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五讲中国古代艺术中国书法简史下.ppt

51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87542537
  • 上传时间:2024-09-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03M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书法简史(下) 六、帖学大行的宋辽金书法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1   宋代书法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土母帖》 李建中书,行书,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帖结构严谨,笔画遒媚,存风骨于肥厚之内    黄庭坚称赞曰:“出群拨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洞庭春色赋》    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见  黄庭坚黄庭坚 ,,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熏人帖》等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米芾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襄阳漫仕在书法方面,他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论书帖》《元日帖》等   《蜀素帖》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论草书帖》,草书随笔一则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取法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  蔡襄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蔡襄楷、行、草书皆能 蔡襄书法宋人皆奉为第一,尤为欧阳修、苏东坡所推崇,苏东坡认为他本朝第一传世书迹很多,楷书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行书有《澄心堂帖》、《自书诗卷》等。

      《澄心堂帖》   全文以行楷写成,結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蔡襄《扈从帖》,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2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扈从帖》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笔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 2  辽金时期的书法 辽代书法,作品流传较少,一般来看,主要受晚唐书风影响较深,后来也间受北宋诸家的影响,但无名家闻世    金代接纳了几位中原旧人,如蔡松年、蔡珪父子、吴激等,带来了中原书法的风气和传统另金章宗朝的王庭筠、赵秉文等成为金代的代表书家书法受到北宋苏、米的影响,又兼向唐人,如颜鲁公等取法参用,虽然没有很大的开创,但在金代的文化氛围内,已经可以说是极其难得了 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墨迹纸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该帖深得米芾之神,行笔结体,皆极类米字,气韵也蕴藉可观现藏美国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纵高51.9厘米,横长69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书法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自然生动,功力非凡  七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八          元代书法特征:九               一、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十               二、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十一               三、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 1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赵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      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志铭》、《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汲黯传》、《道德经》等等    《赤壁赋》   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 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

      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2  少数民族书家康里巎巙(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今属新疆)人      书法笔画遒丽,转折圆劲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书法家在书坛名重一时,士大夫萃于其门康有为推崇他“奇崛独出”      代表作有《述笔法卷》、《柳宗元梓人传》、《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奉记帖》  本帖为一封信札,计30行迅捷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3隐士书法4           吴镇(1280—1354) 元代画家字仲圭,性爱梅花,房子四周种满梅树,自称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弥,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属浙江)人隐居乡里,一生清贫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他的书法多见于题画 ,单独成幅的流传至今草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幅   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会稽(浙江绍兴)人他的书法 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开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

      传世书迹有《城南唱和诗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      《真镜庵募缘疏卷》 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  八、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书法领域因之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狂放书风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1、明朝初期书法、明朝初期书法——“三宋二沈三宋二沈”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 宋克(1327~1387), 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楷、行、草和章草诸体,出自魏、晋,深得锺繇、王羲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除楷、行书外,尤以章草著名,体势开张趋长,笔画也非常瘦劲挺拔,一洗古章草的旧貌,形成矫健秀丽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有《急就章》 沈度(1357一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  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端雅雍容《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  2、明朝中期书法、明朝中期书法——吴门书派的书家群体吴门书派的书家群体       明代中期,江苏苏州一代出现了一批前后传承的书家,形成了相当突出的特色,代表书家是“吴门四家”,即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代表作《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归田赋》等 《归田赋》   应该是祝允明尝试着将宋、元意趣融入晋、唐法度时期的作品。

      因此,可视为祝允明中年时期的书法精品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文征明书屈原《离骚》行书纸本,86岁作品此卷-气呵成,精妙清新,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令人赞叹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纸本,册页,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自号白阳山人长洲(今苏州)人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白阳山诗》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年之作  3、明朝晚期书法、明朝晚期书法——董其昌和晚明豪放派新书风董其昌和晚明豪放派新书风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纵41厘米, 宽461厘米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 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九、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1前期(顺治至康熙年间) 2             延续晚明行草书风3  学董之风依然盛行4  主要人物:          5      王铎、傅山、朱耷、  6      查士标、许友等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丹枫阁诗》 笔画圆润而又劲健,寓刚于柔,结体壮实中又含秀逸,兼有颜、柳与二王之气韵,是融合诸家的代表作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 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 查士标(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一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书出米、董,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笔俊逸豪放、神韵深邃。

      2、中期(雍正至道光年间)       对秦汉北朝传统的重新发现与取法 ,从汉代碑刻中吸取营养,力图摆脱时风   帖学依然在发展,馆阁体达到顶峰,刘墉等跳出束缚  代表人物:金农、郑燮、桂馥、何绍基、邓石如、刘墉等 金农(1687-1764),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别号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 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杭州人 居于扬州八怪之首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  伊秉绶(1754-1815) ,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

      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他的书法以行书著称,用笔浓厚,而内含骨力人称“浓墨宰相”  3、晚期(咸丰至清朝末年)扬碑抑帖之说经阮元、包世臣发端,何绍基、康有为继后,于是碑学始成巨流到咸丰、同治年间,“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吴昌硕(1844-1927)  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何绍基(1799——1873) 阮元门生。

      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 康有为 (1858——1927) 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          结语      晚明和清代书法的许多探索,都与艺术家走出书斋、面向社会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关系换句话说,文人化书法审美诉求的生存土壤已经被社会化的生活境遇所改开始了书法艺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变,使审美理念、技巧探求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初步具有了审美大众化的特点,开始了书法艺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