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城计李园园.doc
4页语文组:李园园《空城计》 教学设计 罗贯中[学习目标]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京剧《空城计》片段视频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片段猜猜看这段京剧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空城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片段《空城计》(板书课题:空城计 罗贯中)二、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三、作者简介及故事背景1、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2、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此前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四、自读课文,检测字词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幻灯片8)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3)结合课下注释批注不会翻译的字词意思,疏通课文大意2、检测字词(幻灯片9)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司马懿(yì) 城铺(pù) 鹤氅(chǎng) 纶(guān)巾笑容可掬(jū) 麈(zhǔ)尾 抚(fǔ)掌 遁(dùn)言讫(qì)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莫非:莫不是,大概。
走:跑,指逃跑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言讫:说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化知识以及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在落实字词意的基础上疏通了文意,故事中的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的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印象,那么,你对文中的人物特征有何评价呢?小说又是如何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塑造这些的典型人物形象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二、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提炼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1、第一步,把学生分为两组,速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描写孔明和司马懿的动词,并做标注学生明确:孔明:分拨、引、登、传令、披、戴、坐、操、抚掌而笑、令、拍手大笑司马懿:笑而不信、止、望、大疑、到、教、退2、第二步,画出情节示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3、第三步,引导学生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请同学们,精读各段内容,扩充文章标题,以此学习提炼层意空城 计 空城 计 空城 计 空城 计 学生明确:空城 问 计 空城 施 计 空城 中 计 空城 释 计 三、析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分析孔明设“空城计”的背景问题:请同学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空城计”的?从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1)力量悬殊:司马懿有大军15万,诸葛亮只有2500军兵;(2)文强武弱: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司马懿有司马昭等大将;(3)十万火急:“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官员们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变了脸色2、分析孔明设“空城计”的方法问题:孔明的“空城计”“空”在何处?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互相讨论学生讨论明确:(1)“空”在无兵孔明下令藏起战旗,隐藏士兵,叫敌人看不到士兵2)“空”在城池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让人一看就是空城3)“空”在无人言语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城里听不到诱人说话声,突出空字4)“空”在空闲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让人感觉空闲3、分析“空城计”弄险成功的原因问题一:司马懿绝非等闲之辈,乃“魏之名将”是个狡猾奸诈之人,可他为什么会中计呢?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自主学习批画,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明确:原因主要有:(1)司马懿谨慎、多疑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司马懿不相信眼前是一座空城,就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深知诸葛亮用兵之道。
所以中计2)刚愎自用没有听从司马昭的意见在此前,他曾成功地识破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感慨诸葛亮不肯弄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选择了较为保险的路径,从而失去了取胜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会自负地认为这不是空城问题二:《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空城计可谓是“狭路相逢智者胜”,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智”体现在哪里呢?同学看书后讨论学生讨论明确:诸葛亮的“智”体现在:(1)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2)处乱不惊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问题三: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关于三次写笑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看书批画,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学生讨论明确:一笑:“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第三段),镇定自若的笑心理活动: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二笑:“抚掌而笑”(第五段),脱险之后,如释重负,胜利的笑心理活动:司马懿果然中计矣三笑:“拍手大笑”(第六段),成功之后的笑,即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心理活动: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呀!教师小结:诸葛亮“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出奇不意,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一“奇”在一反自己谨慎用兵的常态,二“奇”在对司马懿的知己知彼,料定司马懿必多疑上当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这就是“空城计”成功的原因4、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作者用到多种手法,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本文都用到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读书,然后批注自己的理解学生讨论明确:(1)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形象刻画所采用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1)对比手法魏蜀双方军力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对比,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2)衬托手法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全文,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的异同点,并写一篇《我眼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比较文章,字数在300字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