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一讲总论课件.ppt

6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87518242
  • 上传时间:2024-09-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9.50KB
  • / 6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总论 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马祖毅巴别塔故事(tower￿of￿Babel)——翻译的必要性象胥——寄象之才、舌人、译人、翻译(官)官方翻译机构￿￿￿￿￿￿￿￿鸿胪寺、礼部、理藩院、总理衙门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高峰期从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五四之后建国后 各时期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支谦 (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 的翻译原则” 道安(314-385),东晋、前秦高僧他所监译经书,“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是直译派代表,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提出 “五失本,三不译” 五失本:五失本: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从汉语译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从汉语译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四,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节,将前文复述一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去;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谈别事时,又把前文简述一遍,然后开始,译时又必须删除。

      鸠摩罗什(344-413),六朝时代高僧,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学识渊博,秦梵两娴,精通佛经公元403年移居长安译经,一生译经74部,著名的有《大品般若》、《法华经》、《金刚经》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主张改以前的直译为意译;天竺词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留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似,好似把饭嚼烂给别人吃,非但没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 玄奘(604-664),中国佛教翻译家,627年西行,历时17年带回佛经657部,19年间翻译75部主张“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也不赞同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八字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 五不翻:有五种采用音译音译而非意译的情况一、秘密故原文如‘陀罗尼’等词,其义微妙难以揣测,故不能用意译;二、含多义故,如‘薄伽’在梵文中有六种意思,因此不能选择哪一个具体的含义来翻译;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无此木;四、顺古故。

      有的名词前人已经翻译过并为大家广泛使用,只需沿用而无需另译;五、生善故原文有些能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故采用音译,如‘般诺’译成‘智慧’则显轻浅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徐光启与利玛窦于1606年合译的《几何原本》清初皇帝,尤其康熙帝笃信西学,倡导西译,编撰西籍,皆借助外国传教士如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之力 中国近代翻译家及理论中国近代翻译家及理论马建忠((1844-1900)):语言天才,1876年赴法国 ,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通晓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文学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近代语言观点,参考拉丁语语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语言学的著作 “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少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词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俗恶之气令人欲呕……”针对上述情况:马建忠提出““善译善译””: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其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文,“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效仿原文的语气。

      严复￿:13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1877年官派赴英国留学1879年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八大名著”,常见的包括《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s)、《天演论》(《进化论与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言》,T. Henry He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faithfulness)、通顺(expressiveness)、典雅(elegance)因达而信,追求整体的“达”是为了整体的“信”,不以句子而是以语篇为单位颠倒附益,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严复的典雅有着更具体的意义,即区别于通俗文字的“雅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及桐城派古文行文深奥才能达意,是复古的思想核心是译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Thomas Huxley, Prolegomena to Evolution and Ethics.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处在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之中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林纾:(1852-1924)￿1882年31岁考中清朝举人1897年目不识“蟹行文字”的落第举人跻身译坛,开始长达30年的翻译生涯林纾不懂外文,别人口述,他做记录。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与别人合作,翻译介绍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希腊等国一百八十三种小说,所译字数达一千二百万,成就在中外翻译史上实为罕见 “十大著名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此书一出,而众哗悦)、《贼史》、《王子复仇记》、《块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有《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和《魔侠传》(《唐·吉诃德》) Whether I shall turn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 or whether that st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 there pages must show. To begin my life with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I record that I was born (as I have been informed and believe) on a Friday, at twelve o’clock at night.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 让人们明白本书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别人,这是本书必须做到的。

      我的传记就从我一来到人间时写起我记得(正如人们告诉我的那样,而我也对其深信不疑)我是在一个星期五的夜里12点出生的据说钟刚敲响,我也哇哇哭出了声,分秒不差哪——《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考伯菲而曰: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余欲自述余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笔诸吾书,余诞时在礼拜五夜半十二句钟,闻人言,钟声丁丁时,正吾开口呱呱之声——林纾 《块肉余生述》 林纾的翻译方法是奇特的:由懂外语的合作者口述原文内容,他再“加工”成译文这样的译文虽然难以忠实原文,难免有许多遗漏、删改、增补之处,但可读性仍然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特点:一、较以前在翻译的数量、质量和影响上都是前所未有’二、俄罗斯文学的译入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例如,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和郭大力的《资本论》四、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一生共翻译和介绍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印成了33个单行本,300余万字否定严复、林纾等人以桐城派古文义法译述进步的西洋学说和文学的做法,对他们惯用的“转述译法”提出挑战,采用新的译法——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白话文白话文的直直译法译法。

