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 4.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文字素材4 鲁教版必修1.doc
6页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文字素材(4)全球变暖威胁岛国图瓦卢 图瓦卢,位于新西兰以北4000千米处,南接斐济,北临基里巴斯,西望所罗门群岛,全国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陆地面积仅2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米 2000年6月,图瓦卢政府宣布,因地球气温增高引起海水上涨,图瓦卢部分土地已经被海潮淹没,导致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图瓦卢政府还向新西兰政府发出请求,希望新西兰能够接受3000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 2001年12月,图瓦卢领导人承认在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的斗争中失败,宣布将放弃他们的祖国2002年初,图瓦卢政府表示考虑准备采取法律手段,控告工业发达国家排放大量废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图瓦卢并非唯一一个面临被沧海吞没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证实,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将会再上涨20厘米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经得出结论,全球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科学家对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以及气候系统变化的预测表明,未来全球气候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年还要快,并且在温室气体稳定后的几十年内,这种变暖趋势还要继续下去。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的变化冷与暖或者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但是,这些变化的周期是不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还可以相差很大气候变化就是这样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准周期变化 气候变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周期,气候变化的周期越长,变化的幅度越大现代资料能分辨出几年周期的气候变化,是研究气候变率的基本资料历史气候史料能反映几十至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是现代气候变化的重要背景地质资料能反映上万年的气候变化,能给出这一期间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地质资料与史料虽然是古代资料,但是它们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对现代气候变化有制约作用 研究长时期内的气候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不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就弄不清当前气候的来龙去脉,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在的气候,也无法预测未来的气候 目前,我们比较关心的是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已经可以用气象观测数据表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变暖几乎所有的温度观测记录分析都表明,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增暖速率为0.5℃/100年。
气候的变暖造成世界上许多的冰川消融,甚至消失,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5厘米,其中一半估计是由于海水的热力膨胀造成的,另一半是由于冰雪融化造成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卫星观测表明,北半球春季和夏季的雪盖面积,从1987年以来已经减少了10%这些间接的证据也都说明了20世纪气候在变暖,在20世纪30—40年代为最暖期,以后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又升到第二个高温期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20世纪30—50年代是温度较高的时期,以后略有回降,到20世纪80年代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值据中国气象局近年来的统计资料,从20世纪50—80年代间,升温比较明显的是在我国北方,而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气温反而有所下降升温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0.7℃)、内蒙古(0.83℃)、北京(0.88℃)、河北(0.84℃)、吉林(0.65℃)、辽宁(0.64℃)、山西(0.65℃)等省(市);降温最多的是四川(-0.92℃)、湖北(-1.09℃)因此,近百年我国的温度变化是北方升温趋势明显,南方不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降温的情况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海洋、湖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都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而气候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因子,当它发生变化时,也会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并在地球表面遗留下各种鲜明的痕迹。
所以,岩石的沉积相、植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化石的遗迹、冰川进退、雪线升降以及树木年轮等,为我们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可靠证据同时,人类出现后,在与自然进行斗争过程中也记载了过去一些气候变化的事实,这些都成为我们推测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依据 1.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由于古代岩层、古生物、古老土壤、古地形等受到地质时期气候的深刻影响,并留有当时气候的烙印,通过研究这些烙印,并遵循“古今对比”的原则进行分析比较,便可判断地质时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利用冰岩芯同位素分析、底层和深海沉积分析、孢粉分析、历史文献记载、自然地理考察、树木年轮分析以及考古学等方法,可以获得数千年来温度、干湿度的变化、沙漠的变迁和地震活动等序列 2.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除上述地质时期气候的各种研究方法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通常采用考古、物候、史记、方志以及树木年轮等分析方法 3.近代气候研究方法有仪器观测的最长记录只有约300年的时间到公元1700年以后,大部分基本的气象仪器已经发明,不久就逐渐在欧洲和北美东部一些地方系统地应用于每日的天气观测世界上观测记录比较早的地方有佛罗伦萨(1652年)、伦敦(1668年)、巴黎(1752年)。
到20世纪后期,观测网已遍布于全世界中国在1900年以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少数地方有气象记录,1949年以后才建立起遍及全国的完善的气象观测站网 对近代气候的研究,主要有统计分析气象观测资料的方法、大气环流方法和气候数值模拟方法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乃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等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1.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6渔业和海洋资源;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8.工商业活动;9.交通和运输;10.各种公共服务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利用玻璃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而地面长波辐射难以透过的原理,保持白天室内足够温暖的温度。
人们称这样的玻璃房屋为温室大气中有些微量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能够起到类似玻璃的作用,即大气中的这些微量气体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的某些波段透过,达到地面,从而使地面变暖;又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到地面,从而继续保持地面的温度人们把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中的温室效应,而把具有这种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据研究,如果大气中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33℃所以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对于在地表形成今天这样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145%、15%(1992年资料)许多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可存在几十年到数百年因此,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起作用 近几十年的观测记录表明,从地表到对流层低层和中层均存在增暖特征,陆地土壤温度及海洋表层海温也在变暖另外,探测资料还显示,对流层高层与平流层低层有变冷的趋势此外,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因此日较差明显减小。
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0—30厘米;全球中高纬度冰雪融化,冰川范围向高纬度收缩,尤以北美与欧亚大陆北部最为明显,高山雪线也明显收缩 气候变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脆弱区,虫害增加和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从而改变粮食贸易格局此外,全球变暖对自然地球生态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将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变,将对粮食、燃料、医药和建筑材料等产生影响,危及人类生存 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在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更加明显例如,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有明显变于的趋势,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干枯全球变暖将可能使华北地区变暖变干,造成该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水循环变化,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和其他方面的用水方式,这将对本已处于干旱状态的区域(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造成严重后果一些对水资源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将可能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全球变暖及相应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也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气候的急剧变化,如寒潮暴发或春季强冷空气的入侵等,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尤其是一些病人和体弱的人群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例如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乱病、疟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高温与干旱可能导致一些传染病增加,这在人口聚集区危害更大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令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条件较差,而面临更大威胁 全球变暖造成冰雪大量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将加快海平面上升,改变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危及到低岛屿、低海岸带,及地势低洼地区和国家,许多城市坐落在海岸附近,那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淹没农田,污染淡水供应,还可能改变海岸线 全球变暖将对人类居住环境、能源、运输和工业等部门产生影响世界上一些三角洲地区对海平面升高的响应很脆弱,这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中南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南美的亚马孙河三角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到气候变化。
因此,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有关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科学家、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的共同参与气候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我们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其他还有利用化学反应来吸收二氧化碳的办法,但在技术上都不成熟,经济上更难大规模实行 其次是适应,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步变化的气候例如日本北部就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植水稻,或者产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连最北的北海道也能长水稻,产量也很高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是能够找到适应对策并顺利实施的 另外是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在2000年发达国家应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