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docx
19页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 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1. 拔出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2.血中夹水,说明有风湿病,肝病3. 血液中夹有粘液果冻样物质,说明湿毒瘀积,凝滞日久;4 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血色紫红说明新伤;5 吸出物如洗肉水样说明有严重陈旧性伤湿;6 流出透明性水液,说明水肿;7 出现水泡者为湿重;8 吸出泡沫样液体,提示有风邪;9 吸出血液量多说明病程较长;10 吸出血量较少说明病程较短或病位较深11 拔罐后,取罐时手伸进罐内,若顿时感觉有一股热气的,说明湿热重12 出血缓慢,多刺几针仍断续出血者,提示气亏血虚13 出血清淡不易凝结,说明血虚14 血液容易沉淀并很快凝结,说明气虚15.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毒炽盛、热症、实症、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 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紫红、暗红 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 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 说明快痊愈拨罐时要注意食补,只有气血足,拨罐的效果才会得好(拨罐是非常消耗气血的)。
1食补:每天要喝牛肉汤,牛肉清水生姜黄酒,建议煮12小时以上,每天喝牛肉汤怕胖的人,可以酌量减少米饭的量,但是,牛肉汤一定要喝可以喝牛肉汤,猪肚汤,鱼汤每天下午三到五点间增加一顿补血的点心:红枣生姜红糖水,建议长吃一年早上可以用芡实薏米山药煮糊糊喝,也可以加黑豆粉这些在超市或粗粮市场都能买到黄鳝煮肉是补血的,海虾是补肾阳的鸽子也是补肾阳的,这些可以常常吃泡脚建议买木桶,桶深近膝盖,水多保温效果好,建议使用42度左右的水温(有糖尿病及年龄大的人水温不宜超过40度)每晚泡脚40分钟以上泡脚时请腿上盖好浴巾,身上披件衣服,不要受凉如果泡后出现清涕狂流,恭喜,这是在排寒了!身体排寒后会得回复健康有时培补或艾灸后,会得出现虚火的症状:口腔溃疡等等,这种情况下,撒一把艾叶在泡脚水里面就可以了 艾叶泡脚是打虚火的,对于病友来说,火是极宝贵的,所以,一周用一次艾叶泡脚即可如果不希望损失自己有限的阳气,可以艾灸太溪穴,让虚火下行,回到身体里面,对身体有益得多刺血拔罐为何能治病?人为何要刺血拔罐?刺血疗法总结(2022-10-31 10:38:50) 标签: 健康 分类: 养生 刺血疗法 , 又称放血疗法 , 是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或用刀具刺破躯体的一定部位 , 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法应用广泛﹑简便安全﹑且疗效肯定 , 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1. 刺血疗法概况 1. 1 中医刺血疗法析源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现存的文献中,此法最早载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 “……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 的记载,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治疗疝气《内经》的问世,使这一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全书 162 篇,论及此疗法的竟多达 40 余篇,从理论到临床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其中对放血疗法的机理﹑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辟的论述 《汉书 · 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 武(作者注)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 也就是说,卫律的医生在坎火的辅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苏武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这种放血疗法极像后世刘涓子所说的水角或水银角血法晋 · 葛洪《肘后方》载以 “ 针角 ” 之法治病南北朝《小品方》载 “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 ” ,即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疾病 唐代刺血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理论更臻完善,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专案记载。
如御医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空出血,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目不能视宋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在治疗舌头肿胀时, “ 用手指或铍刀把舌下两边的皮肤弄破使之出血 ” 此法不仅为后世医家所借鉴用于治疗舌肿胀,而且发展为针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血疗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据《儒门事亲》记载,张从正曾身患目疾,或肿或翳,休止无时后用铍针针刺攒竹、丝竹空等穴,且使之出血约两升许,三日后平复如故,从此张从正对刺血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潜心研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和创新,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刺络放血诊疗方法张从正认 为刺血不仅可发汗,而且可以补虚在治疗时,不仅刺血部位多,针刺次数多,而且出血量大他在《儒门事亲》中记述的针刺医案凡 30 余例,几乎都是刺血疗法的验例脾胃学派的代表李东垣对刺血疗法也很精通,其门人罗天益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中,也收集了不少刺血疗法的经验 明清医家杨继洲、叶天士、赵学敏等皆擅刺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针刺放血的穴位及针刺放血治疗重症、急症的经验。
