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17页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为2023年4月26日(农历初七)NASA发布的最近一次傍晚拍摄到的满月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推测摄影师拍摄该照片时的日期及大致朝向是( )A. 4月4日东 B. 4月20日西 C. 4月26日西 D. 5月4日东2. 下列能正确表示4月26日的日、地、月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1. A 2. C【解析】【1题详解】天文现象中月亮由小逐渐变满,变圆就是满月,一般在每个农历月的15日或16日,该照片发布的日期是4月26日(农历初七),距离其最近一次满月(农历月的15日或16日)大约为4月4日左右;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体都是东升西落,满月时,月球日没时升起,在午夜时位于南中,在日出时沉没,图为傍晚时拍摄,且由图中可看出此时车流量较大,月球高度较低,应该为月升阶段,故其位于东部天空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2题详解】农历初七的月相为上弦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弦月、下弦月时,月、地、日或日、地、月连线角度呈90°,排除BD;太阳东升西落,对于地球而言,A图月相位于中天时正值日出,该月相出现在下半夜,月面朝东,为下弦月,A错误;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面朝西C图中月相位于中天时正值日落,该月相出现在上半夜,月面朝西,为上弦月,C正确点睛】月相变化的规律:农历上半月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其更替周期是29.53059天,约为一个月顺序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杭州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展现城市形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亚运之城”杭州城区的某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时,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RS B. BDS C. GPS D. GIS4. “绿色亚运”的主要措施是节能减排,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是因为( )A. 反射①减少 B. 吸收③增多 C. 吸收④增多 D. 反射⑤增多【答案】3. D 4. C【解析】【3题详解】“亚运之城”杭州城区的某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时,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叠加交通、居民区等地图,以此分析购物中心在选址,D正确;RS、 BDS、 GPS主要用于收集地理信息,不能分析地理信息,ABC错误。
故选D4题详解】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会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④),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全球变暖,C正确;二氧化碳不能起到反射太阳辐射(①)、大气逆辐射(⑤),AD错误,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氧化碳对其吸收较多不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错误点睛】遥感技术(RS)能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BDS、GPS)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授时、测速地理信息系统(GIS)有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渔光互补”是指将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相结合,通过在水面上设立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面下养殖鱼虾,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有关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B. 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 释放的能量扰乱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D. 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6. 我国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果最差的是( )A. 海南岛 B. 四川盆地 C. 青藏高原 D. 东北平原【答案】5. D 6. B【解析】【5题详解】地球内部热能释放也能给地球提供能量,如地热能,A错误。
太阳直接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但不为地壳提供动力,B错误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产生磁暴现象,太阳辐射不会扰乱电离层,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D正确6题详解】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云雾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少,是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果最差,B正确点睛】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缺点:太阳能较分散,难以集中利用,且利用效率低;由于受到天气、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利用的难度;开发技术要求高;占地广,投资成本高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25.35°N,99.28°E下图为附近居民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震级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B. 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大C.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 从观测点到震源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8. 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A. 迅速离开房间,乘坐电梯撤离 B. 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C. 进入地下室躲避,等待他人救援 D. 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答案】7. C 8. B【解析】【7题详解】等震线是相同烈度的点的连线,A错误;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越大,B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C正确;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D错误。
故选C8题详解】发生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在高层房屋中应寻找承重墙等坚固位置,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A错误,B正确;进入地下室易被掩埋,C错误;地震发生时获取震预警信息不是避险的有效措施,D错误点睛】地震对于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叫做烈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地质时期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白垩纪前期,地球大气含氧量增加,原因最可能是( )A. 藻类生物繁盛 B. 被子植物繁盛C. 裸子植物繁盛 D. 蕨类植物繁盛10. 地球演化史中,中生代( )A.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活跃 B. 末期原始鱼类全部灭绝C. 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D. 出现始祖鸟【答案】9. C 10. D【解析】【分析】【9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藻类植物繁盛在早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晚期,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结合图片可知,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白垩纪前期,地球大气含氧量增加,原因最可能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C正确,ABD错误10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活跃时期为新生代,A错误;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全部灭绝,B错误;古生代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C错误;中生代出现始祖鸟,D正确。
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溶洞内莲花盆体量巨大的原因有( )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长期流水侵蚀③石灰岩层较厚④人类破坏较少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2. 与莲花盆成因相同的地貌形态有( )A. 溶沟、残丘 B. 石笋、钙华 C. 石芽、石林 D. 溶洞、石柱【答案】11. C 12. B【解析】【11题详解】长期流水侵蚀会导致溶洞内的莲花盆稀少,与题意不符合,②错误;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地理环境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温暖湿润,①正确;喀斯特地貌是以石灰岩为基础,石灰岩层较厚有利于溶洞景观的形成,③正确;人类破坏较少,溶洞景观保存完好,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根据“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沉积地貌,残丘主要是风蚀作用形成,A错;石笋、钙华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沉积地貌,B对;石林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且位于地表,并非地下,C错;溶洞为溶蚀地貌,D错;故选B。
点睛】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潮汐三角洲,分为涨潮三角洲和落潮三角洲,是涨、落潮流进出潮汐通道时分别在其进、出口处因水流扩散,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三角洲月湖,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湾沿岸天然形成的沙坝横亘月湖东侧,使其成为一个平均水深不足2米的半封闭性海湾潟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沙坝属于( )A. 流水沉积地貌 B. 海水沉积地貌C. 海水侵蚀地貌 D. 风力沉积地貌14. 图示潮汐三角洲的成因( )A. 涨潮时的海水沉积作用 B. 退潮时的海水沉积作用C. 涨潮时的湖水沉积作用 D. 流水沉积作用【答案】13. B 14. A【解析】【分析】【13题详解】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故沙坝属于海水沉积地貌,B正确,C错误,与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关系不大,AD错误14题详解】据材料“潮汐三角洲,分为涨潮三角洲和落潮三角洲,是涨、落潮流进出潮汐通道时分别在其进、出口处因水流扩散,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三角洲”可知,图中潮汐三角洲位于潮汐通道进入月湖的入口处,可推测出形成原因为涨潮时海浪携带的泥沙涌入月湖,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点睛】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2022年5月6日,我国科考队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实验共放飞了十次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千米的空中下图示意刚放飞的探空气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记录到大气( )A. 臭氧含量不断增加 B. 水汽含量增多C. 气压不断降低 D. 温度先升高后降低16.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在的大气层( )A. 臭氧含量高,大量吸收红外线,使气温升高B. 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 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D. 气流较稳定,利于航空飞行【答案】15. C 16. D【解析】分析】【15题详解】臭氧层集中分布在平流层的20~25千米高度,气球在上升过程中,臭氧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空气中的水汽几乎集中在对流层,当探空气球上升至平流层后,水汽含量下降,B错误;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压不断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大而降低,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