      “易解”和“丰姿”的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既要通顺、又要忠实,是对“信达雅”的传承和发展“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为辅”￿￿￿￿￿“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 直译甚至是硬译是鲁迅至死不渝的方法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把字面上看到的意义直接翻译过来,同时也能够做到文句上的直译,就是保留原文的句式,语句的次序也无须颠倒了例如:这时候,要来讲助那识别在三次元地的空间的方向的视觉要素的相互的空间底距离的,谁都知道的眼睛的构造,大约是没有必要的吧 林语堂(1895-1976):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汉译英《浮生六记》、《老残游记》、《孔子的智慧》、《中国之智慧》“翻译是一种艺术”,依赖于三个因素:一、译者对原文文字以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三、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翻译标准有相当的见解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通顺和美(音、意、神、气、形) 朱光潜(1897-1986)曾留学英国,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译著包括《美学原理》、《柏拉图对话录》、黑格尔的三卷本巨著《美学》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直到原则,“既忠实,又传神”。

      “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从心所欲不逾矩” 朱生豪(1912-1944)中华莎学天才的翻译家《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1部)、《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每一部莎剧时分三个阶段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择自己“笃嗜”的作品;其次,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会心”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一段,以段为单位,自拟读者和演员,“察阅”暧昧不明之处,“审辩”语调和音节 傅雷(1908-1966),主要翻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作品“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如何做到神似?化为我有(传神,首先在于理解、体会、感受、领悟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或全部细节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进一步把所了解的、体会的,忠实而生动地表达出来)气息贯通(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同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钱钟书(1910-1998)——“化境”论通过《说文解字》上考证,“译”字与“诱(媒)”、“化”、“讹”具有一脉相承,彼此呼应的意义。

      翻译的作用“诱”,难以避免的毛病“讹”和翻译的最高境界“化”联系一起翻译的过程就是引“诱”、避“讹”、求“化”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变为另一个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离骚》、《史记选》、《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散文选》、《白毛女》和《老残游记》 ￿￿￿￿这个人若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Unlike the girls, she was richly dressed and resplendent as a fairy. Her gold-filigree tiara was set with jewels and pearls. Her hair-clasps, 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 had pendants of pearls. Her necklet, of red gold, was in the form of 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 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 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 Her 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 was inset with designs in colored silk. 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crepe￿was￿patterned￿with￿flowers.￿ She had the almond-shaped eyes of a phoenix, slanting eyebrows as long and drooping as willow leaves. Her figure was slender and her manner vivacious. The springtime charm of her powdered face gave no hint of her latent formidability. And before her crimson lips parted, her laughter rang out. 许渊冲(1921-),翻译《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以及英美法等国名著。

      “美化之艺术”美:意美、音美、形美化:等化、浅化、深化之:知之、好之、乐之艺术: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钱钟书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A￿Spring￿Morning￿￿￿￿￿￿￿￿￿￿￿￿￿￿￿￿￿￿￿￿￿Meng￿HaoranThis￿spring￿morning￿in￿bed￿I’m￿lying,Nor￿to￿awake￿till￿birds￿are￿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 20世纪80年代,中国翻译研究再次发展,创办《中国翻译》,引入西方翻译理论家的成果,召开翻译理论研讨会(1987),出现了如许渊冲、刘宓庆、辜正坤等著名学者 西方翻译历史和理论翻译有两千年的翻译历史,出现过五次高峰一、前3世纪中叶￿￿￿￿￿￿￿ 《希腊文旧约圣经》(希伯来文——希腊文)￿￿￿￿￿￿￿￿￿￿《奥德赛》和希腊戏剧译为拉丁语二、公元4世纪-6世纪￿￿￿￿￿￿￿￿《圣经》由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以满足基督教传播的需要。

