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朗读+知识点.docx
8页十五参军征汉乐府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得以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村中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看那远处就是你家,松柏林中坟墓成堆家中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四周是野生的葵菜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我衣上注释:始:才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没有意思冢:坟墓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地窖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即野葵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作:当作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贻:送,赠送诵读指导:诵读此诗要留意以下两点 :首先,诗的表达者主要是老兵 ,因而要用语速的变化来表现仆人公感情的变化家中有阿谁”一句语速要快 ,表现出仆人公急于了解亲人境况的迫切心情。
诗的后半则应缓慢而沉痛其次,“眺望”两句是“乡里人”的话 ,读时要留意体会他不得不说而又不忍心说的窘迫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老翁有幸还乡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患病和惨痛心情八十”是虚数,指服役时间之长,社会动乱之久,人口之凋零服了整整六十多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可以想见其家人生前贫寒凄惨的生活这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更是从广处反映了时代的动乱、社会的衰败、人民的苦痛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 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肯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参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参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 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 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参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比照,突出其“参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参军征”相照应,则说明他中途始终未能回 来《十五参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苦痛。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仆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原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迫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开放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仆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平稳无恙、亲人健在? 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幸运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答复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 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行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凉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便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干净的“家”的面前,站在期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 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 去,他或许还抱着期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或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或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梦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包涵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仆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衬托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仆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患病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诗的最终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哀痛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哀思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莫非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凄惨的患病是谁造成的, 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依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斗,造成了该老兵的凄惨患病反映该老兵的凄惨患病,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凄惨患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受及其情感变化谋篇构造,奇异自然其返乡经受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布满与亲人团聚的期望〔归途中〕→期望落空→彻底无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哀痛流泪, 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清楚,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表达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十五参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