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实验30-传导路---中山大学精品课程.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85405982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实验30   传导路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学习者应当可以达到下列教学目的: 1.掌握全身浅感觉的传导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2.熟悉锥体系运动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  3.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功能   【实验资源】    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模型 【实验提示】   1.各条传导通路分别特异性的传导不同的信息,将感受器的信息上传到大脑皮质的称为上行(感觉)传导路,而将大脑皮质的信息下传到效应器的称为下行(运动)传导路    2.上行(感觉)传导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来完毕,运用特制的模型并结合教材和图谱仔细观测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突起所形成的传导束在中枢内的大体位置和交叉平面结合理论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各条上行(感觉)传导路的机能,以及损伤后的临床体现  3.下行(运动)传导路一般由两级神经元来完毕,第一级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其胞体位于大脑皮质,第二级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其胞体重要位于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核团和脊髓前角运用特制的模型并结合教材和图谱仔细观测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突起所形成的传导束在中枢内的大体位置和交叉平面。

      结合理论课的学习,认真思考下行(运动)传导路的机能,以及损伤后的临床体现   【实验内容】   本次实习,运用神经传导路模型观测传导通路的行程,然后进行病例分析在观测传导   路之前,请教师根据传导路模型,分别简介每个传导路各切面,并在各切面上复习有关的重要灰、白质构造位置,同步简介多种颜色的塑料丝(或线)和塑料珠分别代表什么传导束和神经元此部分内容着重强调各条感觉传导通路外周相连的感受器的机能特性、三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传导束通过脊髓、脑干和大脑的部位、交叉平面以及在大脑皮质的终结区域,各条运动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胞体在大脑皮质的区域、下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脑干和脊髓的位置、传导束的交叉平面以及效应器讨论和分析各传导通路损伤后的临床体现  1.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深)感觉传导路  该通路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其周边突随脊神经分布至四肢和躯干的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后索内上行其中来自脊髓第4胸节如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换元后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交叉至对侧,称为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央管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在此换元后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此通路传递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该通路亦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第1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边突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进入灰质后角中换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其中一部分纤维进入外侧索上行,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前索上行,构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两束向上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此通路传递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觉    (3)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亦由3级神经元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桥平面的)三叉神经节内,其周边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提成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三叉脊髓束)升支传导触觉,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降支传导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各在核中换第2级神经元。

      它们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构成三叉丘脑束上升于背侧丘脑,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4)视觉传导路  用视觉传导路模型,结合视觉传导图观测视觉传导路的感受器为视网膜内的视锥和视杆细胞,笫1级神经元和第2级神经元分别是视网膜内中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神经盘处集合向后行,出眼球构成视神经,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内交叉到对侧,而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叉处不交叉走向同侧,与对侧视交叉过来的纤维共同构成视束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终于外侧膝状体,换第3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纤维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即视觉中枢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指的是光线照射引起瞳孔缩小的过程,其中光线照射侧瞳孔缩小称为直接瞳孔对光反射,而未照射侧瞳孔缩小称为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其反射通路为光线---视网膜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和视束)---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5)听觉传导路  重要借助特制的模型进行实习听觉的感受器为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蜗神经节内,其周边突与螺旋器的感觉细胞相接,中枢突进入脑桥内,在蜗神经核内换元。

      蜗神经核内神经元的轴突大部分交叉至对侧,此交叉称为斜方体,交叉的纤维与同侧未交叉的纤维会集在一起形成外侧丘系,因此,一侧外侧丘系损伤,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但若蜗神经、内耳或中耳的损伤便会导致同侧听觉障碍外侧丘系的纤维上行大部分到下丘换元,一部分纤维至内侧膝状体,然后发出纤维形成听辐射,通过内囊后肢终结于颞横回(听觉中枢)请结合前面所学的前庭蜗器内容,认真思考外界声音(声波)是如何传导到颞横回(听觉中枢)的   2.运动传导路   (1)锥体系 1)皮质脑干(核)束 在大脑冠状切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的轴突集合构成皮质脑干(核)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经内囊膝部,下行至中脑,经大脑脚中  下行,有一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有一部分不交叉,这些纤维均终结于两侧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和副神经核状况相似(在模型上有的表达,有的没表达)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纤维面神经核上部发出的纤维支配同侧面上部表情肌,面神经核下部发出的纤维支配同侧面下部表情肌舌下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内肌和舌外肌。

