ +分泌特点分泌特点 ①①泌泌H+H+与重吸收与重吸收HCO3-HCO3-、、Na+Na+呈正相关呈正相关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⑴K⑴K+ +分泌机制分泌机制: : 是是NaNa+ +-K-K+ +交换。
交换①①[K[K+ +] ]管内<管内<[K[K+ +] ]管外管外②②管管周周膜膜NaNa+ +-K-K+ +泵泵的的主主动动重重 吸收吸收→→管外为正管外为正管内为负的电位差管内为负的电位差↓↓K K+ +顺电顺电- -化学梯度分泌化学梯度分泌( (易化易化扩散扩散) )入小管液入小管液K K+ +通道通道NaNa+ +通道通道NaNa+ +-K-K+ +泵泵NaNa+ +-K-K+ +交换交换2.K+2.K+的分泌的分泌管壁的主细胞泌管壁的主细胞泌K+ ①①泌泌K+K+与泌与泌H+H+呈负相关呈负相关 ∵ ∵ NaNa+ +-K-K+ +交换与交换与NaNa+ +-H-H+ +交换具有竟争抑制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酸中毒:Na:Na+ +-H-H+ +↑,Na↑,Na+ +-K-K+ +↓→↓→泌泌K K+ +↓→↓→高血钾症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高血钾症:Na:Na+ +-K-K+ +↑,Na↑,Na+ +-H-H+ +↓→↓→泌泌H H+ +↓→↓→酸中毒酸中毒 ②②细细胞胞外外组组织织液液K+K+浓浓度度升升高高,,使使小小管管顶顶端端膜膜对对K+K+通通透透性性增增高高,,亦能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的亦能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的K+K+分泌。
分泌 NaNa+ +-K-K+ +交换与交换与NaNa+ +-H-H+ +交换交换 ⑵K⑵K+ +分泌特点分泌特点: : 3.NH3.NH3 3的分泌的分泌 ⑴⑴机制机制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小管上皮细胞内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氨谷氨酰氨脱氨脱氨NHNH3 3( (氨氨) )脂溶性脂溶性肾小管腔:肾小管腔:NHNH3 3++H H+ +NHNH4 4+ +++ClCl- -→NH→NH4 4ClCl单纯扩散单纯扩散谷氨酰胺酶谷氨酰胺酶 ①①泌泌NHNH3 3与与泌泌H H+ +呈呈正正相相关关::即即泌泌NHNH3 3促促进进H H+ +-Na-Na+ +交交换换,,促促进进排排酸酸保保碱碱((肾肾脏脏分分泌泌的的H H+ + ,,约约有有5050%%由由NHNH3 3缓缓冲冲;;同同时时每每排排出出1 1个个H H+ + ,就重吸收,就重吸收1 1个个 HCOHCO3 3- - )),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②NHNH3 3扩扩散散的的量量决决定定于于管管腔腔液液与与管管周周液液的的pHpH值值::管管腔腔液液pHpH值较低时,值较低时,NHNH3 3较易扩散。
较易扩散 ③③正正常常时时NHNH3 3只只在在远远曲曲小小管管和和集集合合管管分分泌泌; ;酸酸中中毒毒时时, ,近近端端小管也分泌小管也分泌⑵⑵NH3分泌特点分泌特点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一、NaNa+ +重吸收重吸收部部 位位量量机机 制制特特 点点近曲近曲小管小管60-70%60-70% ①①初段主动初段主动( (管腔膜管腔膜NaNa+ +-X-X偶联转运,管周膜偶联转运,管周膜NaNa+ +泵泵) )②②后段被动后段被动( (顺电位差经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细胞旁路) )①①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 (泵泵- -漏现象漏现象) )②②不受调节不受调节髓袢髓袢升支升支25-30%25-30% ①①细段被动细段被动( (顺浓度差顺浓度差) )②②粗段主动粗段主动(Na(Na+ +-K-K+ +-2Cl-2Cl- -同向转运体复合物同向转运体复合物) )①①降支细段对降支细段对NaNa+ +不通透不通透②②重吸收量与尿重吸收量与尿浓缩机制有关浓缩机制有关远曲管远曲管集合管集合管10%10%①①管腔膜管腔膜NaNa+ +-Cl-Cl- -交换交换②②管周膜管周膜NaNa+ +泵泵①①无泵无泵- -漏现象漏现象②②调节性重吸收调节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二、H H2 2O O重吸收重吸收部部 位位量量机机 制制特特 点点近曲近曲小管小管65%65%被动被动( (渗透作用渗透作用) )①①细胞旁路细胞旁路②②水通道水通道①①球球- -管平衡管平衡②②不受调节不受调节髓袢髓袢15%15%降支细段被动降支细段被动( (渗透作用渗透作用) ) 升支对水不通透升支对水不通透远曲管远曲管集合管集合管10%10%9.3%9.3%被动被动( (水通道水通道) )①①远曲管初段水远曲管初段水不通透不通透②②受受ADHADH调节调节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第四节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前文已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本节主要讨论影响肾小管、前文已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本节主要讨论影响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即肾内自身调节和神经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即肾内自身调节和神经-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血管升压素,也称为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也称为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视,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分泌,经下丘脑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储存并释放体储存并释放 一、抗利尿激素(一、抗利尿激素(ADHADH))1.ADH1.ADH的来源和作用的来源和作用ADH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ADH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 V2 2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小管液小管液血血液液适宜刺激适宜刺激下丘脑下丘脑释放释放A D HADH激活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A A水通道从胞浆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镶嵌到管腔膜上水重吸收水重吸收↑↑尿尿 量量 ↓ ↓2.ADH2.ADH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血浆晶体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循环血量循环血量↓↓(5-10(5-10%%)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中枢渗透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压感受器心房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感受器动脉压力动脉压力感受器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下丘脑视上核 ( (主主) ) 室旁核室旁核 ( (次次) )+ ++ ++ ++ +——A D H 一次分别饮清水与生理盐水各一升尿量为何不同?一次分别饮清水与生理盐水各一升尿量为何不同? 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称现象称水利尿水利尿。
