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 百岁老人去世的悼词.docx
8页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 百岁老人去世的悼词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需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下面我给大家整理的是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 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1】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日,我们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xxx 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哀思! xxx诞生于xxxx年x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婆婆 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 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xxxx年x月xx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吴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 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仰慕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遗忘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xxx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验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骄傲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 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吴婆婆对乡亲们非常照看 她常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肯定会第一个过去帮忙。
她的品德让我们仰慕,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吴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看非常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不遗余力 一路走来,吴婆婆与其丈夫吴爷爷始终相濡以沫 吴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风光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 取得特别好的成果,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照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便利,吴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吴婆婆依旧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 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 后辈们对老人都非常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非常舒心 吴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恒久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恒久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恒久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 从今以后,吴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
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2】 敬重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 房外烈日炎炎,室内哀声阵阵 今日,我们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隆重实行百岁老人张行鬯老先生与世长辞的悼念活动 公元2022年8月9日下午3时40分,张行鬯老先生在家中安详地逝去,享年104岁 虽然他的谢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的时候,但是,今日,我们每一位来宾和亲戚挚友以及全部张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旧是无限哀思, 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张行鬯老先诞生于1910年农历六月初十日,生长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潮塘村张家一户富有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张氏第23世孙,谱名行鬯,字仲达,号雏鹤, 又名张啸,上世纪四十年头中期,改名为杨重聚至今 老先生一生生育5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加起来,直系亲属已达70多人,真是子孙满堂,人丁兴盛,长命百岁,福寿双全哇 今日,在这里,我以个人名义,代表全部来宾和亲朋好友,对张老先生的一生划分五个生活阶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追忆 第一阶段: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童子诗人。
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业于叔祖张本先生,随后赴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达善学堂前身)就读 因塾师从幼启蒙,其父善诗训诲,13岁时,他向宁波《春风诗刊》投去两首诗作,即被刊用,乐不可支,从今之后,作诗不断,时有佳作在《时报》上发表,被誉为“童子诗人” 其次阶段:青年时期,善诗喜词的爱好,使他成为社会贤达莫逆之交 张老先生的父亲是姚北巨富闻人,儿子在帮助长辈开创家业的同时,多数时间与社会文人墨客结交,以诗会友,相互切磋 友善者中,有坎墩严介畴、施叔范,长河范无伤等名人 抗战时期,避居余姚城,与姜枝先、钟潜英等诗友甚为亲密 之后,又与慈溪毛契农、福建丘澥山成为忘年之交 并结识山西景梅九,与长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诗社,每月两次,沟通诗作 从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张老先生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阶段 第三阶段:壮年时期,社会发展的变革,使他过上了平民百姓生活 全国解放初,张老先生在上海经营万康源酱油店;1956年,结束个体商业业主身份,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商店职工;1958年,因家庭出身关系,回到原籍潮塘村务农; 1980年4月,政府落实有关政策,以退休职工待遇,领取退休工资。
