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进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pdf
5页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0期徐斌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副教授 (上海 200062)激进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徐斌艳【摘要】本文通过对激进建构主义的不同模型的介绍,包括知识获得的控制论模型,神经生理学模型,认知生物学模型等,系统地勾画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并从认识论以及人种学角度总结有关激进建构主义的论点一、 前言在对激进建构主义进行广泛研究的同 时,逐渐形成了有关激进建构主义的各种不 同模型,它包括有关知识获得的控制论模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模型,神经生理学模型,认知生物学模型以及循环与系统模型,这些 不同模型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架构尽管如 此,它们都倡导认知的主观建构性,认为我们 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发明本文将通过对 不同模型的详细分析,勾画激进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另外,从中文资料上看,我们曾对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模型、 循环与系统模型 进行过翔实的介绍与分析,因此本文对这两 个模型将不再进行介绍 激进建构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认为,对激进 建构主义的研究主要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 题,即 “我们是如何去体验那种相对稳定与可 靠的世界的,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完全肯定地 把稳定性、 规则性或任何体验到的特征归于客观现实。
”〔1〕这种建构过程是如何实施的,它受到哪 些方面的限制,为什么有机体会有这种认知 建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激进建构主义内部也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从不同专业领域 对此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由此构成不同的 激进建构主义模型,下面我们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些重要模型二、 有关知识获得的控制论模型激进建构主义起源之一是对控制论的研 究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立足维纳斯(Nor2bert Wieners)的观点,将控制论定义为 “生物 与机器中有关规则和信息传递的研究”〔2〕,并开发了作为自我控制过程的学习的控制论模型自我控制意指不良反馈原则,我们可 以简单地根据恒温器的作用原理演示这个原 则,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感觉器官,二是参 考值,三是比较工具,这种工具一方面用于解 释输入变量与参考值之间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某个机制的反馈,重新建立一种受 到破坏的平衡状态一种引起不平衡的 ‘输 入’,对系统来说,是一种干扰信号这种干 扰信号可以被看作系统的目标,即要弥补这 个干扰信号,从而捍卫那种平衡状态正如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所强调的,“这个目标概 念来自亚理斯多德的目的论境脉中,这个目 的论是想让这个概念躲开现代自然科学领 域,⋯⋯ 并且重新作为合法的、 精确的和非常01 转载中国中国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 有用的解释性概念。
”〔3〕根据这个简单的模型,也可以建构复杂、 有等级的镶嵌在一起的规则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较低级系统层面的参考值由较高级层 面的参考值决定 但是单单靠这个模型还无法解释学习, 因为恒温器不需要学习,它的作用原理是由 工程师定义的,它没有个体发生为了完成 学习,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即一个特定的行为活动空间以及一种储存器或记忆,这样 配置的生物是有学习能力的通过尝试 — 错 误,有机体会发现有建立平衡的可能,并且能 够保存有成效的活动方式当有机体出现相 同干扰信号时,就可以再使用相应的活动;这个有机体 ‘知道’,它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对 学习的这种理解可看作是归纳过程,它是以 经验中的规则性为基础的 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描述了控制论模型 的第二种结论,并且阐述了有关黑箱意义下的观察者与有机体之间的区别当我们无法 直接看清内部,而因此只能进行建模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进黑箱概念冯· 格拉塞斯费尔 德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黑箱问题: 一是从旁观者角度看如果旁观者把孩子作为希望认识的主体来研究,那么他能够 把这孩子与他的环境区分开,将他的行为与 其他所观察到的结合起来然后,孩子的认 知活动构成一个黑箱,因为旁观者无法直接 涉及这种活动。
因此关于知识结构的问题只能通过建模来回答 二是从要认识的主体角度看这里不存 在脱离经验的外在世界,主体的 ‘感觉器官’ 传递的不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那些可能 的刺激仅仅具有干扰信号的特征在此要强调的是,这些作为干扰信号的特征,对认知活 动的结构而言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外部世界’ 对主体构成一种黑箱, 他既不能又没有必要,获得有关世界的图像 化的认识,所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差别和关系,是模型特征主体所生活的真实,是关于本体论的现实的模型冯· 格拉塞斯费 尔德认为,世界是一个黑箱,我们能够成功地 对付它尽管如此,本体论特征所要涉及的 世界结构还是未知的,我们不可能以合理的 方式去克服世界的不透明性 因此对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来说,这控制 论模型本身只不过是关于知识构造的一个可 能模型,这个模型在应用于具体的问题提出上,反映了它的生存性,但没有要求它去反映 世界本身 控制论模型把学习过程描述为:为了达 到特定目标对有生存力的结构的构造,由此 很显然,这个模型有助于工具性、 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观的具体化,因为它描述知识结构的 ‘怎样’ 和 ‘为什么’ 的观点三、 神经生理学的模型 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建模领域,我们发 现激进建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观察型哲学理 论,而是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发展起来的,其 中支撑激进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实验研究来 自神经生理学,尤其是脑科学研究。