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血液血液稀释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ADH释释放明显放明显↓→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重吸收↓→尿量尿量↑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等适宜刺激二、肾素二、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RAAS)该系统包括:该系统包括: 1. 1. 肾素分泌的肾素分泌的调节因素调节因素;; 2.2.醛固酮醛固酮对尿对尿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 3.3.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分泌的的调节因素调节因素1.肾素释放的调节:肾素释放的调节:1. 1. 肾内机制肾内机制:肾动脉灌注压肾动脉灌注压↓→↓→动脉壁受牵张程度动脉壁受牵张程度↓→↓→肾素释放肾素释放↑↑ 小管液小管液NaNa+量+量↓→↓→通过致密斑的通过致密斑的NaNa+量+量↓→↓→肾素释放肾素释放↑↑2.2.神经机制神经机制: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近球小管的近球小管的ββ受体受体→→肾素释放肾素释放↑↑3.3.体液机制体液机制:PGE2PGE2、、PGI2PGI2、、AdrAdr、、NA→NA→肾素释放肾素释放↑↑ Ang IIAng II、血管升压素、内皮素、心房钠尿肽、、血管升压素、内皮素、心房钠尿肽、NO →NO →肾肾素释放素释放↓↓血压下降、急性失血、肾动脉狭窄、细胞血压下降、急性失血、肾动脉狭窄、细胞外液量减少、心力衰竭外液量减少、心力衰竭→肾素释放肾素释放↑例如:例如:管腔膜通道数量管腔膜通道数量↑管周膜上管周膜上Na+-K+泵活动泵活动↑2.2.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醛固酮醛固酮小管上皮细胞内小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单纯扩散胞浆内形成胞浆内形成激素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内调节细胞核内调节特异特异mRNA转录转录醛固酮诱导蛋白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排2K2K+ +、保、保3Na3Na+ +、保、保H H2 2O O肝脏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I (10肽)肾脏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换酶(ACE))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II (8肽)血管紧张血管紧张素酶素酶A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III (8肽)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醛固酮促促进进远远球球小小管管、、集集合合管管对对Na++的的重重吸吸收收和和K++的的分分泌泌(保(保Na++排排K++))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血压↑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近球小管重吸收近球小管重吸收Na++↑神经系统:血管升压素、神经系统:血管升压素、ACTH↑ 交感神经活动交感神经活动↑ 渴觉和饮水行为渴觉和饮水行为3.3.醛固酮分泌的调节醛固酮分泌的调节1.1.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2.2.血血K+K+和血和血Na+Na+第五节第五节 尿液、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排放及其排放1. 尿量尿量正常成人约正常成人约 1-2L/24h1-2L/24h临床临床:多尿、少尿、无尿多尿、少尿、无尿意义意义:清除代谢废物清除代谢废物 至少需要至少需要0.5L/24h0.5L/24h的尿液的尿液肾炎尿崩症超过超过2.5L/24h2.5L/24h介于介于0.1L-0.5L/24h0.1L-0.5L/24h不足不足0.1L/24h0.1L/24h一、尿液一、尿液2. 尿液的理化性质尿液的理化性质透明的透明的淡黄色淡黄色液体液体弱酸性弱酸性 pH = 5~7密度变化大密度变化大 1.015~1.025g /cm3渗透压介于渗透压介于 925 - 3727 kPa来自胆红素代谢产物来自胆红素代谢产物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渗压>血浆渗压=尿渗压>血浆渗压=高渗尿=尿浓缩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缺水▲▲尿渗压<血浆渗压=尿渗压<血浆渗压=低渗尿=尿稀释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多水; 抗利尿激素或其受体缺乏抗利尿激素或其受体缺乏→→尿崩症尿崩症▲▲尿渗压=血浆渗压=尿渗压=血浆渗压=等渗尿等渗尿≈≈肾功肾功↓↓ 如:肾衰如:肾衰正常尿液的渗透压: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50~~1200mOsm/(Kg1200mOsm/(Kg·H H2 2O)O)二、尿液的稀释和浓缩二、尿液的稀释和浓缩(一)尿液的稀释(一)尿液的稀释 大大量量饮饮清清水水后后,,血血浆浆晶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降降低低,,引引起起血血管管升压素释放减少,引起升压素释放减少,引起水利尿水利尿(water diuresis)(water diuresis)。
