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就业态度与就业预期研究.docx
9页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就业态度与就业预期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就业态度与就业预期研究黄旭升(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天津 300131)Reference: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高职院校能否得到公众的普遍和持续的关注与认可,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令人满意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表现出的“在校就业态度”为切入口,研究其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和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二者与“就业预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在校高职生“在校就业态度”与就业预期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建议Keys:高职院校;就业预期;就业态度G715 :A :1672-5727(2016)08-0065-04本文以学生在校与就业的相关态度为切入口,研究其与就业预期之间的关系通过前期调研,将在以下五个主观意识层面展开在校就业态度研究——是否继续求学、对自身专业实力信心、对就业市场是否歧视高职毕业生的主观判断、对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是否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观判断、加入“双创”时代潮流的意愿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笔者以天津市26所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天津大学的高职班共27所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在其中5所(包括天津大学高职学院1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2所、其他高职院校2所),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一年级149份,二年级151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一年级143份,二年级142份),问卷有效率为95.0%二)研究工具笔者在借鉴朱晓妹、周俊辉等人研究各类学校学生就业预期(就业期望)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主题和实际情况,针对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制定了问卷问卷将学生在校就业态度影响因素初步确定为五个方面: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态度;对职教理念的态度;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各题目答案选项从1至5分别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在对获取数据进行初步研究后,本文选取“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对未来就业的态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研究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就业预期)与他们的在校就业态度显然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基础数据一)就业预期在研究工具中,研究人员分别从五个角度研究在校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预期认为“如果可能,希望毕业后能先脱产读本科”与自身意愿“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学生共98人,占全体有效答卷者(以下简称全体)的34.39%;而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学生共107人,占37.54%。
二者相当这意味着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毕业后便就业并不持倾向性态度认为“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学生共67人,占全体的23.51%;而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学生共98人,占34.39%这意味着从总体上来说对自身专业能力在求职中起正面积极作用的学生占了多数认为“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仍然存在歧视现象”“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学生共42人,占全体的14.74%;而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学生共189人,占66.32%这意味着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在校生对就业市场上存在“对高职生的歧视”持赞同意见认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相比本科毕业生仍处于劣势地位”“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共29人,占全体的10.18%;而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共195人,占68.42%这意味着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在校生对自身竞争能力在与本科生相较时持积极自信的态度认为“愿意加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潮流中”“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共36人,占12.63%;而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共168人,占58.95%。
这意味着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在校生愿意在毕业后参与“双创”,如图1、表1所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校生对自身在就业市场所处形势总体上持负面评价,虽然对自身专业实力具有信心,但是对于就业市场存在的歧视仍持负面态度另外,学生对加入“双创”持有较大热情二)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及相关分析问卷中设计了三道题目来了解高职学生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在回答“觉得上高职的都是高考的失败者”时,共173人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60.70%;只有67人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23.51%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的比率(相应分母为143人,下同)为58.74%,后者的比率为24.48%;二年级在校生前者的比率(相应分母为142人,下同)为58.45%,后者的比率为26.06%在回答“认可自己被称为‘高职生’”时,共88人选择了“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30.88%;153人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53.68%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的比率31.47%,后者为53.15%;二年级在校生前者的比率为30.28%,后者为54.23%在回答“认同‘高职生也有广阔发展天地’”时,共35人选择了“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12.28%,共203人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71.23%。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两者比率分别为12.59%和72.03%;二年级在校生两者比率分别为11.97%和70.42%三道题目中一、二年级学生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见表2)进而,在分别将以上三个维度与就业预期的五个方面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并得出相应15个相关系数后发现,其中仅两个的绝对值超过了0.2,分别是“认同‘高职生也有广阔发展天地’”与“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仍然存在歧视现象”和“愿意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前者r = 0.21,后者 r = 0.22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认同‘高职生也有广阔发展天地’”与“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仍然存在歧视现象”的相关系数r = 0.37;而二年级学生的r = 0.03(见表3)越是认同“高职生也有广阔发展天地”的在校生越倾向于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存在歧视现象,也越有意愿加入双创潮流中区别在于,同样是认为“高职生也有广阔发展天地”,二年级学生已经不再表现地那么具有“矛盾性”,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就业市场总存在的歧视现象总体上,大多数在校高职学生不再认同“高考失败者”这个身份标签有学者曾在其研究中提出,“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及高职院校学生对前途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他们陷入了一种与职业教育明显相关的‘本体性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贴上‘高职教育’标签的认同危机。
本研究显示,高职学生自我认同趋向于积极,且一二年级在校生的自我认同处于相当水平问题在于,不那么妄自菲薄的学生也是比较客观的,他们可以正视就业市场中存在歧视现象,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愿意加入“双创”)三)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及相关分析问卷中设计了五题以了解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在回答“把课外学习时间的大部分用在专业学习上”时,127人选择了“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44.56%;90人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31.58%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为37.76%,后者为39.16%;二年级在校生前者为51.41%,后者为23.94%在回答“相比较基础课,更愿意上专业课”时,共70人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24.56%;162人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56.84%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为28.67%,后者为51.75%;二年级在校生前者为20.42%,后者为61.97%在回答“相比较在教师上课,更愿意在实践岗位上一线操作”时,共23人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8.07%;224人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78.60%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为11.89%,后者为74.13%;二年级在校生前者为4.23%,后者为83.10%。
在回答“积极参加实习实训活动”时,共25人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8.77%;229人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80.35%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为13.99%,后者为72.73%;二年级在校生前者为3.52%,后者为88.03%在回答“曾经想过换专业”时,共149人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52.28%;95人选择“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33.33%其中,一年级在校生前者为49.65%,后者为34.97%;二年级在校生前者为54.93%,后者为31.69%,见表4、表5在分别将上述五个维度与就业预期的五个方面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后,得出了25个相关系数整理后发现,其中有四个超过了0.2第一个维度“把课外学习时间的大部分用在专业学习上”与“如果可能,希望毕业后能先脱产读本科”以及“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35第二个维度“相比较基础课,更愿意上专业课”与“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相关系数r = 0.23第五个维度“曾经想过换专业”与“如果可能,希望毕业后能先脱产读本科”的相关系数r = 0.23。
进一步对上述四个相关系数按年级分别计算,得出相应八个系数(见下页表6)二年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忠诚度”没有一年级学生明显他们不仅更倾向于不把专业学习与求职挂钩,更是表现得没有那么信心十足总体上,在校高职生在专业学习上表现出的态度并没有过多地出乎意料但在将两个年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作比较时,发现二年级在校生对于专业学习更上心三、结论与建议一、二年级高职生在很多的指标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高职教育的现有水平还不能大幅度提高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但至少情况并没有继续变坏比如,二年级在校生虽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花在学习专业课上的时间变少了,但表示愿意上专业课的却明显多于一年级在校生,更愿意在实践岗位上一线操作的人也更多了,愿意积极参加实训活动的也更多了,而想换专业的人数却出现了下降这些显然是积极的现象考虑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现有水平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并没有满足学生及各方的需求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就业预期,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学生眼中就业市场中的“歧视”现象,尤其是学历歧视;另一方面,改善其与此相关的在校就业态度比如,强化高职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尤其是拓宽其对未来发展空间的预期;始终强化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避免随着年级的增加专业学习出现弱化,同时仍然是要从实践操作和上岗实习角度加大力度;为希望换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些工作在提升学生的就业意愿和预期的同时,显然也是对“双创”的支持Reference:[1]黄旭升,董桂玲.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情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63-66.[2]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0-112.[3]范皑皑,车莎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27-33.[4]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62.(:王璐)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