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含答案解析.doc
58页20诗歌鉴赏【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南宋)邓 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景图B.“堪恨西风吹世换”采用双关,明写季节更换,暗写南宋灭亡C.“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杜牧《乌衣巷》中的诗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D.这首诗歌感情沉郁,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主体感受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1)C项,“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解读有误,应该是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 (2)本题中,“雁”是诗歌常见的意象,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诗歌中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不难由“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南来”可见:大雁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的意思是: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可见大雁无栖息之地,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情感方面,“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⑴C; ⑵“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象特点、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释】①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B. 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C. 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D. 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
2)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 答案:D解析: (1)D(2)①宦海浮沉,飘泊倦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官途江湖上,身心俱疲的状态②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渴求清明,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 【解析】【分析】(1)D选项,“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错误,满山遍野的杜若花是“实写”,并非想象2)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词人曾在《请说归休好》诗中吐露过脱离的复杂心情:“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又说:“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家屈原的凭吊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
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故答案为:⑴D;⑵①宦海浮沉,飘泊倦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官途江湖上,身心俱疲的状态②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渴求清明,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①(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细推物理④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①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E. 全诗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2)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B(2)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 【解析】【分析】(1)A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错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描写春天消逝的景色;B项,“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错误,“莫厌”,不再厌烦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故选AB (2) “风飘万点”,“一片花飞”,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正愁人”三字,见景生情,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巢翡翠”“卧麒麟”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诗人触景伤情,人生无依,内心充满无奈;“莫厌伤多酒入唇”“须行乐”“何用”联系注释一中“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可知,所谓多酒、行乐,不过是诗人所说的“沉饮聊自遣”,仕途不得志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AB; ⑵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