尿尿液液的的稀稀释释是是由由于于小小管管液液中中的的溶溶质质重重吸吸收收而而水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 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 髓髓袢袢升升支支粗粗段段::能能主主动动重重吸吸收收NaClNaCl,,而而对对水水不不通通透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拌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拌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 在在体体内内水水过过剩剩而而血血管管升升压压素素释释放放减减少少时时,,集集合合管管对对水水的的通通透透性性非非常常低低因因此此,,髓髓袢袢升升支支粗粗段段的的小小管管液液流流经经远远曲曲小小管管和和集集合合管管时时,,NaClNaCl继继续续重重吸吸收收,,而而水水不不被被重重吸吸收收,,使使小小管管液液渗渗透透浓浓度度进进一一步步下下降降可可降降低低至至50 50 mOsmmOsm//L L,,形形成成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 如如果果血血管管升升压压素素完完全全缺缺乏乏时时,,如如严严重重尿尿崩崩症症时时,,每每天天可排出高达可排出高达20L20L的低渗尿的低渗尿(二)尿液的浓缩(二)尿液的浓缩 在在失失水水、、禁禁水水等等情情况况下下,,血血浆浆晶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升升高高,,可可引引起起血血管管升升压压素素释释放放增增多多,,导导致致尿尿液液浓浓缩缩和和尿尿量量减减少少((抗抗利尿效应,利尿效应,antidiuresisantidiuresis)。
小管液中溶质未被重吸收,而水被重吸收,引起尿小管液中溶质未被重吸收,而水被重吸收,引起尿液的浓缩液的浓缩 尿液浓缩的条件: 尿液浓缩的条件: 肾髓质高渗梯度肾髓质高渗梯度——抽吸水分的动力(先决条件)抽吸水分的动力(先决条件)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调节作用)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调节作用)肾髓质渗透梯度肾髓质渗透梯度 冰点降低法测肾的渗透浓度,冰点降低法测肾的渗透浓度,皮质部的组织间液是等渗的,髓质皮质部的组织间液是等渗的,髓质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步升高,具有明确的渗透梯度具有明确的渗透梯度 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要结构,只有具有髓袢的肾才能形只有具有髓袢的肾才能形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尿液在逆流系统尿液在逆流系统髓质高渗梯度髓质高渗梯度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低渗尿( (尿稀释尿稀释)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高渗尿( (尿浓缩尿浓缩) )即:即:↓ADH↓ADHADH↑ADH↑水水NaclNacl尿素尿素髓袢降支细段髓袢降支细段 高度通透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 不通透不通透高度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中等通透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 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不易通透远远 曲曲 小小 管管有有ADHADH时时易通透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不易通透 集集 合合 管管有有ADHADH时时易通透易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但主动重吸收外髓部不通透外髓部不通透内髓部易通透内髓部易通透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逼尿肌收缩,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内括约肌松弛。
弛 充胀充胀痛觉痛觉膀胱外括约肌松弛膀胱外括约肌松弛尿道感觉尿道感觉三、排尿三、排尿(二)排尿(二)排尿 人膀胱充盈过程中膀胱容量与压力的关系人膀胱充盈过程中膀胱容量与压力的关系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 尿量(尿量(400-500ml400-500ml)) 牵张感受器牵张感受器 排排 尿尿 初初 级级 中中 枢(骶髓)枢(骶髓) 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舒张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舒张 阴部神经阴部神经 尿液排入后尿道尿液排入后尿道 尿道感受器尿道感受器 外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松弛 排尿排尿 排尿异常排尿异常:小儿夜尿;尿频;尿潴留;尿失禁。
小儿夜尿;尿频;尿潴留;尿失禁 盆神经高位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高位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盆神经+-正反馈正反馈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1.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大量的饮用清水、生理盐水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大量的饮用清水、生理盐水1000mL1000mL后,血浆渗透浓度及尿量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后,血浆渗透浓度及尿量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么? 2.2.正常成年人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正常成年人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0mL1000mL后,尿量将发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3.因呕吐、腹泻引起机体大失水时,对尿量有何影响?为因呕吐、腹泻引起机体大失水时,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什么? 4.4.正常成年人静脉注射正常成年人静脉注射50g/100mL50g/100mL的葡萄糖的葡萄糖50mL50mL后,尿量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5.5.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和多尿症状?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和多尿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