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版论语十九则-hyyzzhj.ppt

4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606009923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2.50K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考复习之,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风乎舞雩,(3),,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3),舞雩:雩,音,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1),识:音,,记住的意思2),诲:教诲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韶,:舜时古乐曲名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2),女:同汝,你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后也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