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卫报》涉华中性新闻.docx
8页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卫报》涉华中性”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Summary:在近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成为舆论焦点的背景下,本文以《卫报》对此案的相关貌似“中性”的报道为样本,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样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新闻报道中,“中性”新闻同样可以作为权力阶层意识形态的载体Keys:批评性话语分析;“中性”新闻;意识形态G219.1:A:1673-2596(2012)03-0129-02一、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打开了语言学与其它社会学科的直接联系,为社会学,媒体,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认识①在近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成为舆论焦点的背景下,本文以2011年6月7日《卫报》对此案的相关报道为样本,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来看英国媒体是如何对此案进行报道的,以及主观性是否存在于貌似“中性”的新闻报道里面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二、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Fairclough在1992年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式把语篇看作交际过程或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所有的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②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相联系的功能③(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④国外的批评语言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机构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组织语篇批评性分析;多媒体语篇批评性分析;政治语篇批评性分析;种族歧视问题、性别和身份问题的社会批评分析等等2.国内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在国内语言学界,关于批评语言学的介绍和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CDA研究大致分为4个方面:(1)理论介绍与综述性研究王庆新、纪卫宁对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进行了说明2)对具体语篇的分析研究任芳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美撞机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3)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⑤(4)拓展性理论介绍与纵深研究。
三、样本分析及讨论文章以2011年6月7日《卫报》题为Chinese man executed for road-rage murder报道为样本,从描写、阐释和解释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一)从描写方面1.及物性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主要通过过程类型来体现文章在具体实例分析中主要探讨样本的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是指在做某件事的过程,它由行为动词、施动者和动作对象来体现1)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executed a piano student.(2)The high-profile case has become a focus of public resentment towards a privileged elite.(3)A senior police officer reportedly shouted to bystanders.例(1)使用中国的当权者(Chinese authorities)作为施动者,而不是合乎逻辑的(Judge)去执行execute的行为,显然蕴含着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蔑视;对于动作对象,报道者有意淡化了药家鑫的恶行,只是叙述为a piano student。
不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外国人应该会质疑中国的当权者的决定,甚至会同情这位受着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的学生另一个例子,高调的案件(The high-profile case)作为施动者,公众对特权精英的憎恨(public resentment towards a privileged elite)作为动作对象,使读者对中国的民主打上问号另一个例子,一位高级警官(a senior police officer)执行了大声嚷嚷(shout)这个动作,而动作对象恰恰又是路人们、旁观者(bystanders)警官本身是确保公民安全的人民公仆,怎能是一个朝民众大叫的凶神恶煞的形象呢?这令读者步步深化对中国的不好印象2.转换名词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stion)是转换的其中两种具体形式名词化和被动化往往可以使施动者(an agent)和或受动者(a patient)得以省略,省略与否包含着报道者的选择1)He was sentenced in April for the murder of 26-year-old Zhang Miao in Xian, the ca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2)“…”the court said in a statement released through the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例(1)中采用了名词化,我们无法从“murder”得到具体的时态、情态等信息。
名词化使得读者丧失了获知药家鑫为什么要杀死张妙,及药家鑫是怎样杀死张妙等权利报道者试图用名词化来叙述一个事实而无须交代其来龙去脉例(2)采用了被动化,而且并没有省略施动者,这样的表述是报道者有意要强调、说明此前的话是当权者的口舌新华社发出的,《卫报》报道者是为了使读者对新华社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产生怀疑3.词汇分类在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中,除了及物性,词汇也是概念功能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词汇分类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得以实现,它对新闻语篇中整体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研究新闻语篇中参与者或事件的词汇分类有助于揭示报道者的态度及其隐藏的意识形态批评性话语分析通常考察分类中的三个方面:(1)名词的分类,(2)重新词化,(3)过度词化本文主要研究“过渡词化”文中关于对药家鑫案判决结果的质疑采用了不同的词语,如“placate internet mobs”,“shortly after losing an appeal”,“inclined to suspect”, “rather than making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s”这些词的选择在暗示中国的法院判决似乎有失公正、公平。
4.互文性互文性是新闻语篇的一个重要特性互文性主要研究被转述话语的来源和转述方式本篇报道涉及到话语转述的地方都采用了直接话语的方式,报道者采用直接话语力求给读者留下公平、客观的印象然而,没有绝对的客观,因为报道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话语进行选择以下举出两个例子:(1)"Yao stabbed the victim´s chest, stomach and back several times until she died. The motive was extremely despicable…." the court said in a statement released through the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2)the lawyer Mo Shaoping , who is not connected to the case and opposes the death penalty, said the execution was in line with Chinese law. "This was a very flagrant crime that would normally be punishable by death…." Mo said.例(1)直接转述了新华社的报道,在对话语转述来源进行说明的时候,加上了state-run这个词来强调,一方面说明这是官方的,另一方面报道者在暗示他并不对以上话语负责。
例(2)也是直接转述了一名律师的话,对话语来源也进行了具体说明,报道说这个律师本身与药家鑫一案没有联系、且反对死刑;律师说正常情况下都应当判处药家鑫死刑这个报道看上去包含着一对矛盾:反对死刑且又认为判处药家鑫死刑是合理的报道者有意地选择了一名普通律师的话语,律师的话语本意是说法院的判决合理公正,但是只是采用一名普通律师的观点,我们能分析出报道者试图使中国法院判决的公正这一观点大打折扣二)从阐释和解释方面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国家很大,情况复杂,问题繁多,那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价值体系、理论、话语来表述评判中国的事物、现象,往往是西方所臆想、捏造出来的“现实”,中国的新闻、媒体话语经常被西方学者和持西方观点的学者所肢解⑥《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西方国家害怕强国的地位受到撼动,“霸权”会被削弱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英国人意识形态里对中国的认识及评价四、结语本文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貌似“中性”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中性”新闻同样可以作为权力阶层意识形态的载体。
《卫报》对药家鑫撞人杀人一案的报道初看不失客观,但仔细研读就发现其对案件本身的报道或多或少存有偏颇报道者在报道事件的同时蕴含着对中国司法公正的怀疑,对中国执政者的偏见由于新闻报道者及其所在的新闻媒体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阅读新闻语篇时,读者应该学会用批评性思维去阅读,揭开某些语言过程和社会过程的面纱,暴露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的语言注 释:①吴宗杰.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70-177.②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5.③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④CLARK, R&IVANIC, R. Raising critical awareness of language[J]. Language Awareness. 1999, (2).⑤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b(3):1-4.⑥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31-140.( 张海鹏)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