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效果评价.docx
12页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自然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分别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检测临床症状评分、盆底肌力、盆底Glazer肌电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提高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效果(肌力≥Ⅳ级)明显好于对照组;盆底肌电值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治疗后低于治疗前,5次快速收缩阶段、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IQ-7评分优于对照组,但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针刺疗法;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盆底功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盆底肌肉松弛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是妇女常见、高发的慢性病,虽然不会威胁生命,但会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退缩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胎儿生长发育引起的腹压增加均可导致盆底软组织损伤,而分娩期又可造成盆底肌的急性损伤,这些均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于盆底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观念已发生巨大改变,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产后42天开始康复治疗疗效最佳[2]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产后康复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安全、无痛、易接受等优点针灸为我国传统外治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3]笔者研究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康复干预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自然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20~34(28.62±4.68)岁,孕周37~40+6(39.0±2.1)周,新生儿体重2.98~4.01(3.32±0.68)kg,孕前体重指数(BMI)24.35±3.65,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23例,子宫脱垂8例,阴道壁脱垂12例,阴道排气15例,慢性盆腔痛10例。
对照组年龄18~34(28.90±4.32)岁,孕周37~41(39.5±1.5)周,新生儿体重2.75~4.04(3.26±0.35)kg,孕前体重指数(BMI)24.21±3.37,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20例,子宫脱垂10例,阴道壁脱垂10例,阴道排气12例,慢性盆腔痛13例两组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孕前BMI、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1)产后42天妇科门诊通过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定Ⅰ、Ⅱ类肌力3级及以下参照修改的会阴肌肉的测试(GRRUG)2)阴道分娩初产妇,年龄35岁以下,无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早产、前置胎盘、泌尿生殖道感染、羊水量异常3)阴道恶露已干净4)近1年宫颈TCT+HPV正常1.2.2排除标准:(1)有压力性尿失禁、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等病史2)有第二产程延迟、阴道助产、巨大儿等产科高危因素,有严重妊娠及产后合并症,既往有盆腔手术或经阴道手术史3)阴道壁良性囊肿、生殖系统恶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卵巢癌、CINⅡ以上)。
4)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病变或精神病患者5)不能掌握有效的盆底肌valsava和缩肛动作6)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史7)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的患者8)自动要求退出此次研究者、失访者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治疗1)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使用南京伟思医疗有限责任公司代理的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SA-9800评估版和SA-9800治疗版,国别品牌:加拿大TT产妇取30°仰卧位,将三个电极片分别置于下腹部腹肌及一侧髂骨皮肤处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的电极轻插入阴道内约7-8cm,电流强度从0mA逐渐增加达到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收缩但无不舒适感(多数情况为30~70mA)治疗采用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给出诊断,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每疗程接受10次治疗,共2个疗程,5次/周,持续4周,并嘱产妇回家后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2)观察组: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完毕后加针刺治疗主穴:百会、维胞、子宫;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曲骨、中极、关元、气海;小幅度、小角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2-3分钟/次,留针30分钟,每周5次,共4周1.4观察指标所有病例均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评价指标如下:(1)症状评分:两组在治疗前后根据尿失禁、尿频、尿急、阴道排气、大便失禁和夜尿的有/无及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正常,最高12分2)盆底肌力检测:依据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进行评估,分为0~5级,0级:无收缩;Ⅰ级:有轻微颤动;Ⅱ级:轻微收缩但不完全;Ⅲ级:基本能够完全收缩但没有对抗;Ⅳ级:能够正常收缩并存有轻微对抗;Ⅴ级:能够完全强力收缩并且对抗正常3)盆底Glazer肌电评估: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前静息阶段平均值、5次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10s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60s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后静息阶段平均值4)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5)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 (PFIQ-7)评估生活质量(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 (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性生活质量越低)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508.32±1.611.75±0.7760.149<0.05对照组508.54±1.252.23±0.8329.736<0.05t值0.7632.994P值>0.05<0.052.2盆底肌力比较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提高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效果(肌力≥Ⅳ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肌力比较见表2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例(%)]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1(1.0)0(0.0)5(4.5)0(0.0)15(16.0)7(8.0)对照组501(1.0)0(0.0)4(4.5)0(0.0)17(16.0)9(8.0)组别例数Ⅲ级Ⅳ级Ⅴ级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29(28.5)11(15.0)0(0.0)15(13.0)0(0.0)17(14.0)对照组5028(28.5)19(15.0)0(0.0)11(13.0)0(0.0)11(14.0)2.3盆底肌电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值情况比较: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治疗后低于治疗前,5次快速收缩阶段、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值情况比较:两组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见表3表3 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 ,μV)组别组别前静息阶段5次快速收缩阶段10秒持续收缩阶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4.58±1.752.33±1.3029.35±15.5440.32±20.1620.74±11.1735.83±18.25对照组504.49±1.662.35±1.4430.15±11.3239.65±17.8219.72±12.3529.25±12.33组别例数60秒持续收缩阶段后静息阶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19.46±3.3330.87±4.584.32±1.632.37±1.84对照组5018.86±4.2725.60±3.654.22±1.952.65±1.712.4 POP-Q分度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OP-Q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两组治疗后POP-Q分度比较[例(%)]组别例数0度Ⅰ-Ⅱ度Ⅲ-Ⅳ度观察组5035(70.0)12(24.0)3(6.0)对照组5022(44.0)20(40.0)8(16.0)2.5 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FIQ-7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比较( ,分)组别例数PFIQ-7评分PISQ-12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3.30±1.521.58±0.9433.16±4.6131.25±6.32对照组503.18±2.432.03±0.4632.75±5.1830.11±8.173讨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一组病症,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对患者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被称为女性“社交癌”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受妊娠、分娩、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4],尽早发现盆底相关疾病,积极指导并有效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状况,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以盆底功能锻炼为主[5]国内外多方研究显示了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对PFD的疗效产后早期PFD患者可通过盆底肌电治疗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状态[6]生物反馈刺激仪通过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可视化的凯格尔运动,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增强患者对盆底肌肉的本体感觉,提高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