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二元结构的剖析以及农村发展展望.doc
7页城乡二元结构的剖析以及农村发展展望[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正在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渐提速,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以及相关制度的发展滞后是我国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十七大”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着重指出,必须抓紧新农村经济建设本文就城乡二元结构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三农”问题如何解决做一些展望[关键词]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一、 引言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把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转向城镇”,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国策,并且实践证明它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从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减免税、给种粮户补贴和给购买农机的农机户补贴,“十七大”中农村问题的热议更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关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三农”问题并不十分乐观,与世界接轨差距还很大,很多弊端亟待解决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将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完善的弊病放大开来就贻害无穷,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就必须认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人为地制造城乡分割、市场分割、工农分割,逐步形成了超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不仅城乡分割,而且重城轻乡、重工轻农,使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在物资供应上,城乡也遭到歧视性差别待遇——在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的物资供应由国家全部包下来,而农村社队和社办企业及早期的乡镇企业所需的木材、钢材、煤炭、等紧缺物资只占据国家计划的极少部分因此诸多后续影响逐渐显现:1. 在价格和税收上城乡不平等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强制从农村低价收购农产品,又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品,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和税收等形式把农业中的资源强制转移到工业部门,以支援工业的优先发展和扩张,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2. 在人才管理上,城乡分别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在户籍管理上,城镇户口与农业人口二元化农转非受到严格限制城镇户口与住房、粮油供应、受教育、医疗保健、就业等挂钩,把农民排除在外,这就导致了农民与市民天生不平等3. 在劳动力管理上,城乡有别。
计划经济时期,严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至今,城乡劳动者在市场准入、就业管理、劳动分配、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和福利待遇方面,还不尽相同4. 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政府对国民收入过度向城市和工业倾斜使农村的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使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根源二、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性障碍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破除并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性障碍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违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却是与城乡统筹发展相违背的这种经济结构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城市、大工业上来,认为抓大工业见效快,利润高,政绩突出,日子也好过,而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经济效果不显著,政绩不突出,财政收入少,领导难当所以,人们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工作抓法上也是把城乡分割开来,就工业抓工业,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坚持城乡互动,没自觉地坚持城乡发展互相制约、互相促进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发展现代农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就阻碍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代管理手段去经营农业,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发展农业,就是阻碍发展现代农业。
也就要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从而也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由于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被彻底破除,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一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城乡资产重组还难以实现,农村科技市场化还没实现,国民收入过度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问题有了明显改变,但还没完全解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没根本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权利和机会不均等以及农民比重过大,就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农村市场化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使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人才市场等没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市场信息失灵——由于城乡分割或联系不紧密,就使有些县乡的农产品价格和待售商品的数量、品种、质量等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向全国发布,全国各地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其他工业品的市场信息等也不能及时被广大农户所掌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市场竞争——比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不均等,就是不公平竞争就是剥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剥夺了农民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就是阻碍市场竞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市场化程度低,难以优化资源配置葛志华. 转型之痛 “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 江海纵横, 2007,(03). 这都证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在阻碍着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以上四方面充分证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性障碍三、 农村发展展望其一:新农村建设温家宝总理称现在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着活棋”,的确,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应是题中之义我国消费疲软是多年的问题,现在经济增长非常依赖投资的拉动,长期看会导致供求失衡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可以大大改观这一现状而诚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指出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通货紧缩以及城市化这三个彼此密切相关的进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四两拨千斤的举措 早在1999年成文的《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所述,98年的农村人均收入已达到或超过91年的城镇人均收入;电视机、电冰箱等在91年是紧俏物资,在98年是过剩的而农村每百户的电视机、电冰箱拥有量在98年远未达到91年城镇的水平,收录机的则达到了。