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堪称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 近年来,刺血疗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王秀珍医师,承继祖传,积 40 年临床经验,与助手写成《刺血疗法》一书她的经验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为日本、西欧各国、港澳等医学界人士所关注 1.2 中医理论框架下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血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并行脉中,濡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经络 “ 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 ,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通过其 “ 行气血、营阴阳 ” 的功能维持着人体机能平衡 人体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病理上,则因气血的失常或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素问 · 调经论》说 :“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一旦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解决办法就是 “ 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则说 “ 宛陈则除之 ” 就是说要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一般而言,针刺放血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消肿、急救开窍、解毒、化瘀消癥的作用; 其主要的适应症是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和痛证等病症所涉及的病种有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面神经炎、高热、痹痛、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肿胀疼痛、急性中暑、腰椎间盘突出、黄褐斑、扁平疣、坐骨神经痛、口唇干裂、早期甲沟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痛风、银屑病、角膜溃疡、顽癣、美尼尔氏综合症、大隐静脉急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外眼急性炎症 ( 如麦粒肿等 )、惊厥、百日咳、 顽固性头痛如偏头痛、肺水肿、流行性感冒、急 性淋巴管炎、中风后遗症 ( 特别是语言不利 ) 、腱鞘囊肿等 详见表 1 表 1: 刺络疗法的适应症 科 别 病 种 内 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肝炎,癔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痹痛,梦遗,美尼尔综合症,痛风,中暑,高热,风湿性关节炎 流行性感冒 外科:疖肿,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管)炎,肩关节周围炎,骨折后功能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前列腺炎,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蛇咬伤,甲沟炎,银屑病,顽癣,黄褐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妇科 痛经 不孕症 儿 科 儿童偏头痛,睑腺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外伤性癫痫,食后泻,腮腺炎,惊厥,百日咳 五官科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鼻炎,耳鸣,耳聋,咽炎扁桃体炎,角膜溃疡 1.3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1.3.1 中医放血穴位的选择 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 “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
又如在《灵枢 · 终始》中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 可见,放血部位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地讲,放血部位的选择应遵照如下原则 : 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而不要拘泥于选穴原则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用于放血的穴位共计 28 个,在临床应用时则往往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选穴如王秀珍老中医最常选用的穴位有 : 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的穴位除此之外,现在临床常用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十宣治疗中风初起、高热,太阳、攒竹、印堂等穴常用于头痛、偏头痛的治疗,商阳、鱼际、少商等穴用于咽喉部疾病的治疗,背部反应点、丝竹空、太阳等穴放血治疗外眼疾病,球结膜放血治疗角膜溃疡,特别是耳尖、耳背放血治病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常见的刺血部位详见表 2 表 2: 刺络放血疗法常用的腧穴及特定部位躯体分区 常用的腧穴及部位 头面部 太阳 印堂 丝竹空 攒竹 瞳子髎 鼻前庭 耳背 耳尖 舌下静脉 球结膜 素髎 听宫 地仓 下关等 上肢部 井穴 十宣 鱼际 尺泽 曲泽 曲池 四缝 中渚等 下肢部 井穴 委中 委阳 丘墟 阳交 阳陵泉 条口 血海 梁丘 丰隆 三阴交 阴陵泉 足三里 解溪 然谷 内庭 太冲等 躯干部 大椎 陶道 肩髃 腰俞 腰阳关 上髎 关元俞 次髎等 此外,病变的局部也常常是刺络放血的施术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的肿胀局部或痈肿疮疡的病变部位往往是关键的治疗部位。
1.3.2 刺血方法 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均是有效治疗手段此外,割治疗法也是放血疗法的组成部分对某些疾病的治疗,静脉内直接抽放血即可见效,如直接静脉内放血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就是突出的例子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比较详见表3 表 3: 主要的刺血方法比较主要刺血法 特 点 点刺法 针刺一个点,深 1 ~ 2 分,针刺时速进速出多用于手指、足跖的末端 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散刺法 以病变局部中心为圆心行环形点刺,可刺 10 ~ 20 针以上,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顽癣等 泻血法 结扎施术部位的近心端, 对准静脉针刺,深 0.5 ~ 1 分,主要施术部位为肘窝、腘窝及太阳处的浅表静脉 挑刺法 挑刺对象为穴位或阳性反应点,施术时先挑破皮肤约 0.2 ~ 0.3cm 然后深入皮下,挑断白色纤维组织,挑尽为止 此外,王秀珍老中医在《刺血疗法》中记载了三种刺血法,分别为血管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其比较见表 4 表 4: 王氏刺血方法比较刺血法 特 点 血管刺血法 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血液自然流出,血尽而止,自然止血。
孔穴刺血法 穴位上施术,刺破皮肤后, “ 待血尽而止 ” ,可配合拔罐或用 手挤压使之出血 局部刺血法 在病变部位或四肢末梢点刺,“ 出血如大豆 ” ,或用梅花重扣局部加拔火罐 至于针刺出血量的多少,古书记载不尽相同,或 “ 出血如大豆 ” 、或 “ 微出血 ” 、或 “ 出血盈斗 ” 如清代名医王孟英 针刺放血,常 “ 盈斗盈升 ” 现在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较大,反之则较少可见运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并不受出血量多少的限制,如有人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治疗,出血量竟多达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