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导向型街区空间形态塑造的理论基础思考.doc
9页商业导向型街区空间形态塑造的理论基础思考 庞乾奎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摘 要: 城市的本质是商业, 这在城市定义中可见一斑随着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的不断推进, 商业导向型城市街区开发成为其中主流这种街区空间形态塑造过程中, 有其特定的开发理念、视角和方法, 从而构成街区空间形态塑造的内在机制文章从上述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指出商业导向型开发理念遵循资本增值逻辑, 开发视角遵循商品消费, 形态塑造方法遵循设计与建构此外, 文章批判了商业导向型街区形塑的后果和影响关键词: 商业导向型街区; 空间形态; 理念; 视角; 方法; 作者简介:庞乾奎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mmercial Guided Urban Block's Spacial FormPang Qiankui Abstract: Commerce is the nature of city which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conception of city. Th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tow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renewal, commercial urban block has been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There are some peculiar ideal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which embodied in the shaping and reshaping of urban block's spacial form and therefor constituted the inner mechanism of it. The article analysis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urban block's commercial guided ideals acted up to capital logic,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followed consumption, and metho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ere always adopted.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criticized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mercial guided development.Keyword: Commercial guided urban block; Spacial Form; Ideal; Perspective; Method; 街区空间形态是城市有机生长或人为规划的历史产物, 是城市客观事实本身[1], 对其进行评价, 不同理论将会有不同评价结果, 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理论框架。
孙施文教授认为以城市更新为重点的城乡规划转型, 需要从理念、视角和方法三个维度着手[2]文章试图通过这些维度对商业导向型街区空间形态进行理论思考1 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的商业开发理念商业导向型街区一般经历政府规划、开发商介入和空间形塑三个阶段, 其最终结果导致空间商业化、碎片化和浓缩化, 从而实现空间再生产和空间增值, 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对之有着深入的分析文章试图考察商业导向型街区的空间类型、实施机制和实现结果等阶段1.1 街区商业开发类型商业导向街区有着多种类型, 包括商业街区 (含城市综合体和商业步行街) 、物流商城和历史街区等香港瑞安集团开发的新天地系列, 即为商业街区代表, 其他如太古里系列、万达商城系列、银泰系列等物流商城是另一种典型商业街区, 一般位于城市郊区, 以建材、蔬菜、服装批发等为主, 如武汉汉口北新汉正街, 蚌埠路桥小商品市场, 义乌远东商贸城, 常熟世界服装城等, 它们是城市空间向外拓展的排头兵历史街区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街区, 商业并不是主要功能, 但与旅游、文化展示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名片政府有选择地确定一两处进行更新改造以标榜历史文化, 如北京王府井大街、南京秦淮河街区、天津五大道、杭州南宋御街、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等。
图 1 上海新天地改造规划图 下载原图上述三类为商业导向街区的主要类型, 其共同点在于街区商业化, 差异只是街区商业化程度的不同, 其中城市综合体商业化程度最高, 物流商城次之, 历史街区最后1.2“空间生产”的商业街区开发机制商业导向型街区空间形态塑造, 其本质是市场机制的内在逻辑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单一力量都难以形塑城市街区空间,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着街区空间形态塑造, 在市场调配下实现空间主体与机制多元化张兵将这种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街区空间形态塑造主体归纳为三种主体类型:政府组织、城市经济组织和社会居民组织[3]张庭伟认为影响城市的社会力量可以简单分为政府力、市场力及社区力, 提出了“合力模型”、“覆盖模型”及“综合模型”[4]尽管表述不同, 但两位学者基本理念仍然一致, 即市场机制使得街区空间形塑动力分化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重力量相比之下, 前两者力量更为直接有效, 这涉及到政府政绩需求和市场逐利本性这也导致政府的企业化转型, 市场在追求资本增值动力驱动下, 投资于城市物质环境, 以致城市街区成为两者结盟合谋的主战场图 2 武汉新天地改造规划图 下载原图上述空间形态塑造机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对之有着清晰的阐述。