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0.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61520193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个人经济行为      居民个人是微观经济的主体之一,其经济行为与企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并决定着微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个人经济行为是指个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就业行为的总和本章将讨论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就业行为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一、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不同途径或来源获得的收入总和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或收入来源,受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的制约不同个人的收入主要有:    (1)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等;(2)福利性收入,包括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种补贴、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性收入;(3)投资收入,包括持有银行存款、债券和以其他形式贷出货币获得的利息收入,以及股票投资的股息、红利和股票价格上涨获得的收入;(4)经营收入,即从事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和利润;(5)租金收入,即向他人出租私有房屋或其他资产获得的收入;(6)其他收入,如保险公司赔款、馈赠、遗产继承等收入    以上收入并不是每个居民都全部具有的,就大多数居民来说,个人收入主要由劳动收入、福利性收入和投资收入构成。

          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余下的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国民收入的总量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获得的收入都来自国民收入,它们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的,因而国民收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个人收入的多少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发展越快,国民收入总量越大,个人收入增长也越快;反之,个人收入增长越慢,甚至可能下降    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分配后,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作为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其数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而且取决于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分配比例在国民收入已定条件下,如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最终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和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因素,都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决定着国民收入中最终分配给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    第三,个人向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首先是个人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个人付出的劳动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收入水平就越高其次是个人拥有的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如个人所拥有的资金或其他资产越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收入也越多再次是个人对其所有的其他要素的经营利用状况如居民可以通过银行活期或定期存款获取利息,也可以通过股票投资取得股息、红利,还可以通过买卖股票取得价格涨跌的价差收入在相同条件下,这些收入的水平是不相同的,这也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量    一般说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首先要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消费支出,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以满足现期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剩余的部分则作为储蓄因此,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使用过程中可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二、个人消费选择    消费是个人经济行为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个人的投资行为还是就业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个人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评价、购买和使用商品或劳务时所作出的决策过程和采取的实际行动个人消费行为是受其消费动机支配的尽管不同个人的每一个消费行为的具体动机千差万别,但都可归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一根本动机,而这种需要又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因此,个人消费行为的动机不外乎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个人消费行为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人收入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它不但影响个人的消费总量,而且也影响其消费结构当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少、购买力较低时,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量就较少,货币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当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多、购买力较高时,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量就增加,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对质量好和价格高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从总体上说,个人消费是随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减而增减的    第二,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说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升降成反方向变化某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但是,对于不同种类的商品,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的购买量在价格升降时的变化程度,一般要小于用于满足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量在价格升降时的变化程度而且,在价格升降变化时,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的购买量的变化程度,小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购买量的变化程度    第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当某种商品的自身价格不变而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替代品(指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消费者可以用一种消费品代替另一种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大米和面粉),如一种商品(大米)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面粉)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面粉)的购买量而增加对价格不变的商品(大米)的购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它的替代品的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对于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如一种商品(胶卷)的价格上涨,消费者不仅对该种商品(胶卷)本身的购买量减少,而且还会对与它互补的其他商品(照相机)的购买量减少,反之亦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是反方向变化的    第四,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者对未来个人收入和商品价格的预期,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消费者预期其收入在将来较长时期内会稳定增加,他可能会以消费信贷的形式增加当前的消费支出;反之,则会削减当前的消费支出如果消费者预期其希望购买的商品价格会上涨,他可能现在就会购买    第五,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偏爱和喜好,称为消费者偏好,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最终选择购买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其偏好起着重要或决定性的作用。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降低,他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购买量;反之,就会增加其购买量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总是以商品的效用作为其选择的基础的效用就是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或需要的客观属性,而且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商品是否有欲望或需要以及对欲望或需要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同一商品的效用可以因人、因地、因时间的不同而完全不同,消费者根据自己不同的主观感受,认为对自己较为有用、较为迫切的,效用就大,愿意付出的价格就高;反之,效用就小,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低    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即总效用的增量如果以Qx表示某种商品的数量,MUx表示该商品的边际效用,TUx表示总效用,则边际效用的数学表达式为:MUx=△TUx/△Qx    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总效用虽然也相应增加,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

      边际效用之所以递减,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在生理上感受到的满足程度逐步减少,该商品在心理上对消费者的刺激反应也就递减了二是商品本身有多种用途消费者按这些用途的重要性分等排序,也表现为依次减少的效用量他首先把商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如果他可以支配更多的该商品,他将用于次要的,然后是更为次要的用途上    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效用,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而且要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使自己的欲望或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既定,且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只用于购买两种商品,商品的价格也是既定的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消费者使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X和Y的数量各为多少,才能使其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既定不变,他买进的X的数量越多,能够买进的Y的数量就越少同时,随着X的数量增加,X的边际效用递减;随着Y的数量减少,Y的边际效用递增消费者为了使其既定的货币收入所购买的X的效用和Y的效用总和达到极大值,就要调整购买的X和Y的数量,使其购买的X的边际效用与Y的边际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的价格与Y的价格之比,即:    X的边际效用(MUx)/Y的边际效用(MUy)=X的价格(Px)/Y的价格(Py),    这也就是消费者花费的每一元钱所购买的X和Y的边际效用相等,即:    X的边际效用(MUx)/X的价格(Px)=Y的边际效用(MUy)/Y的价格(Py)=1元钱的边际效用。

          这就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所购买的X和Y的效用总和为极大值的条件,即消费者均衡条件所谓消费者均衡,是指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其购买行为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花费既定的货币收入所购买的各种数量的商品能使他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也就是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从而不再改变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三、个人消费与储蓄    储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是居民对其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如用Yd表示个人可支配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则Yd=C+S    个人消费支出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称为消费倾向,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即APC=C/Yd;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新增收入中新增加的消费所占的比重,即MPC=△C/△Yd同样,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称为储蓄倾向,也可分为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APS=S/Yd;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一新增收入中新增加的储蓄所占的比重,即MPS=△S/△Yd    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收入的增加所引致的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量,因而MPC趋于递减。

      由于MPC递减,APC也会随之递减同样,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且MPC递减,因而MPS趋于递增由于MPS递增,APS也会随之递增由于Yd=C+S、△Yd=△C+△S,因此,APC和APS、MPC和MPS互为补数,即APC+APS=1、MPC+MPS=1    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可支配收入既定条件下,消费增加则储蓄减少,消费减少则储蓄增加,二者成相反的方向变化但是,从长期看,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在影响居民的消费与储蓄时,还要受到这种收入变动的性质和居民过去可支配收入的积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居民当年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是由永久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构成的居民的永久性收入,是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变动后,可以在今后长期保持下去的可支配收入部分;居民的临时性收入,是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中,无法在今后长期保持下去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在一般情况下,居民永久性可支配收入增加,会按一定比例增加消费和储蓄这时,居民的MPC和MPS都会增大居民临时性可支配收入增加,可能会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只将其中的小部分用于消费,则MPC极低而MPS极高;也可能会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消费,只将其中的小部分用于储蓄,则MPC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