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理群:“为生命给出意义”.doc
13页钱理群:“为生命给出意义”钱理群:“为生命给出意义”2013年7月20日来源:为中国而教作者:钱理群为生命给出意义—— 谈“静悄悄的存在变革”(2013年7月20日在“为中国而教”培训班上的讲话)钱理群主持人给我定的题目是“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这是做公益事业的杨东平教授提出 来的这里有三个概念:“好人”、“联合”、“做好事” o “好人”就是一些理想主义 者,“联合”就是组织起来,就像“为中国而教”这样,“做好事”,就是做公益的事 我今天的演讲想把这样一个命题深入一•步:为什么要联合起来做好事,这对我们自身有什 么意义?所以我要讲的题目是:“为生命给出意义”一)我们所面临的生命存在危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因为当下中国的老百姓、青年、知识分子都面临一个生命失去 意义的问题我们的讨论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面临怎样的生命存在的危机?这里有一篇2013年7月4日《南方周末》的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去死? 农村自杀者档案》有-•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平均每年有28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全球< 100 Jj人自杀,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中国的自杀者80%在农村,农村自杀者是城市的3倍,其中女性自杀的比率比男性高 25%;在中国的自杀者中,有两个自杀的高频率人群,15 - 34岁和65 - 74岁。
在座的 诸位大都属于前者,我属于后一类人群我想每一个正视中国问题的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血淋淋的事实:为什么会这 样?自杀的原因可归结为三大因素:经济困境、精神困境和道德困境,这是压在中国人心 灵上的三座大山前些年有一位研究生自杀,他在自杀前拟了一个表,分别列出活着的理由和死的理由, 结果死的理由比活着的理由多,他就自杀了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动,我由此感觉到:当 下中国人“活着的理由”成了问题我有一本书题日就叫《活着的理由》我想,这不仅 是自杀者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我自己的问题: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在座的每 -个年轻朋友,都无妨也这样问问自己这就需要谈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诸位成长的背景:你们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极度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将它绝对化和唯一化,即 把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享受,个人的发展,变成唯一的追求,生活中的全部,就会产生严 重后果:把人变成纯粹物质化和个人化的经济动物,这是对人的木性和生命存在的扭曲和 异化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当前的问题所在:人的欲望不加节制的极度膨胀;对个人利 益的迫逐,成为人活着的唯一动力社会对人的评价就看他能不能赚钱,能赚钱就有一 切:地位,美女,荣誉等等;不能赚钱,就什么也不是。
生命存在的危机就是这么造成 的:当人仅仅为“钱”,为欲望活着,缺少精神的支撑的时候,不仅会因为生活遇到挫 折,物质欲望不能满足,而感到生命的无价值;反过来经济富裕了,有钱了,也会觉得生 活空虚,产生生命的虚无感,失去活着的动力不论是穷人、富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这是把生活绝对物质化、个人化的结果这是一个后果,而另一个后果是当个人利益成为 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唯f纽带和尺度,人际关系便会变得冷漠,会产生和他人隔绝的孤独 感当人觉得自己的生和死都与他人、社会无关,甚至没有人需要或者关心自己活着时, 也会丧失活着的动力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他把人的活着分成两个层而,为自己活着和为他人活 着,即是为爱我者活着在当下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发生变 化,父出对子女的唯-要求就是要应试成功当应试的功利化成为父母和子女之间连接的 纽带时,亲情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为爱我者活着的生命存在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我们的应试教育2经完全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刚才有老师讲乡村记忆,如果童 年不快乐,乡村记忆也就失去了活得不快乐,没有生之乐趣,那就不如去死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不仅环境污染,空气也污染,食品越来越不安全,吃什 么都害怕,不敢吃鱼,不敢吃肉,等等。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些 都在剥夺我们活着的理由即使我们这些不自杀的人,也觉得活若越来越不舒服,不自 在,没意思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能不能让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有意义地,健 康地,快乐地活着的问题,这关系着民族现实和未来的生存,实在非同小可针对这样的危机,我们应当争锋相对提出一个正面命题:让我们有意义地、健康地,快 乐地活着!这应该是我们的1=1标关键是要有意义:生命有了意义,生活就快乐;只有活 得有意义,身心的健康才有保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二)由自己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怎样寻求这样的有意义的、快乐 的、健康的存在方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青年人有各种各样的,有睡着的,玩着的,醒着的对睡着的玩着 的,生命意义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睡着玩着就是意义但是,那些醒着的青年,因为 不满意、不满足现有的生命存在方式,于是,就要寻求新的生命意义诸位大概就是这样 的醒着的,或将要醒着的青年,你们千里迢迢前来,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鲁迅说,觉醒 的青年最喜欢“寻导师”诸位听我这个老头子演讲,大概也是希望我凭借自己的人生经 验,告诉大家: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的|叫答是:我也不知道。
