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读书心得.doc
6页开国将帅领导的新中国崛起 -------读《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后的心得体会 在江西、湖南省交界之处,有一条罗霄山脉,它北起湖北的通城、崇阳、通山,南至广东的南雄、始兴,沿江赣边界蜿蜒数百公里而以江西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更是山峦叠嶂,地势险要这里的绝大部分地方属于高山和丘陵地区,逶迤的山岭以其独特的走向,各自成雄伟的山岗如宁冈的万洋山,永新的天龙山、万年山,莲花的武功山,遂川的江西坳,海拔都在1000至1500米之间,其中坐落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境内与江西交界的酃锋高达2115米连绵的群山之间,分布着许多丘陵半丘陵盆地,土地肥沃,加上地处亚热带温润性气候,使这一带盛产粮油,物产丰富从高山间流出的泉水,汇成无数的小溪小河,形成丰富的水系当然,由于地处偏隅,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在20世纪初,这里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然而这就是在以后闻名世界的中国革命的诞生地——井冈山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湘赣边界军民就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块处于重重包围之中的“红色区域”,主体横跨两省六县一山,即江西,湖南两省,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等6县,以及井冈山在根据地的鼎盛时期,其面积达72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了江西的吉安,安福的小部分地区受根据地的影响,江西万安、泰和,湖南桂东、资兴等县的边缘地区皆-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的起点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在井冈山这块原本鲜为人知的地方,赶出了开天辟地的一番伟业 归根结底,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摇篮,他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朱德同志将井冈山称为“天下第一山”彭真同志将井冈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针对1927年大革命失,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井冈山这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阐述共和国的将帅们在这一中国革命摇篮的斗争与革命历史。
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周围五百余里这里的有利条件是: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还可利用两省敌人既要互相争夺地盘又要各自保存实力的矛盾;党和群众的条件较好,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还保存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因此井冈山雕塑园,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毛泽东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在芦溪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七百余人的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辖第1、第3营井冈山建起观光索道和特务边、军官队、卫生队;在部队中确立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的小组,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委委员会统一指挥;确立官兵平等,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
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十月三日,部队到达宁冈的古城,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通过地方党组织争取当地袁文才、王佐两支武装接着,在井冈山北面山脚的茅坪,设立了医院和留守处,于十月底到达井冈山的茨坪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部队在井冈山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活动,打击反动地方武装,深入发动群众,重建地方党组织,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群众武装十一月攻占茶陵,建立了党的县委、县工农兵政府(谭震林为主席)和赤卫大队在总结茶陵战斗经验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与此同时,重建了宁冈、永新县委,恢复了莲花、酃县党的组织活动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队占领遂川,建立了党的县委和县工农兵政府,以及暴动队、赤卫队、农民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在遂川,毛泽东对部队提出了六项注意:井冈山百跌泉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经过三个多月的游击战争,井冈山区和宁冈、永新、遂川、茶陵、酃县靠近井冈山的地区,都为工农革命军所控制。
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地方武装,经过团结改造,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二月,工农革命军攻占新城,于二十一日在砻市成立了宁冈县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成毛泽东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许多伟大的将帅,在以后的革命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如:朱德元帅(1886-1976)四川仪陇人南昌起义后任第九军副军长,三河坝分兵后与陈毅率残部领导了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四军军长彭德怀元帅(1898—1974)湖南湘潭人1916年加入唐生智湘军当士兵,1922年被保送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随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1月任湘军团长7月率部发动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
同年12月,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陈毅元帅(1901—1972)四川乐至人南昌起义时任第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25师是北伐军“叶挺独立团”改编的,战斗力是参加起义各部队中最强的.当师长周士弟、师党代表李硕勋离开后,与朱德率余部走上井冈山林彪元帅(1906—1971)湖北黄冈人黄浦四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时任11军24师(师长为叶挺)的连长,随朱陈上井冈山罗荣恒元帅(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同年7月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后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粟裕大将(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1927年作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班长参加南昌起义,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历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挺进师任师长、1师师长、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解放后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谭政大将(1906-1988)湖南湘乡人1927年3月加入国民革命军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在井冈山任毛泽东秘书,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解放后曾担任总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大将(1902-1986)湖南永兴人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历任红三军团师长、八路军344旅长、第三师师长兼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解放后曾任总参谋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陈光将军(1905—1954)湖南宜章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任栗源区赤卫队长,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29团3连连长后历任红一军团师长、代军团长,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115师代师长,第4野战军副参谋长解放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被关押直到死亡杨立三将军(1900-1954)湖南省长沙县人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长期从事军队后勤工作,参与了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解放后,历任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杨是建国后解放军八总部负责人之一,可惜早逝,否则1955年授衔时应是大将或上将。
等等他们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下面就介绍两位大元帅的故事1、朱德元帅:人民的光荣一、冲锋在前,身经百战,子弹硬是不碰他就说说我们的让敌人闻名丧胆的朱德元帅,,创造了无数的奇迹1916年护国战争中,朱德随蔡锷到四川,纳溪一战朱德率部坚守半月,衣服被子弹打烂,可一点没受伤南昌起义后,朱德率2500人退至福建、江西边界一带,遇敌一个师他亲率几个警卫员攀登悬崖陡壁,偷袭敌后,打得敌人仓皇逃命1928年6月,敌人10个团会剿井冈山朱德亲率尖刀连冲锋,帽子被子弹打了一个洞,却毫发未伤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带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到赣南遇敌袭击危急时刻,朱德亲率警卫班掩护撤退他手提机关枪和战士一起边打边撤,只剩3人,支撑了十多里路,终于和大部队汇合1928年,红军在井冈山储粮备战朱德亲自做了一根扁担,他不顾自己年纪大,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1941年初,到南泥湾搞调查,天黑回不去,就找了两间破窑洞住下他叫别人休息,自己亲自站了半夜岗朱德来到农民刘老汉地上,帮他拉犁过去朱德在延安常和群众开荒种地,担尿拣粪二、朱德的扁担和南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
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 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