从事这 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神经生理学家洛斯 (Gerhard Roth)教授,他根据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解释了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的特 点他们的研究对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的 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关于大脑以及整个神 经系统是一个信息封闭系统的模型上面提 到的主观经验世界的局限性以及 ‘外部世界’ 的黑箱特征,不能从哲学上或根据控制论模 型得到论证,但是它得到神经生理学研究的证实神经生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有关感 官感觉的 ‘非特殊编码’ 原则冯· 佛尔斯特(Von Foerster)这样来描写这个原则,即 “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反映的只是其强度,而不 是兴奋根源的本质(在我身体的这个部位有 ‘这样那样的’ 兴奋点,而不涉及 ‘什么’ 兴奋 点)”〔4〕在许多论文中,‘非特殊编码’ 被看作是 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的中心概念要讨论这个原则,我们应该追溯一下神经生理学家11中国科技论文米勒(Johannes Mueller)以及他的感官能量 说米勒断定,某个感官经常会引起适合自 己的知觉,这不依赖所提供的刺激的类型例如对视觉神经进行刺激,就会产生一种对 光的知觉,不管是压力引起的刺激,还是由电 流或借助某个光源引起的刺激。
由此得出, 我们作为感觉体验到的是不依赖外部世界的 刺激,而依赖我们神经系统的性质 洛斯进一步分析后指出,神经冲动以电位差形式表现出来,也即锯齿型的脉冲,在某 一特定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量依赖刺激的强 度:微弱光刺激视网膜的感受器,导致很少量 的脉冲,强烈光刺激会导致经常性的脉冲,这 一切已经包含在信息信号中感觉细胞也是如此,微弱刺激引起较底的脉冲频率,强烈的 刺激引起高的脉冲频率这类人们利用神经 末销上的电极可以减弱的信号,既不能被看 作感觉方式(听觉,触觉等) ,也不是感觉特性(红或者蓝色,高或者低声调)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仅发生在实验中,对于那些加工感官 数据的大脑区域也有这种现象 由此得出,所体验到的感官特性不是来 自感官本身,而是由脑皮层(视觉、 听觉等皮 层)产生的为使这一切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相应的皮层必须与 ‘正确的’ 感官连接起来 (当然,一般而言这是受到大脑结构保证的)例如那种通过人为的电刺激诱导的冲动,会 造成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幻觉,对它(幻觉)的体验只依赖大脑皮层的受刺激的那个区域也就是说,大脑在建构感官特性时 按照某个图式,这个图式对应于加工特性的 那个区域;这种状况称为拓朴学原则。
但是 这种非特殊编码以及必需的拓朴学原则的形 成,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大脑缺乏工作原则,使得外在特性中可选择、 可想象 的功能直接可以传递到大脑中;而是因为,这 种非特殊性提供了这样一种前提条件,使得 各种不同的感官数据能够共同地得到加工, 与环境的各种不同的接触领域能够构成一个统一的世界既然简单的感官性质不是由感官数据确 定的,而是在对它们的解释中产生的,那么这 更加适合复杂的感觉对象何谓理解某个印象,这对大脑来说并没有给出,意义必须由内 部产生因此大脑是认知封闭的,它制造这 样一个存在意识的、 语义上结构化的世界,虽 说是根据外界的刺激来制造的,但是还是依 靠自己,根据自己对意义的生成和过程化能 力世界被解释为大脑的建构,环境与内部世界的差异,也即自我确定的意识与外界给 他的领域间的差异,这只是这个认知世界上 的差异,这个认知世界是大脑面对的整个世 界这个意识到的、 与被赋予自由愿望的我, 本身是这个认知世界内部的主观机构,这个情况让人明白,为什么作为建构的世界没有 被意识到的意愿所征服建构世界的神经过 程,不是人为可操纵的,这是因为这个意愿首 先也是由神经过程构成另外我们会明确, 在认识理论中如何得到这样一种思想,即将想象看作是现实存在的映射;因此,环境与认 知世界的内部世界直接并排着,没有特别的 协调机构,各要素没有本质区别,这表明这两 个世界之间的元素将以不变的形式交换。
〔5〕洛斯从这种脑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激进建构主义的意义,其基本观点是自我相关 过程,因此人们不免会问,如果将这种激进建 构主义思想应用于自己头上,会出现什么结 果根据神经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观,认识是 一个神经建构过程,由此认识的世界是建构的产物,即大脑的建构;这适用于日常感觉和 所有科学理论建构这样马上会有疑问,这 个理论拒绝它自己的有效性,就这点而言,这 个理论是矛盾的但洛斯辩护到,这些印象 是因为误解引起的神经生物学不可能如哲学描述的本体论那样,认识一个绝对的存在, 而是断言,只在所建构的世界内部有效,也既 我们日常生存的这个世界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种观点,落特区分了现实(REALITAET) 与真实(WIRKLICHKEIT) :真实是指,由我们构造的、 并且科学能够涉及的现象世界;现21中国科技论文实是指,不可体验的、 并且在真实中不存在 的,它是一种纯思想上的构造但是这种构 造对建构主义非常必要,因为如果真实被看 作为建构,那么有必要指出,建构是在哪里 (在哪个 ‘存在层面’)发生的有关神经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观点,即世界是大脑的建构,洛 斯是这样来描述的:“真实是大脑一种建构, 但是要建构的大脑是现实的。
”〔6〕当然问题是,在多大范围内这个假设是 有效的?即真实与现实首先应该有完全不同 的特征,然后在主要部分又是一致的事实 上通过研究大脑和他人的环境,可以获得关 于真实的建构的思想,然后将所有人的特征一般化,迁移到我以及观察者身上但这意 味着,他人的 ‘真实大脑’ 可能会在我的真实 中出现洛斯坚持,要区分作为神经生物学 研究对象的大脑和 ‘在后面’ 的真实大脑,那 种作为研究对象的大脑在研究者的真实中可 以找到,而那种 ‘真实大脑’ 建构自己的真实 否则会出现矛盾,即有可能一个人借助镜子 展示他自己的大脑,使得 ‘真实大脑’ 出现在 他自己的真实中洛斯借助现实与真实的严 格区分来避免这类矛盾,但利用了较少见的 建构:即假设有一个不可认识的、 但从认识的 角度又是必要的现实;被真实置于一边的另 一种现实,从内容上看是为了增强某个特定 的真实(即增强神经生物学) 四、 认知生物学的模型 激进建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根源来自玛 土让纳(HUMBERT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