其原因正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果农村基础设施跟上,进行道路、电网、自来水的建设,那么不仅其投资可以很快收回,而且可以释放很大的消费存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且长远地,为经济注入强大消费能力的活力下面分析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可行之法首先注意到地方政府有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正面讲,地方性发展是显著的政绩对地方性政府的评定有积极影响,负面讲,中央给钱让其搞基建,动力还是很足的,因为这其中的渗漏会使一批人受益——如此,又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资金的到位、防止资金流入个人腰包(稍后论述)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方案,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一些项目可引进非政府组织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农民自愿为原则,这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用的前提各村需要什么、自来水、电网的需求细节如何,各村的村民掌握着最充分的信息,必需让农民参与其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多级出资——以通水泥公路为例,历经28个月建成,总投资23272.5747万元,村级筹资(含个人捐款)占到23.1%,其余的大头来自广州市、从化市、镇一级财政补助就像教授所说,“建的路由于农民捐了一点钱,参与决策、监督的积极性高,结果没有一条是豆腐渣工程。
其模式叫做“民办公助” 发动群众,群策群立——这一点在某些项目上是必需的比如从化在通自来水的过程中发动村民参与到寻找水源等过程中在其后的建设中也有村民的参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年山西林县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仍然可以给今人很多启发 如何保证资金到位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前几年的一期焦点访谈节目揭露,某县得到上百万资金用于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结果全被相关的县领导和职校领导瓜分了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应把下发专项资金的事情以及地方政府应公布资金使用情况的政策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通报给农民然后以行政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向村民公布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如果不公布,或者公布的东西明显有问题,农民看到该得到的没有得到,将会增加上访的数目这是地方政府不愿看到的但是实际上农民有知情权只是一个很弱的必要条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有效的监督体系建设,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如果新农村建设有办法保证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别的事情也早就有办法了,近三十年来那么多的案子也就不会发生在此补充下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所有及使用关系转型设想,因为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的一个重中之重现在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使用关系设计是静态条件下的很好选择。
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集体是土地的经营者,各户农民承包土地,每户大概一亩地而在未来,情况将会发生很多的、很快的变化而未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在于,现在的子女一辈(约20岁)长大后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原来承包土地的“户”和新的各个“户”应如何界定其传承的关系?现在从事农业生产、不在外打工的父母辈(约50岁)再老一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而子女辈在城市的话怎么办?答案应该如下: 首先,为保护耕地及社会稳定起见,目前必须维持所有权归国家的制度其次,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有一部分能够转型为熟练工人(第一类农民),另一部分农民在年龄条件丧失后只能返回农村(第二类农民)对第一类农民,必须完善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这些从农民转型为熟练工人的居民纳入其中,接纳为城市的一分子第二类农民,比如18到25岁的在纺织行业里从事简单劳动的女工,在年龄超出行业要求后很多只能回到农村再次,两类农民的土地处理在以自愿为原则的条件下,在未来的比今天富裕的社会里,第一类农民将有能力把子女接到城里抚养,他们的子女将不再构成的今天的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的父母在年龄大了之后,没有从事农业劳动的能力了,这样的“户”应不再享有承包权,因为他们无法按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生产。
这样,他们让出来的土地分给那些未能在城市里稳定转入第二产业的“户“,如此平稳地将土地由转移出去的人手里逐步转让给留在农村的居民承包经营 最后,农村里每一代都有第一类农民和第二类农民,如此,每一代农民都发生着土地转移承包的进程这一过程的速度最终必然是收敛的,林毅夫教授指出,转移出去的农民就是第一类农民及其子女,由粮食的供应者转为需求者这样留在农村的居民收入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转到城市的意愿也会明显下降 由以上,会产生一些质变,就是农村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稳步减少,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稀缺农村居民人均耕地拥有量由少变多由于收入增加,人均资本也会小幅增多 由此,将使农村的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其二:未来城乡关系预测 未来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是一定程度的、合作的机械化如前所述,农村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不仅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而且有限的劳动力无法单凭体力胜任整个农业生产因此必须靠机械作业但这种作业是有限的,而且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提升机械化程度的从统计数字来看,2004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仅为总人口的41.8%,即使乐观地估计到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农村仍将有6亿左右的居民。
就是到2050年,我国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农业人口降低到15%,也仍然会有将近有1.8亿的务农人口(《关于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也就是说,到2050年,即使耕地面积不减少(按现在的占用和破坏情况,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也无非是现在户均2亩地,那时户均8亩地此劳动强度单凭体力无法承受此种条件下,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