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1817713
  • 上传时间:2023-08-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32.38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骨巨细胞瘤(四肢及脊柱)1 .概述:•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 I tumor, GOT)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肿瘤,大局部 为良性,局部生长活跃,少数恶性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但局部手术刮除后易复发,复发率15%-25%• 好发年龄20-40岁,男女比1.2:1好发部位:骨髓融合后的成熟骨骨端,长骨多见,其中又以股骨下端、胫 骨上端和梯骨远端为最多•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的肿瘤有局部发热和静脉曲张, 扪之可有乒乓球感.病理:•肉眼观:灰白或暗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变•光镜下:在弥漫增生的单核细胞(间质细胞)中发现大量多核巨细胞病理分级: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轻度膨胀,边缘可见硬化边,中心局部常可见环形、半环形或斑片状的钙化• MR上肿瘤周边水肿明显男,13岁,左膝疼痛伴肿胀半年孤立性浆细胞瘤•即单发骨髓瘤,为发生在骨组织的单一的浆细胞病灶•男女约为2:1,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X线及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松质骨内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破坏区内常见残存骨崎,可见轻度的压缩性骨折 •在MR上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在周围残留骨崎衬托下类似脑回,呈浆细胞骨髓瘤特征性 的“微脑征” 男,51岁,胸背部疼痛3月余脊索瘤• 好发于脊柱中线两端:就骨S3-5、颅底斜坡•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明显,内有残存骨片和钙化斑MRI瘤体信号与肌肉相比,T1为稍高信号,T2为明显高信号,呈“蜂房状”,增强明显强化,可见明显低信号纤维性分隔影骨巨细胞瘤:年龄低于脊索瘤,部位为S1-3,偏侧,其内无钙化男,55岁,就尾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8月余嗜酸性肉芽肿• 好发于30岁以下儿童及青年,发病高峰:570岁男女比例约2. 5: 1多累及单个椎体,胸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腰椎和颈椎• 早期:病椎呈中心区溶骨性骨质破坏随着病情开展可出现椎体压缩、塌陷、变扁• 最终形成扁平椎(又称硬币样椎),其密度增高,前后径及左右径通常增大局部病灶周围出现硬化缘或新生骨,这是修复期的影像表现• 椎旁软组织肿块认为是病灶周围反响性水肿及黏液性变所致女7罗胸背部疼痛1月余(T11)8.小结:•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好发年龄:20〜40岁;好发部位:长骨骨端•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等影像表现: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密度/信号不均匀,增强呈明显强化病灶内无骨化、钙化,一般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响11级(过渡型):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细胞较均衡III级(恶性):多核巨细胞少而小,单核细胞多,细胞核大,细胞分裂多3.X 线:• 多为单发,边界清楚,典型者有横向生长特征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 相应骨皮质变薄、但轮廓完整内可见纤细残存骨崎,主要位于病灶周边,典型者“皂泡”样改变• 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边缘一般无硬化边除非发生病理性骨折,一般无骨膜反响分房型:较多见。

      X线上可见似有分隔成为大小不一的小房征溶骨型:少见破坏区内无骨崎,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CT:• 囊状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呈球样密度均匀/不均匀,可见坏死、液液平,无钙化、骨化• 内缘清楚锐利,可见凹凸不平的短小骨喳边缘可有轻度、不完整硬化(X线平片由于组织重叠、密度分辨率较低而难以显示)• 肿瘤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MR:• T1WI:等一低信号;T2WI:等一略高信号,与细胞密集度、胶原含量及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肿瘤外缘可见低信号边,有两种成因:①硬化边;②病灶膨胀性生长造成周围骨质受压和反响性改变•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女,18岁,右膝疼痛1月余符合骨巨细胞瘤注:间质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计数热点区>8个/10HPF女,34岁,左小腿痛9月余恶性表现:•提示恶性的征象有:骨皮质破坏中断,并形成软组织肿块;骨膜增生并中 断形成Codman三角;病变增大迅速男,34岁,外伤后体检发现左肱骨骨肿瘤1月余2019-08-172019-09-30男,33岁,左小腿麻痛3月余(左腓骨肿物)骨巨细胞瘤(侵袭期)伴查见脉管内瘤栓肿瘤灶区侵透骨皮质达骨旁 软组织,累及周围横纹肌组织。

      6 .脊柱骨巨细胞瘤:• 少见,约占2.5%-5.6%以版榷最为好发,其次是胸椎、颈椎、腰椎• 好发年龄20-40岁,女性多见临床表现:疼痛、肢体无力、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等• 治疗:手术切除;术前靶血管栓塞;术后易复发脊椎GCT多局限在一个椎体,也可累及临近的椎体• 多数肿瘤起源于椎体,继而向椎弓根开展少数肿瘤中心位于附件,继而向椎体开展• 脊椎GCT比四肢骨GCT影像表现更具侵袭性:可通过椎间关节、肋椎关节、瓶器关节、 椎间盘、临近椎体蔓延椎间盘受累可以出现,但不常见• 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可见纤细骨喳或皂泡状外观;偏心生长,附件易受累• 病灶常导致椎体塌陷,从轻微塌陷到完全塌陷呈哑铃状女,46岁,腰痛一年,加重4月男,26岁,胸背痛6月余.鉴别诊断:①骨囊肿•发病年龄在4-42岁,最常见于2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骷端或骨干• 一般无明显病症,或在运动劳累后酸痛;80%有局部外伤史・影像学:病灶膨胀不明显,长轴平行骨干,有硬化边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骨髓腔内,形成典型的“骨片陷落征”•男,9岁动脉瘤样骨囊肿:• 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或伴发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或骨母细胞瘤好发于10-20岁,临床病症一般较轻• X线:膨胀性囊状透亮区,边界清,可有硬化边,内有粗大的纵行骨喳或间隔(位于 病灶中央);轻度骨膜反响CT和MRI上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可见多个液平面• 增强后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囊内可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影女,18岁,右上臂酸痛2月余软骨母细胞瘤:• 多见于青少年,病灶多位于干能愈合前的骨爵,可跨爵板生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