      因此,一侧皮质脑干(核)束的损伤,重要影响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导致对侧面下部表情肌以及舌内肌和舌外肌的瘫痪 2)皮质脊髓束 在大脑冠状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构成皮质脊髓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下行经中脑,脑桥至延髓,构成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后下降至脊髓外侧索内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降中陆续终结于同侧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细胞在锥体下端没有交叉的纤维下行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的轴突参与构成前根和脊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2)锥体外系  结合挂图和模型,结识锥体外系的构成   3.病例分析    病例一:陈某,男,62岁,有高血压史,3天前因情绪激动,忽然昏倒不省人事,经医院急救,逐渐苏醒,检查发现: (1)左侧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浮现病理反射   (2)左侧眼裂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左鼻唇沟消失,嘴歪向右侧,左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3)左半身(涉及面部)浅、深感觉所有消失。

      (4)双眼视野浮现左侧偏盲(患者看不见左边的物象)    分析: (1)左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以及病理反射阳性,是上运动 神经元(皮质脊髓束)损伤的体现由于大脑皮质对脊髓失去控制作用,而浮现肌张力增强, 痉挛性瘫痪和腱反射亢进   (2)面部和舌的体征是皮质脑干(核)束受损伤产生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现,由于 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核)束的神经纤维支配,故一侧的上运动 神经元(皮质脑干束)病损后,可浮现对侧眼裂如下面部表情肌和舌肌半侧瘫痪下运动神   经元对肌有营养作用,现下运动神经元未损伤,因此肌可以不浮现萎缩   (3)左侧浅、深感觉消失,是由于管理感觉的纤维左右交叉形成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和内侧丘系,然后都在内囊处集中形成丘脑皮质束,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因此当一侧内囊中的丘脑顶叶束受损时,可使另一侧的浅、深感觉消失 (4)双眼视野左侧偏盲是由于右侧视辐射(或右视束)受损而产生左侧视野偏盲(患者 看不见左边的物象)   (5)患者有年龄大、高血压和忽然昏迷等病史,结合上述体征分析,因此诊断为脑溢血,   病变部位在右侧内囊。

      由于右侧内囊是管理对侧运动、感觉和视野的纤维束最集中的部位,   如此处血管由于高血压而忽然破裂出血,血肿可损害上述这些纤维束的功能,于是浮现三偏   症状  小结,  (1)病变影响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核)束的功能  (2)病变影响痛、温、视、本体觉   (3)运动、感觉和视觉传导纤维在内囊处集中,大脑功能为对侧管理,故病变在右侧内  囊 (4)由病史和体征分析,可诊断为:脑溢血(右侧内囊)  病例二:王某,男,5岁,高热数天后,浮现右下肢运动困难3个月后检查发现,右股四头肌瘫痪,肌张力减退并有肌萎缩和右膝反射消失,但右跟腱反射存在,双下肢浅、深感觉正常你觉得病变在什么部位?为什么?  分析:   (1)右股四头肌瘫痪,肌张力减退并有肌萎缩和右膝反射消失等体征是软瘫的体现   是由于支配股四头肌的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右股四头肌受右股神经支配,其神经元是    同侧的腰髓第2~4节段的前角细胞,故病变部位在右侧腰髓第2~4节段的前角   (2)右跟腱反射存在,表达小腿后群肌正常 (3)股四头肌萎缩的因素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该肌得不到神经元的营养所致。

      (4)双下肢浅、深感觉无变化,阐明脊髓前索、侧索的脊髓丘脑束和脊髓后索的传导功  能存在,即脊髓白质和脊髓后角未受病变影响  (5)患儿的病史有高热数后来浮现下肢运动障碍而感觉正常,其病因符合一种常用病, 脊髓前角灰质炎(通称小儿麻痹症)  小结:    (1)病变部位在腰髓第2~4节段的右侧前角 (2)脊髓白质未受损伤,因此浅、深感觉正常   (3)股四头肌失去神经的营养而萎缩 (4)病史和体征符合一种常用的病毒传染疾病一脊髓前角灰质炎所引起的后遗症(小 儿麻痹症)  【摸索创新】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广泛收集学习资源,回答问题:   1.一患儿在高热数天后,浮现下肢瘫痪,1个月后检查:右股四头肌萎缩,肌张力减退,右膝反射消失,右跟腱反射正常,双下肢感觉正常你觉得这也许是什么病引起的?病变在什么部位? 2.一患者第10~11胸椎骨折,经检查发现右侧股前和股内侧部肌萎缩,皮肤感觉丧 失,右膝反射消失,右大腿后部和小腿浮现肌张力增强,跟腱反射亢进,位置和被动觉丧失, 而这些部位的痛温觉存在,左侧下肢的痛、温觉消失但左下肢的运动正常。

      根据上述体征,   你觉得这患者的病变在何处?为什么?   3.一位58岁的老人,因颅内压增高后,发现她的右边身体瘫痪,几周后来,检查发现,左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