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神曹操宴邀群贤.pdf
1页专题B 0 4 ~ 0 5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责编: 李惠惠 : 0558-5581173 审校: 路振杰 余华 版式: 贾芳 田志强酒神曹操宴邀群贤 千载名人喜聚古井—— “中华第一贡” 古井贡名人馆纪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曹操是大家颇为熟悉 的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可 他是如何被奉为古井酒神的呢?在灿烂的华夏文明酒文 化里,何为“中华第一贡” ? 你能想象许多文人雅士接受 曹操邀请,跨越千年共享琼浆玉液的盛宴场景吗?而这 一切,都可以在古井贡名人 馆里得到答案 位于皖西北著名的“三朝古都”亳州市西北角的古 井镇,因为有了浓郁飘香的 古井贡酒而成为了远近闻名 的酿酒名镇在小镇的古井酒厂旁有一座古朴的二层小 楼,这就是古井贡名人馆 在这醇美酒香、历史悠久的 小镇的名人馆里,演绎着酒神曹操用“中华第一贡”的 琼浆玉液宴邀群贤的美酒佳 话三国风云人物——酒神曹 操、 明朝万历年间的阁老沈鲤、 清末毅军统帅姜桂题, 他们对于 中华第一贡——古井贡酒来说 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功臣, 他们书 写了中华第一贡的进贡历史 庆 功的第一杯酒, 他们当之无愧 追寻历史的镜头还应摇转 到公元196年, 曹操向汉献帝进 献家乡产的 “九酝春酒” (也称减酒) 即古井贡酒的前身和其 酿造古法 《九酝酒法》 。
这是我 国目前有史料可查找的最早的 进贡皇家的唯一白酒 谁也不曾 想到, 曹操当年的进贡开启了 “中华白酒第一贡”——古井贡 酒的历史 曹操一生爱酒, 且深 解酒中三昧, 大唱赞酒之歌, 他 让中华第一贡在历史舞台上隆 重登场 仔细想来, 曹操作为贡酒酒神, 对其他功臣也有英雄相 惜之感, 虽然相隔千年, 但毕竟 同是爱酒之人, 都是忠君之臣 名酒美食自古以来就备受 推崇, 明朝万历年间, 民间就流 传着 “涡水鳜鱼黄河鲤, 胡芹减 酒宴嘉宾” 的民谣, 这也是对当 时当地名酒美食的最佳概括 其 中, 涡河鳜鱼、 黄河鲤鱼、 胡芹、 减酒也成为了当朝阁老沈鲤优选的四样进贡礼品 这就是古井 贡酒历史上记载的第二次进贡 祖籍亳州的沈鲤是明代万历年 间著名的政治家、 理学家, 身为 明三帝之师的沈阁老, 方耿清 正 万历皇帝饮用他进贡的 “减 酒” 后连声叫好, 遂钦定此酒为 贡品, 并命其年年进贡,“贡酒” 之名也由此而得 所以, 沈阁老 是贡酒名声远扬的功臣进贡历史追溯到清末, 就有 了文字记载中的第三次进贡, 进而也就看到了另一位大功臣 ——姜桂题 这次品尝贡酒的正 是有 “太后老佛爷” 之称的慈 禧。
据史料记载, 官至毅军统 帅、 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 热 河都统、 陆军总检阅使的姜桂 题拱卫京师, 因迎护慈禧太后 和光绪回京有功加太子少保衔, 此间将家乡减酒进献慈禧, 慈禧饮后大为赞赏 此后, 姜桂 题每年都将减酒进贡给朝廷, 以成惯例 如今的古井酒文化 博物馆还存有清朝的 “储秀宫 制” 款豆青回纹大酒瓮, 就是供 慈禧太后饮酒专用的, 看到馆 中姜桂题进贡的情景再现铜 塑, 仿佛真的回到了第三次进 贡的定格瞬间酒神曹操不仅是位文 学家, 还是政治家和军事 家 在这贡酒盛宴中, 漫漫 历史长河不能淹没风云际 会, 自然少不了军政名人 香醉佳酿时, 他们的英姿飒 爽依旧不减 如今,“中华第一贡” 早 已美名远播, 香飘神州大 地, 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 字是怎么来的, 又有谁知道 当年又发生了怎样的 “贡” 字风波 1958 年底, 时任安 徽省省长的黄岩偶尔品尝 到当时亳县减店大队公兴 槽坊生产的酒, 大为惊叹 即从省里派专家进行调研, 当他了解酒和水的历史后, 亲自将 “减酒” 更名为 “古井 贡酒” ; 并于次年拨款10万元将 “公兴槽坊” 扩建为省 营直属酒厂—— “安徽亳县 古井酒厂” 。
