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环境物的“内在价值”——第三种思路.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21188664
  • 上传时间:2023-04-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环境物的“内在价值〞——第三种思路  内容摘要: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思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借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方法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个体主义价值论;二是试图背离西方个体主义传统的、建立在整体论根底之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论但是,这两种不同路向的价值论,都没能完好的论证环境物的内在价值,因此在其根底之上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本文提出了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第三种思路文章认为,当把“生态系〞这一相对独立的“整体〞看作作为主体的“大我〞时,一种价值〔判断〕体系就可以根据其目的性要求而建立起来在这种价值体系中,人和环境一样,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应当成为道德关心的对象但是,不管人还是环境物,都不是作为与其他事物相割裂并对立的“个体〞而具有内在价值的它们之所以具有内在价值,只是因为它们都是“大我〞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局部  关键词:内在价值;环境伦理;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第三种思路  一、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两种不同思路  意义世界的各种价值,依其存在的根据,往往被分成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事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不因外在于它的其他相关事物而存在或改变的价值;所谓工具价值,就是事物所具有的、对外在于自己的其他事物的价值,它必然因相关物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认为,事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该事物能否成为道德关心对象的充要条件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根本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关心对象的范围,即把道德关心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动物、植物、物种乃至于矿物、土地、水、生态系等,所以,它的创生和开展,就不得不伴随着一场关于环境物的内在价值的讨论甚至争论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中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思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借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方法的个体主义价值论;二是试图背离西方个体主义传统的、建立在整体论根底之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论  个体主义路向的价值论是从作为个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或才能等去论证个体的内在价值的持这一路向价值论的环境伦理思潮主要有“感性才能论〞、“生命主体论〞以及“生命目的论〞  “感性才能论〞的主要代表是辛格〔petersinger〕辛格是借助功利主义的根本原理来论证事物的内在价值的因为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能给人带来快乐〔或幸福〕的行为就是善的,具有价值;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或幸福〕的行为就不是善的,不具有价值;只能给人带来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具有负价值所以,在辛格看来,“对苦乐的感受性〞正是功利主义者所认为的人之具有内在价值的根据。

      依此,辛格进一步推断说,假设功利主义是成立的,那么动物也应当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权利,也应当成为道德关心的对象,因为动物也具有感受苦乐的才能  “生命主体论〞的主要代表是雷根(t.regan)雷根论证的根本方法同样是把动物和人〔个体〕作类比:人之所以具有权利,是因为人拥有固有〔内在〕的价值,而人之所以拥有固有的价值,是因为他是生命的主体;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所以动物也应当具有固有价值,具有受到道德关心的权利所谓“生命主体〞,在雷根看来,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如“具有确信、欲望、知觉、记忆、对将来的感觉、偏好、苦乐、追求欲望和目的的行为才能、持续的自我同一性、拥有不依赖于外界评价的自身的幸福等等〞[①]如此,雷根估计,可以称得上“生命主体〞的,一般说来,应当是一岁以上的哺乳动物这就是说,一岁以上的哺乳动物都是“生命的主体〞,因此都具有的内在价值,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  “生命目的论〞的主要代表是泰勒〔paul.taylr〕泰勒既反对像辛格那样把扩张道德关心对象的根据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根底之上,又反对像雷根那样把道德关心的对象限定于高等动物他认为,我们应当把道德关心的对象扩展到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个体。

      泰勒说,包括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个体都拥有“自身的善〞所谓“自身的善〞,就是生命体自身生命的目的性事物具有自身生命的目的即“自身的善〞,就具有自身固有的内在价值所以,生命体是否具有内在价值与它是否具有感觉或利益并无关系,道德关心的对象不能仅限于有感觉的高等动物,还应该扩展到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个体  与以上个体主义的论证方法相对的是整体主义价值论这一路向的价值论往往是从共同体中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络来论证事物的内在价值的整体主义内在价值论以利奥波德〔a.lepld〕的“大地伦理学〞为代表利奥波德认为,事物的内在价值是与“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亲密相连的他指出,道德是在生存竞争中对行动自由的自我限制,这一限制产生于“个体是互相作用的共同体一员〞的认识假如某一存在物属于道德共同体,那么就应该受到平等的道德尊重,就应该享有来自道德共同体和其他成员的义务也就是说,孤立的个体本身是无所谓内在价值的,个体只有置身于一个互相作用的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自己的道德地位所以,所谓内在价值,只能是互相作用的生命共同体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道德主体〞或道德共同体,实际上只是这种生命共同体由于人类和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同属一个“生命共同体〞,共同维持着这一共同体的平衡和开展,所以,他们共同地成为了道德的关心对象。

      在这里,人类不再是大地的支配者,而只不过是大地这一生命共同体中普通的、平等的一员,因此,人类应当承当起对土壤、水、动植物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责任和义务在个体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上,利奥波德认为,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也就是说,生命共同体成员〔包括人〕的价值要服从生命共同体本身的价值,即个体的价值是相对的,只有生态系和物种这类集合体才具有最高的价值  面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潮的挑战,一些学者站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给予了坚决的回击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摩尔〔jhnpassre〕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认为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的观点是根本上站不住脚的,人类当然需要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但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并不是出于自然本身有什么道德地位,而是出于人所具有的管理和协助自然的责任,而且这种保护自然的义务所根据的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完全可以是现有的伦理西欧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新的伦理’,大多数情况是更加彻底地贯彻和执行人们已经完全习惯的传统伦理〞[②]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环境物的“内在价值〞问题?环境物到底有没有内在价值?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所谓内在价值?  二、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第三种思路  要正确对待“环境物的内在价值〞,当然首先还得从“何谓价值〞开场。

