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解读.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8347005
  • 上传时间:2023-10-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95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 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 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论文作者(签字):金梦捷日期:2011年9月10日摘 要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为形式的舆论监督其影响力 正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 法、行政)的“第四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今天的舆 论监督实质就是民主政治形式下人民监督政府,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实践 证明,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下人民保障自身的权力不受国家权力具有的独立性、逐利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特点侵犯的利器因而舆论监督在今天的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作为 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在执政机关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关键词:1、舆论监督2、政府行政3、民主目 录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一) 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4(二) 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4二、舆论监督一权利还是权力? 5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8(一) 以权力制约权力 8(二)以道德制约权力 9(三)以权利制约权力 9四、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 11(一) 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 11(二)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11五、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 14(一) 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14(二) 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14(三)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14(四)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目的、方式等存在不足,流言和民谣较为盛行 14六、总结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一)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舆论主体通过舆论媒介对舆论客体所实行的社会控制,即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 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 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即 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对国家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以及以权谋私、违法失职、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各种违法 和腐败现象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进行揭露、抨击、谴责和批评, 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并督促有关机关对此予以处理和纠正。

      二)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信息公开和意见中明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社会舆论监督、组织舆论监督、 媒体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公开信息和意见表达的动机可分为自舆论监督、偶舆 论监督、拟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采用的框架可分为政治舆论监督、道义舆论监 督、学术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内容的生产方式可分为微内容舆论监督、宏内容舆论 监督;根据舆论监督的形态划分为潜舆论监督、显舆论监督、行为舆论监督;根据舆论 监督主体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性质划分为公开性舆论监督、揭露性舆论监督、批评性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无论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 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的一种方式,它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舆论监督一权利还是权力?在历史上,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早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就有相关的措施和官 职来收集民间意见以供统治者参考,虽然有相关的舆论,但这种舆论同我们今天的舆论 监督不是一回事封建统治者决没有让老百姓来监督自己的雅量即使是开明一些的当 权者,知道要听取民意,也只是为了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根本谈不上什么舆论监督如西周时有所谓采诗官,专门到民间听取民意。

      当时以作诗诵诗来表达舆论,大量 的讽刺诗作具有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华的含义但专断的当权者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考 虑朱元璋当皇帝后,虽然也捧孔孟,但对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位思想就坚决抵制而封 建社会中能不能广开言路或开言路到什么程度,也都取决于当权者的意志明末龚自珍 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因为当权者还没有意识到开言路的重要 性,当然也谈不上舆论监督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 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同样存在滥用的可能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 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 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 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监督制,以人民的民主权利来监督制约权力滥用的主张,以便让“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等等,都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 舆论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设想早在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共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曾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舆论监督:“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 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从1987年开始,“舆论监督”连续4次出现在党的全 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 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舆论监 督的概念此后,中宣部积极倡导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力度明显 增强1997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对舆论宣传、舆论监督提出了新 的要求,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 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组织 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是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这 一法治特征的重要作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舆论监督已成为新 闻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党中央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 常重要的位置,越来越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究竟是权利还是权力?权力和权利是法学和政治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 准确界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任何一种国家形态,国家活动离开了权力这个中轴和支撑 点是不可想像的何为权力?美国的彼德・布劳认为:“权力,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 形式是:撤销有规律地被提供的报酬或惩罚,因为事实上前者和后者都构成了一种消极 的制裁帕森斯也说,权力的概念用来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的 能力由此可见,权力与权利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权力则 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强制与服从社会舆论是社会的公意,是社会上众多人群广泛传播的意见和议论, 就现阶段而言, 它的作用方式一般有两种渠道:一是从上到下,由国家或社区的力量加以发动、组织和 宣传,逐渐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自下而上,开始由少数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发出议论, 由于其切中要害,引起社会共鸣,自然而然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有意识地引导、 发动,还是自发形成,舆论的主体始终应当是民间的力量,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它对于 监督对象的作用,主要是基于社会舆论固有的说服力,是一种平等关系。

      因而,舆论监 督只能是民间的一种权利,而不能蜕变为国家或者集团垄断的权力随着社会进步,权力的收缩和权利的扩张是一种必然趋势总体上看,现代法治社 会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因而私人之间的权力自然也失去存在的土 壤可见,现代社会权力的基本形式已经从私人之间的权力和整体对个人的权力并存的 状态向整体对个人权力单一存在的状态转化, 这正是梅因所揭示的规律:从身份到契约 舆论监督不是权力,就不应该处处以国家的化身说话,而应当站在老百姓和多数人的立 场,尽可能地反映民间呼声,成为公众愿望和利益表达的基本工具舆论监督就其本质而言,舆论监督属于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其来源为我国宪法中 有关公民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的规定,是公民知情权的必然延伸和体现,以及实现政治公开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宪法或政治权利,虽 然名称不甚同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具体名词,但舆论监督的实质内容,不仅在各国宪法 中均有体现,亦明确出现在各大国际公约中,如《世界人权宣言》(序言第二段及第十九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条约》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等等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 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 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 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只是在两种社会中的分 权程度和保障目的不同在专制社会中,最高君主的权力一般是集中而不分散的,对这 种权力一般是没有有力的监督的但是最高君主不可能事必躬亲,总揽一国所有必要的 统治权力和处理所有的统治事务他不得不让其他人参与到统治系统之中,赋予他们一 定的权力,让他们处理一定的事务但是,他又可能怀疑他们为他服务的品质和能力, 于是分散他们手中的权力,设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对他们进行监督或使他们相互监督和制 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 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 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 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

      当然,在现实中,三权是交织的,但是仍没有达到混 然一体或相互包容的程度分权制衡是针对一个不能完全信任的政府所采取的旨在防止 专制、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制度设计这一点与专制社会下的分权制约有些类似,但是二 者的区别是显然的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 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 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 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与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制度不同的是,第一,它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它的 目的是保护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被侵害 第二,这一制度的原则是分工制约, 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最终统 一于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职权上有所分工,但是都是向人民代表大会 负责二)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