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牛输谷Word.doc
7页屯田的背景:东汉末年,连年的战争造成了人民大量流亡与战争结伴而行的瘟疫,又使大量流亡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大量的死亡和流徙,使得中原地区户口锐减越是原来最富庶,最繁华的地方,大抵也是后来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地方,因而也就是户口减耗最为突出的地方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原来人烟稠密,后来都被战争破坏的荒凉不堪,甚至到了路断行人的地步 曹操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当他面对社会经济萧条,军中无粮险境时,适时地推出了屯田政策,从而使农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与稳定,使“州里萧条”,人口“十不存一”的中原地区,出现了“数年中,仓储积粟”的景象,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问题,也使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重得生计,使北方的农业得到了恢复,而且为曹操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当时各路军阀的窘迫 汉献帝在东迁洛阳途中,多次面临断炊的危险,随从的官员有时不得不以枣菜代粮到洛阳后,算是安顿下来了,但下级官员还得跑到荒野中去采摘野菜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平时过着“讥则寇掠,饱则弃余”的生活等到百姓都饿的快要死,实在无粮可抢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也就变的非常难过了。
自从董卓之乱到曹操迎帝迁都,这7,8年时间里,由于战乱不断,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加上水,旱,虫灾,到处都发生严重的饥荒,不仅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连各军阀都普遍缺乏军粮袁绍原拥有以粮食富足闻名的冀州,但军队仍常常需要以桑植为食袁术在江淮,没有军粮,只好让士兵摸河蚌糊口公孙瓒的部将田楷在青州,因与袁绍连战两年,粮食吃尽,互掠百姓,弄的野无青草由于缺乏粮食,无敌而自溃的小军团更不可胜数 曹操也曾多次遭到粮荒的困扰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衮州,在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后,粮食也出现了短缺问题他命程昱筹粮,程昱在自己的县里搜刮到3天的军粮,干肉里还杂有人肉在内后来,终于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撤退 粮食的短缺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到了非要解决不可的时候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最的的利益第一个正式大规模,具体化的屯田代表---曹操诞生了!早在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毛玠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曹操首先做到了第一条,现在,他要开始执行第二条了 屯田政策: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实行屯田,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同任峻一起主管屯田大事。
《屯田令》上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病足食,终于统一天下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用,调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镇压功能做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式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屯田刚刚开始推行的时候,自然困难重重在土地分配,农具及种苗的提供,收获课税的计算上,经常发生争执有一度连荀yu都提出重新检讨的建议,幸赖枣祗的坚持,力排众议,终能逐步推行;曹操为其热情及真诚高动,给予无条件支持,使屯田政策获得空前成功 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中军屯是由驻军在战争后农地进行开垦;四年前收编的青州黄巾党人,几乎全是农民出身,在军屯方面发挥了颇大的功效民屯是招募流亡的难民及当的百姓耕种,由政府出租耕地及种苗,需要向政府借公家耕牛的,收获的谷物中六成归公;利用自己耕牛和耕具的,五成归公。
和古代的什一税制比起来,这是相当苛刻的;不过东汉年间,在官田耕种的农奴本来就要交五成的税,所以一般农民还可以接受何况,在长期的战乱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安土重迁的农民,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政府既能开放地区的土地,又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自然再好不过了 屯田政策的解读:很显然,在屯田政策实行之初,大家的争执主要集中在屯田的制度设计上这其实牵涉激励机制的设计作为委托人的官家是激励机制的设计者,而作为代理人的客家农民则是激励机制的接受者官家设计激励机制的目的肯定是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但是对于具体机制的选择经历了一个过程 [分成制说] 郑佩鑫、束世激,赵幼文等持此说 郑佩鑫认为:“从剥削形态上讲,国家对自耕农的剥削是采取田租和户调的方式”,“而对屯田客则采取分成制的剥削形式,即用官牛的,其收获物官得六民得四;用私牛的,与官中分可见屯田客所遭受的剥削和汉代大族庄园里的农奴──‘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剥削大致相等”18 束世?衔骸霸?B>曹操募民屯田许下时,大家一致主张:‘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这就是三十税一的田制,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这就是主张仍照汉代民假官田的办法。
曹操本人也是这样主张的惟有枣祗则极力主张按照汉代兵屯的办法,征收百分之五十,外加牛租十分之一大家都反对说:‘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但由于枣祗的坚持,并且照他的办法,官家可以多掌握粮食,对整个形势有利,所以最后还是采用枣祗的主张19 赵幼文认为:“在屯田规划草拟中,首先便展开了征租标准的讨论,‘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但“却遭到枣祗的反对他主张不能只按租牛的头数去课征,而是应根据官牛私牛订出不同的征收标准田客租用官牛,便须多付一份谷物作牛租,统治者也就多增一部分的收入田客因租牛而收入减少,在客观效果上可以刺激蕃殖牲畜的兴趣,屯耕所需的动力,因此会逐渐增加,对统治者开发计划也是有利的”其次,多数主张‘定额制’和大收不增租、水旱除的原则枣祗又加反对,建议采用‘分成制’;他认为大收不增水旱除,肯定为削减政府收入的租制两种不同意见,争辩异常激烈侯声尖锐地指出‘取官牛为官田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是严重的剥削方式但枣祗主张完全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所以曹操独排众议,而用法律形式颁布实施了20[经历了计牛输谷阶段,即由定额租到分成租说] 施光明、高敏等持这种观点 施光明指出:“曹魏屯田制度的实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何种剥削方式是有争议的,在实践中也确曾实行过不同的剥削方式。
大致说来,从初平三年(192年)毛玠提出‘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后,屯田在个别地区就已开始,但这时尚未作为一种制度推行,采取的剥削方式则是‘计牛输谷’,即屯田民纳租的多少以僦牛的多少而定,实际上是固定地租”从建安元年(196年)起,屯田作为一种制度开始推行,继续实行这种剥削方式就带来种种不便,就如枣祗所言:‘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不仅国家的粮食收入无法保证,而且随着屯田的扩大推广,政府也难以管理,因此在经过一场辩论后,最终按枣祗的意见实行分成地租21 高敏认为:根据“建安元年正式确立与推广屯田制时透露出来的讯息”,“当时在采用何种租税方式上,存有分歧大多数人主张‘计牛输谷’,而且‘佃科已定’,但‘施行后’枣祗却极力反对,‘反复来说’,而曹操的态度则是‘犹以为当如故’,只因枣祗坚持己见,最后曹操才同意了他的按成分租的办法,并任枣祗为‘屯田都尉’《通鉴》系枣祗为‘屯田都尉’事在建安元年,则建安元年之前实行过的不是按成收租的办法,而是‘计牛输谷’的办法,否则,当枣祗提出异议时,便说不上什么‘犹以为当如故’因此,这说明在建安元年之前,屯田制确已实行过,而且是‘计牛输谷’的办法到建安元年,才正式确立按成收租的剥削方式。
22 从以上争论可以看出,基本上有两种制度:计牛输谷和分田之术计牛输谷类似于定额租,在信息分布对称的情形下应该是一个足以实现激励相容条件的激励制度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耕牛在整个制度设计中的意义其作用几乎可以和土地的作用相等[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