1960 年, 古井 酒厂申请注册古井牌古井 贡酒时, 当时的中央工商行 政管理总局认为 “贡” 字不 合适, 带有封建色彩 后来, 因为黄岩省长的支持和帮 助, 古井酒厂冲破当时 “左” 的干扰, 中国名酒里从此有 了 “古井贡酒” 这朵奇葩 1970年, 黄岩亲自到酒厂视 察, 给予古井贡酒高度评 价, 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上世纪 60 年代, 安徽 省委书记曾希圣把古井贡 酒送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 世友喝, 这位曾对茅台情有 独钟的将军就爱上了古井 贡酒 以致后来形成他的“三不喝” : 没有 “古井贡 酒” 或 “茅台” 不喝; 没有野 味不喝; 没有辣椒不喝 另 外一位将军杨得志对古井 贡酒更是偏爱有加, 生前曾 专程来过古井 他品尝贡酒 之后, 乘兴题词 “古井自古 有名, 贡酒应贡人民” “中华第一贡” 在历史 上的进贡文字记载有四次, 第四次进贡就发生在新中 国成立后, 品尝美酒的是中 央领导人 1987年元旦, 中共 中央办公厅研究决定, 调用 古井贡酒两吨, 用于元旦和 春节期间的国宴招待会 同 年国庆招待会上, 总 理举起盛满古井贡酒的酒杯 与中外友人碰杯 当时 《中国 经济》 刊登了一副对联 “一千七百年前曹操献酒贡皇 帝, 今日国庆中国总理盛宴 待宾客” 说的就是这件事。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国 防部长、 第十一届中央政治 局委员的耿飙在 1987 年应 邀参加古井在京举办的活动 时, 对当时古井酒厂的负责 人提出殷切期望:“古井贡 酒是好牌子、 是金牌子, 一 定要把酒做好! ” 会后特意 让其秘书送来祝福古井的 对联一副:“九酝春酒源远流 长古井贡酒世代飘香” 1993年, 古井酒厂股份 制改造,当时的安徽省常 务副省长汪洋非常关心古 井的发展,于百忙中亲笔 致函企业 在信函中, 他鼓 励酒厂要改造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 争取早日成为 上市公司 “古井贡酒很有名气” ,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4 月 26 日在安徽省经济成果 展古井展厅给予的夸赞, 当 时他还仔细询问了古井贡 酒的度数及出口创汇的情 况 一同到场的乔石、 李瑞 环、 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也分别给予高度称赞 由此可以看出,古井 贡酒不仅自古有名,而且 在解放后获得新生,成为 贡献人民的美酒,得到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喜爱和 关心,也赢得了他们的高 度赞赏古井人都说,这 是令他们骄傲和自豪的, 也 鼓舞着历代古井人不断迈出创新与改革的步伐 在古井贡名人馆, 我们 观赏到千年佳酿与先贤名 人的美酒文化盛宴, 感受到 尊重传统文化和尊重历史名 人的完美契合, 领略了 “中华 白酒第一贡” 在岁月风云变 幻中留下的斑驳色彩。
延续千年的美酒盛宴 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酒神曹 操举杯宴邀群贤表达的不 仅是爱酒之情、 诗言之志, 更是英雄相惜、 以酒会友, 连结起了贡酒的万世情缘 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看到一种美酒和一群历史 追随者的不朽传奇, 感受到 中华酒文化穿透岁月变幻 的无限魅力文/穆琳 图/桑雅文人雅士饮酒绝对是酒宴 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 或饮 酒作诗, 或挥斥方遒, 或抚琴高 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周 公吐哺, 天下归心 ” 这是曹操在 惆怅中畅饮的苍凉慷慨, 至今仍 使人赞不绝口;“朝与佳人期, 日 夕殊不来佳肴不尝, 旨在停 杯 ” 这是曹丕在 《秋胡行》 中的 缠绵婉约, 一代君王的情绪在杯 盏中流露, 是什么让他这般纠 结;“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 ” 这是曹植在 《名都赋》 中的难得 的豪迈开怀, 或许酒真的让他暂 时抛却了太多的烦恼推杯换 盏间, 他让自己的一世悲情随酒 香飘散在历史尘埃里建安文 学中的父子三人把酒风融入到 了文风中, 也让文风在酒风中发 挥得淋漓尽致在这场贡酒盛 宴中, 文人雅士们行酒令、 品美 酒、 写诗词, 尽兴尽情, 他们将横 溢才华借美酒展露无遗, 诉说着 他们与酒的美妙故事, 也将酒文 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据史料记载,曹丕视故里 谯 (今 亳 州) 为 “ 龙 兴 之 地” ,并为天下五“陪都”之 一,免百姓田租,徙民屯田于谯乡人感其恩,岁贡九酝春 