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多篇).docx
26页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文学常识 1、《左传》的,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