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史·语音史.ppt

50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0183147
  • 上传时间:2018-08-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40.50KB
  • / 5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明汉语史·汉语语音史 参考书目: 《汉语语音史》 王力 著 《中国诗词格律》王力 著 《简明汉语史》向熹 著o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研究汉语语 音史,就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大致说起来 ,要具备四方面的知识:o(一)韵书 o(二)韵图o(三)方言o(四)方法 o(一)韵书,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 《广韵 》基本上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陆志 韦认为“《切韵》代表六朝的汉语的整个局面 ,不代表任何一个方言王力认为陆志韦的 这个结论是对的,因此认定“《切韵》有很明 显的存古性质o(二)韵图,是一种声母韵母配合表,每一个 字音都有它的位置 以字母为经,韵部四声 为纬最古的韵图是郑樵的《七音略》 o頂端橫欄列聲紐(聲 母),左側縱欄列韻 目,右側標明目次( 頁碼)、轉和呼,中 間圓圈與字雜錯的部 分就是正文o正文中的每一格都能 根據它的縱橫位置( 類似數學裏的坐標)得 出相應的讀音,有字的 ,就是該字的讀音,也 是對應韻書中那一個小 韻的讀音;畫成圓圈的 ,就是有其音而無其字 o(三)方言,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存在,不过 各地词汇和语音方面会有差别o(四)方法 o第一、唯物辩证法要认识到语音的发展变 化。

      o第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o第三、比较语言学的理论o第四、音位学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o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 (周秦兩漢)音o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 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 話語音o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o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o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疊韻、聲母、韻母、字母、三十六字母o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o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 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o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 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o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 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 現列表簡示如下: 三十六字母o上古汉语声母表p18o《切韵》37字母表P61o三十六字母表P72o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 泥o知彻澄娘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 禅o见溪群疑 影晓匣喻 来日o关于“清浊” o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又可分为清音、 浊音两类。

      普通话声母中除了m、n、l、r为浊音外,其 余都是清音o韻圖中的清濁是就發音方法而論的傳統音韻學在這方 面的術語有一些是含混不清的如:o發聲時用力輕而氣上升者謂之 清 ,用力重而氣下沉者謂 之 濁,在語音學濁聲謂之 帶音,清聲謂之 不帶音o全清:不送气清塞(擦)音,如端to次清:送气清塞(擦)音,如透t‘o全浊:浊塞(擦)音如定do次浊:鼻音、日、来、喻如泥noo全清声母: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声母,如“帮端精 见照”等声母 次清声母:送气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 塞音,塞擦音如“滂透清溪澈”等声母 全浊声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如“并定 澄从” 次浊声母: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泥、娘 、来、日等 o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 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普通话的韵头只有i 、u、ü三个,一般只出现于三拼音节中 o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单韵母 a、o、e、i、u、ü o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 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根据气流通道可分为 口辅音和鼻辅音两大类) o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 相同的音韻類聚。

      韻頭、韻腹、韻尾、韻o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韵 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序排列 《广韵》把“东、同、虫、中、弓、戎”等同在 一起的韵部,用“东”字做为该部的名称,这个“东” 字便是韵目 o15.韻部:(1)同“韻”(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 音韻類聚o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 類,稱之為韻攝如“元”、“寒”、“山”、“先”、“仙”等 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o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韻目、韻部、韻攝、韻腳o18.陰聲韻:沒有韻尾,以母音(元音)收尾的 韻叫做陰聲韻如:ba、qiao o19.陽聲韻:以鼻辅音―m,―n,―ng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如:bin、huang, o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 的韻母叫做入聲韻如,“屋、北、物、比、恰 ”等字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陽對轉o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是清 代学者创立的术语 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加上鼻音尾 韵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失去鼻音尾韵也会变 成阴声韵例如:三[san]-仨[sa],两[liag]-俩 [lia]。

      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 o王力说“所谓阴阳对传,并不是说一个阴声字可以随便变 成一个阳声字,或是一个阳声字可以随便变成一个阴声字 阴阳对转,两者之间必然是对应的如:o阴声的a相当于阳声的an、ang、amo阴声的o相当于阳声的on、ong、omo阴声的e相当于阳声的en、eng、emo阴声的i相当于阳声的in、ing、im呼o22.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 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 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 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1) ———————开口呼;2)——————— —————————————叫齐齿呼;3) ————————————————,叫合口 呼;4)——————叫撮口呼o1)没有韵头而韵腹不是i[i]、u[u]、ü[y]的 韵母叫做开口呼;o2)韵头为[i],或主要元音为[i]的,叫齐齿呼 ;o3)韵头为[u],或主要元音为[u]的,叫合口 呼;o4)韵头为[y],或主要元音为[y]的,叫撮口 呼尖音、團音o23.尖音:聲母z、c、s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 成的音節叫做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 字中今韵或介音是【i】或【y】的。

      如“将”“节”等 24.團音:聲母j、q、x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 成的音節叫做團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 包括喻、云母的“雄”字、“熊”字)五母的字中今韵 或介音是【i】或【y】的如“姜”“结”等 o团音是 见组细音,普通话里是 j q x,广东话里是 gi, ki, hio尖音是 精组细音,是普通话z,c,s声母和 i、ü相 拼o機 齏 居 苴jūo虛 須 姜 將 丘 秋 九 酒 喧 宣 玄 旋 …… 都是前團後尖 o25.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 入聲 o26.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 三種聲調;“促”指“入聲”o27.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 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 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o28.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 、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 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平仄、舒促、陰調、陽調注音、直音、反切o29.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 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 “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 幹反o30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其形式即“某音某” 如“根,音跟” o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 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 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 異文、聲訓 o32、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 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 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o33、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 音詞或近音詞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 房,傍也室之兩旁也重文、諧聲字 o34、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说 文》的重文即异体字,《说文》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 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 《說文解字》中除 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 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 .o35、諧聲字 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 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 撞衝憧鍾……阐述几个问题o1、古无舌上音o2、古无轻唇音o3、关于声调1、古无舌上音o上古无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翘舌音(zh, ch ,sh, r)o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这是 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 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o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 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 面前塞音) o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 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 母o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 子”,“古音‘直’如‘特’”,“‘但’‘直 ’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 琢”,“古读‘枨chéng’如‘棠’”,“古读 ‘池’如‘泥’”,“古读‘沈’如‘潭’”, 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 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 相应的舌头音o舌上音声母是六世紀時从舌头音“端[t]”、“透 [t’]”、“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 来的 推理o(1)“知”古讀作“端”o*《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 (知)國o*《檀弓》:“洿wū其宮而豬(知)焉注:“豬, 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o*《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 ”(端)o*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 古堆(端)字o諧聲字:o竹(知)—篤(端)追(知)—磓duī (端)o(2)“徹”古讀作“透”o*《詩》:“左旋右抽(徹)。

      釋文云:“抽 ,敕由反,《說文》作‘搯(透),他(透)牢 反o(3)“澄”古讀作“定”o*《說文》:“沖(澄)讀若動(定)o*《詩》:“其鎛bó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 o*《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 ’(澄),云相當值也o*《說文》:“田(定),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 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 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 田駢也o諧聲字:o兆(澄)—桃(定)o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 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 ,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 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 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 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 例如: 2、古无轻唇上古无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f, v) o《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 之俗起焉o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 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 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f,一個聲母是b,二者聲母如 何相同呢?o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

      o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f 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o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 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o 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o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 敷奉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