      杰罗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放弃直译和译文生涩,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译文流畅,易于读者接受 三、11-12￿世纪之间基督徒与穆斯林对彼此文化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 四、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次翻译活动的高潮深入到宗教、思想、政治、哲学和文学等众多领域,翻译思想的活跃、译作的类别、思想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语“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James￿Version) 《圣经钦定本》(King￿James￿Version)“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期,英国人查普曼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五、二战后翻译活动的规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令人瞩目翻译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各个方面翻译不再有少数学者独领风骚,变成由众多受过专门训练的翻译工作者从事的人类语言文化交流的活动。

      机器翻译,利用人工智辅助交际 西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密切相关四个基本学派:语文学派￿(philological￿approach)语言学派(linguistic￿approach)交际理论学派(communication￿approach)社会符号学派(sociosemiotic￿approach)当今西方翻译理论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Eugene￿A￿Nida￿￿￿￿￿￿￿￿￿￿Functional Equivalenc 尤金·奈达(Eugene￿Nida)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和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是多方面的,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入瞩目奈达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奈达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语言结构并不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和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 奈达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基本翻译思想的四点: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认为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学界和翻译曾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但后来有所修订,认为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 2)将现代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与翻译问题的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奈达指出合格的译文必须具有交际作用,让译文接受者看懂他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作者、内容、读者、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将其转换成起交际作用的译文交际学翻译理论是其整个翻译思想体系的最大特点,在学界影响甚广 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方面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以及翻译的方法(“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信息)信息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的等等。

      翻译的四个标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映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奈达主张形式让位以内容,但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的,在形式本身也表达一部分意义时尤其如此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重视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奈达指明了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 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原语形式是否一致,最主要的是必须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为批判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有三个方面:1)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既忠实原文;2)易于理解;3)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主要受他翻译《圣经》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的听众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奈达认为译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词、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双关语等等,以使译文简明易懂译文如果能听懂,那么就肯定能被人看懂,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的一个最大的好处而且优先选用听众或读者通用、接受的语言形式无疑也会增加译文的易理解性与可接受性 ￿￿￿￿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既“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receptor￿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而正是围绕着动态对等,奈达建立起一整套翻译模式和翻译原则,所以动态对等被认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如前所述,评判译文质量要以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为衡量标准 图中第一个方格代表原语信息源S,发出信息M1,被原语接受者R1接受译者既是原语接受者也是译语信息源,他首先接受信息M1,然后在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向译文接受者R2发出新信息M2。

      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由方格与圆圈来区别表示,方格代表原语,圆圈代表译语,译者与翻译评论家都同时具有原语与译语两种背景过去对译文的检验通常是比较M1与M2的形式与意义结构,在比较的基础上判断译文是否“忠实” 翻译评论家大都是双语专家,对信息M1与M2都相当熟悉,因此他们会下意识地对M1的知识去评判M2的形式,而不会全面地位译文接受者考虑对已知原语信息M1的评论家来说,既是译文满篇是晦涩难懂的翻译腔,也是可能正确的、合适的,因为他们从中得以体会原语的某些思维方式与情调,但一般接受者却会如同面对天书,不知所云既然翻译的任务是再现并传递信息,特别是《圣经》翻译更是以让人们洞悉上帝的福音为第一要义,因此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只有以原文接受者R1对原语信息M1的反应与译语接受者R2对译文信息M2的反应是否一致作出标准 ￿￿￿￿但是,由于接受者R2对译语信息M2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标准但是,接受者在年龄、性别、环境、学历、文化修养、民族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同一信息的反应也不仅相同因而要适应不同层次接受者的需要,获得近似的反应,同一原语信息就必须有不同形式的译文这种为接受者服务,保证其绝对理解和一致的反应而随时调整译文的设想,是动态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本质所在。