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具有政治性, 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同时也一种特殊商品, 有着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固有逻辑, “空间作为一个整体, ……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5]哈维的“资本循环”更进一步阐述了资本在空间的循环过程, 准确指出资本在制造业、建成环境和社会设施三个领域的“三个回路”循环和积累过程[6]图 3 重庆新天地改造规划图 下载原图上述理论指出了空间形塑主体变迁和角色变化, 一元政府主体机制已被打破, 转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机制与此同时三者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比如政府由单纯的空间生产者转变为既具有协调性质又有着利益诉求的企业型政府, 市场也变得更具弹性更具纯粹的追求利润, 社会也以动迁、购买等不同方式参与着空间形塑过程, 从而呈现出一幅生动的权利、资本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空间形态塑造图景1.3“规划-开发-空间生成”三阶段商业型街区形态塑造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政府的战略性规划蓝图, 包括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 这些规划体现着空间治理意图尽管空间治理是一个整体过程, 但在具体开发过程仍需要从局部开始, 街区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由于街区空间形塑体现着空间管治意图和价值取向, 因而开发定位具有重要地位, 决定着街区商业化是否可行, 决定着城市经营能否得以有效推进, 这是“有限政府”的具体体现。
[7]第二个阶段是开发商介入这有着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街区建设或改造需求资金巨大, 城市财政不足以支撑二是城市需要进行形象提升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资本天然有着逐利本性最终导致资本与权力结盟的空间整治, 从而使得市场资本介入空间形态塑造[8]第三阶段是街区空间形态塑造阶段空间商品化有着自身完整机制, 具体包括空间商品化的目标, 打造士绅化空间的手段, 以及空间压缩和碎片化的结果, 最终得以实现街区空间商品化上述分析指出了商业导向型“空间生产”过程, 其中空间作为商品的流动性——即空间经历了 G-M-G’-M’流动过程——的本质特征新天地和太古里尽管保存原有街区空间肌理和形态, 但本质是提升空间商业价值, 武汉新汉正街更是开宗明义提出发展商业经济商业理念驱动下, 植入街区空间的是商业功能, 空间形态因而也得以“物化”最终导致对居住空间和社区配套的抑制, 使得既有街区社会生态系统被异化2 商业街区开发视角的立场意义开发视角意味着政府、开发商或社会的不同开发立场, 决定着街区社会生态, 即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到底是外在于还是内在于街区空间的空间关系这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的内外关系, 更关涉到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审美空间等, 涉及到空间消费这一重要命题。
孙施文教授将街区空间的消费划分为“场所中的消费”和“场所的消费”[9]需要补充的是, 商业开发街区的建筑空间更具有“元”商品意义, 是利润核心下文考察经济增长立场下消费者与街区的空间关系、原则、空间感知侧重点等2.1 商业消费空间的“即时性”一旦街区空间与消费者建立起“消费”关系, 街区就超越了作为物质空间载体的纯粹物理意义Douglas 和 Isherwood 指出消费体现在意义的建构能力之上, 即出于各种目的对象征物进行操控的行为生活、社会和制度等不同层面表征空间的意义:生活层面建构了身份, 社会层建构了归属团体, 制度层面保障了生产关系[10]列斐伏尔指出空间的征服与整合, 是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 投射了社会关系的空间关系[11]消费者对街区空间, 并不消费任何实体的商品, 只是消费街区空间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体系, 上海新天地即是象征消费主义的空间“士绅化”典型案例因此, 消费者与街区空间关系既是深刻的也是浅薄的, 前者意味着对资本空间逻辑的绑定, 后者意味着商业消费的短暂性关系尤其后者, 空间仅仅是消费对象或消费载体的商业化关系, 消费行为一旦完成, 关系即告中断, 从而具有了美学现代性意义[12]。
街区的人和物、街道空间, 在消费者眼中成为风景和背景, 消费者沉寂在主体封闭的自我感受之中对街道上的人、物和空间来说, 后两者呈现其原有的物理属性, 而前者也物化为移动的“物”[13]2.2 国际化与地方性的悖论逻辑消费者是否将街区空间作为消费对象或载体, 取决于他所在街区空间环境好坏具体来说, 就是空间本身好不好玩或好不好看, 空间商品有无价值等, 追求一种视觉感官或者精神需求当一个街区空间满足这些原则, 消费者就过来消费;反之, 该街区空间就会失去消费者作为商品和商品载体的空间, 呈现出了高度可选择性和流动性这种消费的“空间环境好不好”,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所注重的, 并非物的使用价值而是依附在物之上的符号化的价值, 彰显人的财富、地位等[14]那么, 诸如上海新天地的街区士绅化和商业化过程, 在这种语境中就成为消费者视角的符号空间和表征空间国际化与地方化相结合成为另一种悖论国际化要求街区空间承载着新功能, 如新天地酒吧群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消除地方性得以实现的, 即抹除原住民居住功能与此同时, 国际化又希望有地方性元素, 强调了石库门街区空间与建筑肌理的重要性这就建立通过“去地方化”而追求“地方化”的悖论逻辑, 从而使得居住社区的商业转向, 弱化了街区社会生态而只成为消费场所, 空间符号的生产、复制、拼贴和仿真, 只是装扮“地方化”的手段和方式。
这正是波德里亚和迈克·费瑟斯通所批判的“无场所空间”[15]2.3“综合目视”[16]的场所空间感知空间感知重点讨论空间本身作为消费场所消费者侧重于空间体量、比例、尺度、色彩、轮廓线、天际线等给人带来的感受, 比如安全、轻松等, 适合消费者在此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交活动其空间感知是一种外部性空间感知, 关注空间形式美感和即时功能, 很少真切感知空间意义与文化和历史这种外部性空间感知其理论前提是视觉优先性, 以可视性为最高准则, 空间作为消费场所尽可能的展示着商业价值, 以吸引消费者眼光仍然有必要指出, 视觉可视性并不仅仅限于视觉, 而是如福柯提出的深层次“综合目视”, 整合了听觉、触觉等综合感知可视性街道空间的声音、气味、温度等等, 都被整合进“视觉”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