        “价值〞,最初是在经济学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件事物具有的、可以被某种标准衡量的、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在19世纪的时候,德国哲学家诸如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等扩展了“价值〞的意义,在他们的哲学中把它用作一个主要的专门概念在道德哲学中,“价值〞一词实际上被用着“善〞的等同词,所以,它是与“目的性〞亲密相关的概念[③]因为只有有了确定的目的,才有相对于目的的好〔善〕和坏〔恶〕,才有所谓“价值〞的观念符合目的性要求的,就被规定为好〔善〕的,即有正价值的;与目的性背道而驰的,就被规定为坏〔恶〕的,即有负价值的;与目的性无关的,就是无价值的  所谓目的性当然是事物的目的性,而事物的目的性那么是事物“统一性〞的内在规定,因为任何一个“统一体〞必然以自身为目的,否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统一体〞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统一体〞主要有三类:第一,除人之外的动物、植物个体;第二,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第三,生态系那么,在这三类“统一体〞中,谁既可以建立起价值系统,并使人和环境物都成为道德关心的对象呢?  首先,看除人之外的动物、植物个体  因为人可以把诸如一个动物、一棵植物等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所以,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称作“统一体〞。

      首先,由于除人之外的其他动植物个体,至少是不具有理性才能的存在,它们本身不能对自己形成“自我统一性〞的观念它们之作为一个“统一体〞,只不过是外在于它们的人从外面给它们加上去的而已对于它们而言,自己永远只不过是普遍必然联络之中的一环,并不可以在“自我统一性〞观念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行动来维持这种统一性没有“主体性〞、没有“自由〞,当然也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目的〞其次,即便我们成认这种动植物个体有自己的“目的〞,认为它们各自以自己的目的为根底可以建立某种价值〔判断〕系统,但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这些动植物个体的“目的性〞作为人的行为应当的限制呢?人类为什么要以动植物个体的目的作为自己的目的?所以,以这种“统一体〞概念为根底,是无法论证动植物本身的内在价值的,当然也是不可能建立起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系统的  对环境物内在价值论证的个体主义路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一种“统一体〞概念之上的,因此他们的论证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看作为个体的人本身  个体的人,当然也可以被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是,与除人之外的其他事物不同,人本身就是具有完全意识才能的存在,所以,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统一体〞的观念。

      也就是说,对这种“统一体〞而言,其存在的整体性或统一性是被自己本身意识到的正因如此,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总体性即统一性要求来规定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可以摆脱纯粹的自然必然性的规定而成为一个行为的主体人的这种根据自己的内在总体性即统一性要求来规定自己的行为,对于他本身而言,正是以人本身为目的,因此,同时也是自由的行为即是出自人的自由的原因性的行为  由此可见,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这种“统一体〞而言,他可以有自己的“目的性〞有了目的,就有了好〔善〕坏〔恶〕的标准,就可以建立自己价值体系所以,对于个体的人这一相对独立的统一体而言,所谓善,就是以人本身为目的即维持与促进个体存在的完好的统一性;所谓恶,就是背离以人为目的即削弱与毁坏个体存在的完好的统一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价值体系的规定:凡具有维持、促进这种统一性的效应的事物或行为,就被认为是具有正价值的;凡具有削弱、毁坏这种统一性的效应的事物或行为,就被认为是具有负价值的  这种依个体的人的目的性确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有两个规定  其一,因为其存在和统一不是什么别的事物的存在与统一,而是人本身的存在与统一,所以,这里所谓善的理念,只是对人而言的善的理念;而所谓目的性的指向,也正是人本身。

      也就是说,在这里,只是人本身,才成为了一切价值存在的理由,成为了一切价值断定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为“统一体〞的个体的人的价值,是不可能用其他事物或行为来衡量的,所以,假设要说人本身的价值,我们只能说人的价值是绝对的,或者说,人内在本身〔无须任何其他价值标准的参照〕就具有价值即人具有内在价值  其二,因为个体的人是居于环境之中的相对独立的体系,这就决定了它的存在与统一的维持和保证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这就是,它必须与环境进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或代谢人与环境进展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代谢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从环境中得到适当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供给与补充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主体〕维持和保证自己的存在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性的过程这里,环境实际上成了人实现自我目的性的工具,具有帮助实现这一系统的存在和开展的效应因此,在这里,虽然环境具有价值,但是,其价值只是相对于外在于它的人的目的性而言的,是以作为目的的人为标准来判断的,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  由此可见,以个体的人这种“统一体〞概念为根底,虽然可以建立价值判断体系,但是,在这里,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而一切环境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

        最后,看生态系  生态系就是有多种共同生存的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物质构造,如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座大山等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个宏大或无限的生态系当人们把一个生态系看作相对独立的整体的时候,它也可以被称为一个“统一体〞对于生态系这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