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患的污名研究.docx
6页精神病患的污名研究 摘要:对精神病患的污名是一种负面的标记,它使得多数患者的预后受到不良影响,也使其日常生活收到损害在社会层面,群体性污名会妨碍社会公正,加剧社会矛盾,阻碍大众追求和谐、平等的生活空间笔者采用文献法,参考相关文献,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进行了精神病患污名的探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污名研究的可行性关键词:污名、精神疾病、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1 社会学取向研究1963年,戈夫曼提出了“污名”的概念: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因其不被期待的特征而降低精神病患常常会展现出与常人有别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幻想或者幻听、性格敏感、行为怪异,对熟人疏远,甚至敌对,但这显然并不是社会所期待的表露特征病患诊断后,常常为了避免被歧视,即使自感不适也可能会拒绝治疗,隐瞒病情因为固化的社会认知,有些精神病患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个人价值可言,对未来丧失希望;有些会产生羞愧的负面情感,认为自己拖累了家庭甚至是为社会增添了负担,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念头;有些则会对周围人的疏远产生强烈刺激,认为自己被隔离,在愤怒之后就会出现退缩行为,渐渐消失在社会网络之中。
Link和Phelan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标签化的过程当某一类人因为某种特征被归入一类,而这种特征又是负面的,不被大众所接受的,这个过程就是污名化社会学模式的观点认为污名化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社会背景的问题,一个蒙受污名的对象并不真的是在个体层面上被污名化,而是被社会施以污名[1]由于精神病患的阳性症状和发病时间的不可预测性,使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患会暴力伤害他人,而精神疾病就是一种会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疾病而这样的不恰当认知就给精神病患贴上了“暴力”“危险”的标签,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和谐共处”“友善互助”等文化相斥,这种文化排斥就逐渐将人们因由疾病区分成了“精神健康”的群体和“有精神问题”的群体,而污名则是社会隔离的一种手段院内治疗对精神患者⽽言,也是一种“隔离”从数量而言,“精神健康”群体是社会的大多数,客观上拥有社会大部分资源,为了守住大部分资源,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默认”了对精神病患的污名化2 心理学取向研究经现代医学发展,精神疾病病因被高度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普通民众很少对精神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常常将其视为单一因素导致的这使得大多数人会单纯认为精神疾病是由遗传导致的,不可抗的。
这种认知缺乏了对社会环境作用的认识,因此缺少了改变社会环境的动机污名的心理学取向重视微观的认知维度[1]Deaux使用实验法得出了污名的三种维度:①危害性②可见性③可控性[2]精神病患的污名是具体危害性的,它对精神病患的身心健康、社会互动产生了负面影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而患者家庭也或多或少都面临着经济和心理负担据统计,73.81%的住院精神病患家属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3]在社会照顾方面,国家需要出台大量政策以保障精神病患的生活需求,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病患的污名是可见的精神病杀人不犯法”;评价某些异于常人的行为与想法时,使用“精神病”、“疯子”等词;违法犯罪⾏为出现后,习惯性的想去探索罪犯的生活故事,挖掘其内心世界,从⽽得出此人精神不健康的结论......这些都是实例精神病患的污名是可控的在成都Y社区精神病患摄影作品展中,普通居民和精神病患坐在一起聊照片的故事在视频展示中,有居民说,他们(精神病患)和我们都是一样的这是精神病患友好社区建设的成效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知识性的传输必不可少积极倡导一种非歧视、常态化的生活氛围建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观对精神病患的污名。
除了公众对精神病患的污名,精神病患的自我污名也是值得关注的对病患⽽言,病耻感甚⾄比病症本身还要痛苦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病患羞于求助,这会使其失去潜在支持也因为这种羞耻心,许多病患消极⾯对治疗,也不能与医护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即使进行了治疗,也会私⾃减少药物的服用但这对其康复显然是不利的3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污名化研究的可行性随着物质⽣活⽔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躯体,更多向精神延伸精神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而“积极”意味着自我价值的提升及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类似于社会工作的理念:“增权”、“利⼈利己”污名实质上是一种负面的社会表现,会产生不良后果:妨碍社会公正;阻碍大众追求和谐、平等的生活空间等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包括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对于精神病患的服务就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范畴内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的污名化研究是符合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的目前学者对污名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了社会学与心理学整合的趋势而社会工作同样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门社会科学,在对于污名的研究中,社会工作可以以一种融合的视角看待污名,即污名是一种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基于个体心理研究的问题。
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的污名化研究顺应了污名化研究学科整合的趋势4 结语对于精神病患污名的研究,要着重加强事实基础,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把握来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多学科视角能有效促进理论与事实的融合,该群体摆脱污名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J].江淮论坛,2007(5):110-115.[2]Deaux K., Reid A., Mizrahi K., Ethier K.A. Parameters of soci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280-291[3] 史奇,颜玮,董永海,等.住院精神病患家属病耻感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医药,2018(7):749-75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