酒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 建独占八斗”之称的曹植一生 爱酒,沉湎于酒他的诗歌流 传于世,其作品 《公宴》 中就 详细描述了自己常用家藏九酝 春酒宴请儒仕 在酒 宴上 , 嵇康醉 酒 后 “玉山倾倒”的姿态俊美,是 不得不观的风景,也成为后世 文人雅士争相效仿的经典嵇 康是三国时期与酒有着不解之 缘的文学家、音乐家,留下的 “广陵绝响” (《广陵散》) 成 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曾 在其作品 《酒会诗》 中坦言自 己情感的载体就是酒和琴,那 是 他 生 命 的 寄 托 “ 竹 林 七 贤”之一的他在家乡经常以诗 会友,并共饮家乡美酒九酝春 酒欢乐助兴这酒香和琴声, 将嵇康生命的旗帜插在了美学 的高峰 品酒的文学大师里,有一 对师徒对贡酒的喜爱之情不容 忽略他们徜徉在美酒里,或 细品、或酣饮,借着醉美之意 体味诗情、领悟人生他们就 是晏殊和范仲淹在二人的诗词篇章中,我们仿佛都能闻到 阵 阵 酒 香 “ 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 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 徘徊 ”是著名的词人宰相晏 殊的代表作据说,晏殊一生 喜酒,其词作几乎都要提到 酒 “ 金 风 细 细 , 叶 叶 梧 桐 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 窗浓睡” 、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 愁多” ,缕缕醉意尽显其中 其实,晏殊得知亳地美酒,还 是因为其门生范仲淹岁奉美 酒晏殊品后念念不忘,以至 于在遭贬时还自求赴亳地任 职,只是为了可以在亳地近水 楼台先得“酒” 他还在同僚 和门生中广为推崇,让亳地美 酒声名大振晏殊的门下弟子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 仲淹曾在亳州任节度推官他 性纯至孝,在亳期间每逢春节 均捎减酒奉母及师友后来, 他把母亲接来亳地赡养后,惯 例仍旧没改 如果说三国的酒风开启了 一个时代之风,那么北宋的文学风气与酒文化的融合堪称鼎 盛时期看“唐宋八大家之 一”的欧阳修的“醉翁”之号 便能猜出他与美酒亲密之情 酒宴中,他在豪饮佳酿后挥毫 泼墨,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佳 作史料记载,宋治平四年 (1067 年) ,欧阳修遭贬亳州, 为仙源之地所吸引,亳州传承 近千年的九酝春酒更令其陶 醉 “醉翁”欧阳修经常将自 己在亳州的生活风情写成诗 作,并广为流传。
有一次,他 在金秋粮熟之际郊游,就来到 了当时的减店,还借着畅饮美 酒 之 醉 意 写 下 了 名 诗 佳 句 : “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 作醉乡 ”另有, “雨过紫苔惟 鸟迹,夜凉苍然起天风白醪 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 丰”则表达了人们用酒祝贺丰 收的喜悦之情 很多文人们在美酒盛宴中, 不仅咏诗作赋, 让美酒名声大 振, 还对贡酒的长足发展做出 很大的贡献酒神认为这庆功 酒的第二杯非他们莫属 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 之一的曾巩也曾在亳州任职,且颇有政声他反对兼并政 策, 主张发展农业、 手工业, 使 亳州人安居乐业他广开言 路,厚爱亳地,留下了 《雪亳 州》 、 《山槛小饮》 等诗篇在 任期间,亳州酒业得到了长足 发展,酒税达到了年十万贯, 列全国第四,因此亳地也有四 大酒都之称 一句 “白黍堪作酒, 瓠大枣 红皱” 形象地反映了亳地的酿 酒习俗及风土人情, 它源自北 宋 “苏门四学士” 中的晁补之所 作的 《豆叶黄》 晁补之曾于公 元 1094 年任亳州通判, 某天在 巡亳州西北咸王冢 (今古井镇) 民情时, 美酒让他写下自己的 所见所感 据资料记载, 时任亳州 “司 户参军” 的北宋诗人陈师道为 “苏门六君子” 之一, 任职时常 到当地酒坊征酒课, 特别喜欢 咸王冢店(今古井镇)所产美 酒, 他的 《谢人寄酒》 、 《寄亳州 何 郎 中》、 《送 李 奉 议 亳 州 判 官》等作品中均有反映。
酒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 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