更准确地说,我也在寻找即使找到了路,也只是适合我自 己,没右把握,也不敢向诸位推荐怎么办?鲁迅先生有句I可答:“青年何须寻找那些挂 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 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 井泉的”鲁迅的意思很明确:无须去寻求他人,由自己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如果 觉得力量单薄,那就“寻朋友,联合起来”这就是我一开始就说的“好人联合起来,做 好事,也为自身的生命寻求意义三)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我们再把讨论深入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我们已经联合起来了,应该从哪里入手,从 哪里开始?这是我们这样的志愿者公益组织,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指 导思想: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 的开端这就需要谈到当下中国社会,特别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焦躁、牢骚和怨愤的情绪坦白 讲,我和大家一样面临很大的困境:对现实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就陷入一种胶着的状 态,焦躁、牢骚、怨愤,就这样与日俱增,难以解脱这里,确实存在一个矛盾:中国的 问题,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最关键的是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进行政治体制的改 革,中国的改革毫无出路,中国的发展亳无希望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 普通学生,普通老师,又几乎很难参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坦白说,你想参与也不让你 参与但我们又不能只发牢骚,无所作为怎么办呢?就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做起我们既不满意于现行•体制下占主流位置的观念、价值、道德、行为,那么,就按照自己 认定的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白己行动起来:在这个追逐物质享乐的消费社会里,我 们这一群人尝试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奉行极端利」主义,拒绝任何 社会责任和承担,我们这一群人尝试利己利他、自助助他的新伦理;当许多人奉行将他人 视为敌人的丛林法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时,我们这群人尝试着把他人当作 兄弟姐妹,志愿服务;在这个充斥着谎言的社会里,我们这群人努力地、部分生活在真实 里,等等整个社会我管不了,但我自己或我们这一群人却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可以 做到的,只是看你做不做这样一种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显然是另类的,在现实中我们是孤独的,我深信在座的 诸位,在你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眼里,你们都有点傻,包括你们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听我 这种傻教授讲傻话,这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我们需要聚在一起,要寻找同行者但 我们所做的事,是有巨大的意义的,这一点,我们心里是有数的不然,我们就不到这里 来了意义在哪里呢?首先,我们的追求,和主流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是具有内在的对抗 性的,通俗点说,就是“不跟你玩,我要自己玩”,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意志的表现但 我们又不采取对抗、批判的方式,而是在现右的框架内加进一个异数,成为一种“第二文 化”,“第二教育”,“第二结构”,“另类生存方式”一统天下就这样被打破了,这 木身就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因而具右内在的力量,现在又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力量只要我们做得好,就会对我们周围的人产 生吸引力,我们的队伍是会逐步扩大的刚才沈先生提到,“为中国而教”开始只有6个 人,今天发展到170人,就因为6个人做的事,本来就是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 的,这种要求在大多数人那里是潜在的,甚至是被蒙蔽的,现在少数先行者突破重困,做 成功了,就会产生唤醒、激发的效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我们对自2的工作要 有两个估计:我们是先行者,开始会很孤独的;但从根本上我们又是有力量的我们要有 自信对不理解的、反对的人,不必和他论争,而是用行动来说服他。
我相信我们所做的 事会像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到改变周围朋友的存在,最后,就会 形成改变社会存在的力量四)改变存在,就是道德重建,价值重建与生活重建那么,我们又要追问:这里说的“改变存在”是什么意思?其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包含三个重建:第一,道德重建;第二,价值重建;第三,生活重建我们要建 立一个和现在主流意识不同的新的道德理念、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这应该是我 们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三大日标第一,道德重建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简单说就 是要解决好“我”和“我们”的关系不妨作一点历史的I口I顾在中国近代历史里,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和我们的关 系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家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人首先是家庭的人, 你是父母的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其次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你是皇帝的臣民,要绝对 忠于皇帝但很少强调人是个体的人,更不用说个人的利益和权利,有“我们”,没有 “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就突出个人,强调个性解放鲁迅《伤 逝》中的女主人公有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就成为那个时 代的最强音。
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大家都觉得个人非常孤独无力,个 人没有力量抗拒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就产生了团结起来,形成群体力量的愿望到30 年代,就形成集体主义的思潮,强调阶级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发展到了极端,就演变成 毛泽东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伦理观,这是对五四运动个人解放的一种反动, 用群体利益抹杀个人利益,再发展到极端,就是文化大革命,个人的权利受到随意的践 踏到了 80年代,反思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又重新I叫到强调个体,形成个人主义的社 会思潮在座的诸位正出生与成长在这样一个鼓励个人主义的时代,形成了强烈的个人意 识,把追求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视为夭经地义这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一 个历史的进步:你们这一代再也不会像我们这一代那样去做“驯服工具” 了但发展到极 端,同时也会出问题,就会出现我最近批评的“精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还有“粗俗 的利己主义” o于是,这些年又回过头来,强调集体,国家,民族这是有必要的,但同 时也要警惕,搞不好可能又走I口I头路,要求为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无条件牺牲个 人利益与权利你们看,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界,总是在两个极端摇摆:要么只有“我们”(集体,社 会,国家),没有“我”;要么只有“我”,没有“我们”。
一个否定一•个,一,个压倒一 个,甚至一个毁掉一个,而旦不断循环我们今天要走出历史的怪圈,就要科学地总结历 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