      My￿house￿is￿perfect.￿By￿great￿fortune￿I￿have￿found￿a￿housekeeper￿no￿less￿to￿my￿mind,￿a￿low-voiced,￿light-footed￿woman￿of￿discreet￿age,strong￿and￿deft￿enough￿to￿render￿me￿all￿the￿service￿I￿require,￿and￿not￿afraid￿of￿solitude.￿She￿rises￿very￿early.￿By￿my￿breakfast-time￿there￿remains￿little￿to￿be￿done￿under￿the￿roof￿save￿dressing￿of￿meals.￿Very￿rarely￿do￿I￿hear￿even￿a￿clink￿of￿crockery;￿never￿the￿closing￿of￿a￿door￿or￿window.￿Oh,￿blessed￿silence! 我的房屋十全十美由于运气好,我还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女管家——一个低声慢语、轻手轻脚的中年妇女她身体强壮、做事老练、足以承担我所需要的一切劳动,而且不怕孤单。

      她起床很早,到开早饭时间,除了添加调味品外,其他事都已我很少听到碗碟的碰撞声,也很少听到开关门的声音哦,多么令人愉快的宁静啊! 语文学派 (philological approach)着眼于原文的字面意义(the￿literal￿character￿of￿the￿source￿text),篇章的结构和风格(the￿thematic￿structure￿and￿style￿of￿the￿discourse)强调直译,主张译文读者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领会直译传达的译文妙处￿￿￿￿￿￿￿￿￿引起意译派的不满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泰勒(Tytler)提出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语言学派(linguistic approach)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产物,主张在对比语言(contrastive￿linguistics)学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双语对应规则对翻译的可译性实现词句对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手段为机器翻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只适合语言机构表层的转换,涉及到语言的蕴含义时便无能为力。

      适合科技翻译但不适合文学翻译 翻译是什么?现阶段学习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成为翻译的需要的条件? 翻译是什么?￿￿1.￿￿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的语言实践活动￿￿￿￿￿￿￿￿￿￿￿￿￿￿￿￿￿￿￿￿￿￿￿￿￿￿￿￿￿￿￿￿￿￿￿￿￿￿￿￿A￿￿￿￿￿→￿￿￿￿￿￿￿B￿￿￿￿￿￿￿￿￿￿￿￿￿￿￿￿￿￿Source￿language￿→￿￿￿￿Target￿language￿￿￿￿ 2.￿分类:2.1￿按实践形式分为口头与书面/口译与笔译/interpretation￿or￿translation笔译是基础 ,也是本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知识的储备和翻译能力的训练和提高)2.2￿按地域性分为不同国家间的不同语言间;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或区域的语言间2.3￿广义上说,翻译的范围很广,甚至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某一语言内不同变体之间的转换(汉语文言文译白话文)￿￿￿￿￿￿￿￿￿￿￿￿￿￿￿￿￿￿￿￿￿￿￿￿￿￿￿￿￿￿￿￿intralingual￿和interlingual 现阶段学习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1￿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

      英语翻译可以给使用不用语言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增进政治、外交、经济、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2￿是人类文明成果和科技成果得以共享3￿促进英语学习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是反应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是科学,因为他涉及思维和语言,反映了存在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语言加以描述,翻译有科学规律可循翻译是艺术,因为他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创造意图时不可避免会带上主观色彩,在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再现原文信息时,可能会采用独特的独立方法,体现自己的风格,也就是独创性 翻译是技能,因为译文的信息需用译语以恰当的方式再现再现的过程中由于译语和原语的差异,译语和原语所在文化氛围的不同,译者和作者对语言的认识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可能一致,甚至还有不同的价值观,信息的损失不可避免译者应努力将信息的损失减到最小,力戒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和过载翻译(overtranslation)为到此目的,译者序采取增词、减词、引申、并句、分句等技巧这些技巧可以讲授和翻译实践获得。

      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大量艰苦的实践,不能仅仅依靠了解或理解翻译原理只有具备强烈的翻译技能意识,在翻译理论指导下不不懈地坚持翻译实践,才会逐步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 成为翻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汉语功底要好2.英语功底要好3.知识面要广 译者应能较熟练地运用原语和译语,熟悉原语和译语所反映的文化,通达人情世故,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心理,尊重作者和读者,尽力是自己成为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译者要能“忘我”,尽量再现作者的意图和风格,而不是用自己的风格取而代之;译者应谦虚、大度,热爱学习、锲而不舍,要有将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决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