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德育过程思想述评_1.docx
3页孔子德育过程思想述评 关键词:孔子德育过程理想人格 德育问题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德育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历久弥新,发人深省,值得研究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孔子评价学生总是把品德放在首位,认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孔子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智力也不会得到良好发展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君子,属于"道德型人格",而非"智力型人格"他主张"以德教民",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的重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按照现代德育理论,德育过程历经四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按此思路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述评如下: 一、道德认识阶段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论语子罕),"知"是树立道德信念的前提;"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知"也是道德行为的前提 首先,孔子很重视揭示道德概念的内涵在《论语》中,孔子总是不厌其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阐明"仁"和"礼"两个核心概念,据统计,《论语》中出现"仁"字105条,"礼"字74条。
其解释因人因时而制宜 其次,孔子重视明确道德判断其主要方式是评价,即通过对人、事、物进行道德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比如《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著名的师生辩论宰我问:"三年之丧,斯期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一年足够,并给出逻辑严密的论证孔子并不在此处与宰我辩论,而是将焦点转移至伦理规范他不但棒喝宰我,"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而且在别的学生面前批评宰我"不仁":"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经常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对形成他们的道德认知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孔子重视建构系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八俏)孔子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由"仁"贯穿起来的理论系统思想一贯、知行一贯、生死一贯、天人一贯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在人的身上孔子用"仁"的概念使实际人生有一个目标、方向,最后达成应有的目的,即天命 二、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是非、善恶、美丑的情绪体验。
任何道德品质都含有认知和情感的成分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品质孔子的"仁",既要求学生懂得"爱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怀有"爱人"的情感有情有理,才算真正做到了"仁"关于"仁"的情感因素,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不忧"便是情感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因此,"仁"同时包含着"爱"与"恨"两种情感 孔子提倡通过"诗"、"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把诗、礼、乐并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诗"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乐"可以使他们完成这方面的修养 三、道德意志阶段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主观努力 道德品质不仅包含认知和情感因素,同时还包含意志因素"仁"的内涵除了"爱人",还有"克己复礼",既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不正当的情感、欲望和行为关于道德意志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三个概念:即志、信、恒 "志"指决心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就是道德意志中的道德动机,只有动机纯正、志向高尚才不会迷失方向 "信"指信心、信念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认为实行"仁"必须有充足的信心。
还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主张在信心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志士仁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恒"就是恒心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意思是一个有恒的人,他一定会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善人"孔子的志、信、恒相当于道德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四、道德行为阶段 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行为它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首先,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反对讲假话、大话、空话,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在评价学生道德品质时,孔子建议"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其次,孔子要求学生正视错误他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是愿不愿意改正如果愿改,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愿改,那就是,"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论语卫公灵)他要求勇于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他十分赞赏子路"闻过则喜"的态度他认为君子是知过必改,只有小人文过饰非。
再次,孔子要求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与朋辈交往要"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他告诫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最后,孔子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反问学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纵观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我们发现:孔子试图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思想品德,进而塑造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或完美人性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君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傅佩荣.细说论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 【2】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