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衡不食无主.docx
2页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原文】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內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乙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探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注释】① 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 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 更:换;④ 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书》:也叫《尚书》,《书经》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⑤ 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⑥ 徂探(culai)山:山东泰安境内;《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⑦ 揆(kui):揣度。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專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探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启示】1、许衡不吃无主梨告诉我们: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诚实就是金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2、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档得住诱惑文学常识】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王濂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1. 【阅读训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幼有异质(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3)身体而力践之2. (4)吾心独无主乎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3. 本文先写许衡;再写;最后写本文的主旨是参考答案】(1)出众(2)认字写字(3)亲自体验(4)难道(1)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2)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1. 聪明过人抄书读书身体力行赞颂许衡好读书而且严格修身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