在这期间,生活少忧,闲事不议,有人辱他,充耳不闻,显示出乐观大度的为人心态 第四阶段:晚年时期,作诗练字,养身修心,使他颐养天年无比欢乐 1980年以来,张老先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喜事 首先,政府为他摘除了地主份子帽子;接着,政府清退了解放初他向企业商业投入的股金、利息;按政策赐予退休职工待遇;两个儿子冤案得到平反;孙辈们创业有成等等, 等等事情,真是喜事连连,好事不断 安康的生活,使老先生始终保持着一股好学上进的劲头,他写诗、作词、练书法,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努力追忆往昔诗作,与故旧切磋,重拾旧欢,时作韵语 编印厚厚三册《剑光花影楼诗稿》,赠予亲朋好友 让我们看到:“少年之作绮丽浓艳,中年之作忧世伤生,晚年之作平淡旷达”的佳诗美词 各个阶段,每篇诗稿,都具特色,难寻呻吟之句,出自肺腑之言 杭州王斯琴老先生评述:“好语如珠,情景俱胜,剑光闪耀,花影迷离” 第五阶段:百岁以来,象一甏陈年老酒,使他甜蜜醇口,四处飘香 2022年7月,适逢老先生百岁大寿,这颗沉睡多年的明珠,随着街道老龄办、编志办深化挖掘宣扬,一下子从地面冒了出来,闪烁着光线,为社会所关注,让世人所敬重, 使他和他子孙后代增加了无限光彩。
2022年7月28日,宁波日报以《世纪风云苦乐过,淡定生活享天年》为题,以通讯形式,具体报道了他的人生事迹; 7月31日,在中益大酒店隆重实行百岁生辰活动;这年老人节, 宗汉街道和慈溪市老龄委把老先生评为“十大健康老人”;当年年底,由方东编著的《三百年的辉煌》一书,以追踪张家300年发展史为主线,正式出版发行; 2022年8月, 慈溪市文联又将他所作《剑光花影楼诗稿》编为专辑,出版发行,让张老先生兴奋万分,享受到晚年华蜜生活 张老先生能够活到104岁,成为宗汉街道到目前为止,有姓、出名、有历史记载的最高寿老年人,这与他宽敞的胸怀、正直的为人、博渊的学问,是完全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老先生在104年历史长河中,经验了晚清、民国和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他有过华蜜的童年、有过快乐的青年、有过坎坷曲折的壮年、也有过快乐开心的晚年 今日,我们实行悼念活动,前面所总结的仅仅是我们所了解的一部分片断和事情,我们也一时说不尽对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怀念,我们也一时写不完老人家一生的重大事情和业绩 张行鬯老先生的去世,使张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寿活宝,这不但是张家的一大损失,也是全部来宾和亲朋好友的一大损失,因为从今之后,我们再也不行能见到这 位学问博渊的老先生,我们再也不行能有当面对他学习、请教、面授的机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精神传后代! 永别了,敬重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一起敬祝您老人家,在走向天堂的大路上,一路平安,一路顺风,一路走好! 永别了,敬重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诚心祝愿您老人家,在天国里,恒久安心,恒久华蜜,恒久欢乐! 永别了,敬重的张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也诚心祝福您老人家的灵魂,每时每刻保佑着、护佐着您的子孙后代、以及今日到场的全部嘉宾、全部亲戚挚友, 在今后的生活里,一切平安健康,一切旺盛昌盛,一切像张老先生那样,人人活到一百岁! 亲朋百岁老人去世悼词【3】 敬重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 房外烈日炎炎,室内哀声阵阵 今日,我们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隆重实行百岁老人xx老先生与世长辞的悼念活动 公元2022年8月9日下午3时40分,xx老先生在家中安详地逝去,享年104岁 虽然他的谢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的时候,但是,今日,我们每一位来宾和亲戚挚友以及全部x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旧是无限哀思, 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xx老先诞生于1910年农历六月初十日,生长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潮塘村x家一户富有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x氏第23世孙,谱名x,字仲达,号雏鹤,又名x啸, 上世纪四十年头中期,改名为杨重聚至今。
老先生一生生育5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加起来,直系亲属已达70多人,真是子孙满堂,人丁兴盛,长命百岁,福寿双全哇 今日,在这里,我以个人名义,代表全部来宾和亲朋好友,对x老先生的一生划分五个生活阶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追忆 第一阶段: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童子诗人 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业于叔祖x本先生,随后赴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达善学堂前身)就读 因塾师从幼启蒙,其父善诗训诲,13岁时,他向宁波《春风诗刊》投去两首诗作,即被刊用,乐不可支,从今之后,作诗不断,时有佳作在《时报》上发表,被誉为“童子诗人” 其次阶段:青年时期,善诗喜词的爱好,使他成为社会贤达莫逆之交 x老先生的父亲是姚北巨富闻人,儿子在帮助长辈开创家业的同时,多数时间与社会文人墨客结交,以诗会友,相互切磋 友善者中,有坎墩严介畴、施叔范,长河范无伤等名人 抗战时期,避居余姚城,与姜枝先、钟潜英等诗友甚为亲密 之后,又与慈溪毛契农、福建丘澥山成为忘年之交 并结识山西景梅九,与长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诗社,每月两次,沟通诗作。
从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x老先生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阶段 第三阶段:壮年时期,社会发展的变革,使他过上了平民百姓生活 全国解放初,x老先生在上海经营万康源酱油店;1956年,结束个体商业业主身份,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商店职工;1958年,因家庭出身关系,回到原籍潮塘村务农; 1980年4月,政府落实有关政策,以退休职工待遇,领取退休工资 在这期间,生活少忧,闲事不议,有人辱他,充耳不闻,显示出乐观大度的为人心态 第四阶段:晚年时期,作诗练字,养身修心,使他颐养天年无比欢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