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品德课堂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395910429
  • 上传时间:2024-01-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品德课堂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品德课堂  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①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一)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 比如《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五年级上册),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面,让学生了解那么多民族的民族特色,显然容量颇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拟定学习目标,围绕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饮食这四个方面来一次民族风情游。

      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对所选择的民族进行了初步了解和探究,并选派一名代表“当导游”引领大家走进“各具特色”的民族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各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又让学生懂得了要本着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少数民族交往,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才能和谐共处,从而升华本课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①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三)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关键,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情”和“意”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一位老师在上《安全回家》这一课时,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情境:一幕有趣的动画剧《新龟兔赛跑》吸引了同学们此次小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因为他撞小孩、闯红灯等险些酿成悲剧,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安全回家最重要”整节课以小兔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始终,学生以关爱者的角度帮助小兔识路标,告诉小兔要遵守交通规则,回家路上的安全常识等在这个充当快乐助人者的过程中,在情境化的课堂中,学生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益处,并实践如何去遵守交通规则,感受自然深刻 (四)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例如福安实小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这儿的农产品》这一课时,就从他们福安这儿的地域特色出发,充分发掘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如:生姜、绿笋、大竽头、水蜜桃、芙蓉李、柿子、坦洋工夫茶等,这些农产品孩子们见过,尝过,让他们来介绍不仅得心应手,而且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一)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前一次我到北京学习,听了北师大附小一年级的一节课《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节课老师为孩子准备了“布眼镜”与“纱眼镜”她先让孩子戴上布眼镜,让孩子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感受眼睛看不见时做事的难受当孩子摘下“布眼镜”时,全班孩子“哇”地叫起来老师问为什么?孩子就回答“字太难看了呗!”老师又问了,“眼睛看不见有什么影响呀?”孩子就说了,“不能写好字了”“回家不识路了”“做游戏,我就找不到人了”……七嘴八舌,都急于表达他们的看法于是,老师又让他们戴上“纱眼镜”,然后问,现在有什么感觉吗?孩子就说了“看东西雾蒙蒙的,看不清……”就这样,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孩子懂得“眼睛是个宝,生活学习离不了,保护视力我牢记,健康安全生活好我相信,通过这样真切的体验,学生肯定能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也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这种体会,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才会使孩子自觉付诸行动,保护眼睛。

        (三)接受式的教学策略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节约每一滴水”时是这样做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的用途、水资源现状、浪费水的现象”等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资料,从而感悟到:水是生命之源,人人生活离不开水但生活中存在大量浪费水的现象,从而引发对节水的意义、节水行为的思考为了突破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滴水”的小实验,让学生静静地观察,一分钟会滴走多少水? 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实验漏斗,当水滴越聚越多时,学生震惊了!紧接着,教师再以课件展示“积少成多” 的结果——照这样的速度,10天就会滴走一吨水屏幕上显示:水不断地滴,滴满了水池,溢了出来……直观的实验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滴水太重要了,节约用水还真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一滴水太重要了,节约用水还真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这几种教学策略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说,这几种教学方法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