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docx
9页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摘 要】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训练理论认为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是观看学习,道德行为的诱发机制是动机强化,道德推理的进展机制是自我调整,道德品质的内化是从外部掌握到内部自我约束这一理论对开展青少年道德训练、促进青少年品德形成与进展的启发主要是:注意典范示范的作用;重视儿童内部道德标准的自我建构;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培育和激发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品德形成;进展;机制;启发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月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是在批判汲取传统学习理论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是从行为主义动身,汲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思想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人格理论,在心理学尤其是训练心理學学习理论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在品德心理讨论和道德训练讨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因此,社会学习道德训练理论也成为当代西方道德训练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派。
该理论注意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进展讨论,强调社会学习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内部因素对儿童品德形成与进展的影响,关注儿童如何在典范示范的影响下学习特定道德行为,这对我们了解青少年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开展道德训练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观看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并非本能论所认为先天拥有一个行为库个体经由学习而获得行为和认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直接阅历为根底的学习,也叫试误性学习,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的,在直接阅历其结果的强化性质的根底上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是更为根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行为的起源这是传统学习理论的根本主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由直接阅历产生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看典范的行为及其结果在替代阅历的根底上产生这就是个体获得行为和认知的其次种途径:观看学习(也叫替代学习),这是人类获得新的行为更为普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观看典范的行为及其结果进展的替代学习,可以削减个体存活的风险,使人类的生存方式的社会传达过程成为可能 和其它类型的认知力量和行为技能一样,儿童道德认知的获得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与进展,也经受着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四周示范典范(即道德原型)的观看和仿照,儿童获得了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以形象或语意的形式加以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这样,儿童就习得了该示范原型的行为方式和技巧,并在肯定条件下转化为详细的行动班杜拉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证明白儿童通过观看和仿照获得攻击性行为的信息符号,并在肯定的外部强化下表现出该行为同理,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推断也是通过对示范典范的观看和仿照而获得,并在肯定的动机激发下转变为详细的道德行为 班杜拉认为,构成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来源的示范原型主要有三个方面:(1)家庭成员,包括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等,这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早接触的示范原型2)社区成员,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所在的社区成员,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3)书籍、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是儿童获得道德认知的重要示范原型之一因此,训练者应留意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影响,净化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去除不道德行为对儿童的误导而典范示范的种类有多种,如语言行动的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的和参照的示范、参加性示范、制造性示范以及抑制或延迟的示范等等,各种示范形式因儿童的参加度以及示范原型自身的特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此,训练者应依据训练的目的和预期效果来选择特定的典范示范形式,以增加道德训练的实效 二、道德行为的诱发机制:动机强化 班杜拉认为示范行为的习得与示范行为的操作是有区分的,正确认知的输入不肯定有相应行为的输出,因而道德认知获得和道德行为表现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也就是德育现实中“知行脱节”的缘由所在只有当儿童在足够的动机和鼓励作用下,观看学习到的道德行为才会转化为详细的行动强化是观看者再现学习行为的动机力气,它在道德行为获得和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班杜拉将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1)外部强化外部强化,即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任何一种行为的表现都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个体是否在行动上加以表现,取决于他对预期中的收益和惩处的权衡预期的收益增加了行为表现的可能性,而预期的惩处则降低了行为表现的可能性[1]这种预期中的收益和惩处,就是人们获得的外部奖惩学习者以直接体验到的结果(奖或惩)来调整他们的行为家长、教师常通过运用表扬与批判、嘉奖和惩处、等级评定等外部强化手段来诱发和调整儿童的道德行为和其他的认知学习行为 (2)替代性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在观看学习过程中,观看者通过观看典范行为的结果来掌握和转变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亦即典范起到替代作用对学习者行为构成强化通常,典范的行为受到表扬和确定会加强学习者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典范的行为受到批判或惩罚,会抑制学习者的类似行为对典范行为的强化,通过观看和体验在学习者身上起到动机的作用,这种替代强化在学问学习、技能获得和品德形成过程中有广泛的表现[2]训练者可通过对优秀典范的确定、表扬及宣传来塑造典型,激发儿童学习优秀典范的动机 (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指行为按自己设定的标准进展时,行为者又以自己支配的方式来增加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3]在道德训练的过程中,成人通过对到达标准的行为赐予表扬,对未到达标准的行为予以批判的方式向儿童供应道德评价标准,儿童把握训练者所供应的行为标准,并用自我确定或否认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响这样,儿童自己确定某些行为标准,并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自我强化 这样,儿童通过观看而习得的道德认知在以上各种外内强化的诱发下,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 三、道德推理的进展机制:自我调整 关于儿童道德推理的进展,道德进展阶段论影响深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进展二阶段论和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进展三水平六阶段论。
它们认为儿童道德推理的进展要依次经受若干个阶段,各个阶段相继消失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阶段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儿童必需经受前一阶段才能进展到下一阶段社会学习理论反对道德推理进展按肯定的阶段挨次进展班杜拉批判指出,阶段论很难找到适合于他们提出的阶段的那类人这是由于,“一方面现实个体的道德推理很难被划分入某一特定阶段之中,而表现为不同阶段之间的过渡型;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在不怜悯境条件下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推断,而这些推断却可以被归属为道德进展的不同阶段[4]班杜拉认为示范典范的作用对道德推理的进展具有强有力 的影响,道德进展的阶段简单通過成人呈现的示范加以转变,而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阶段班杜拉设计了一项试验来证明这一观点:给5-11岁的儿童呈现与皮亚杰试验中所用的相像的配对故事来了解儿童推断两种后果哪一种“更坏”结果说明,在成人的鼓舞和示范作用影响下,儿童转变了原先的推断这说明,典范示范既是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推断的源泉,也是儿童道德推理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转变儿童的道德推断标准但同时,班杜拉又指出个体并不是被动地承受他接触到的全部原型所示范的任何道德标准,而是从不同的示范影响中建构起一般的道德标准。
[5]这就是说儿童通过道德标准的自我建构来进展自己的道德推断力量,实现自身道德推理的进展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自我调整作用下构建其内在道德标准 起初,儿童依据成人设定的道德推断标准来作出自己的行为,依据成人赐予的外部奖惩来打算自己的行动方向但班杜拉认为儿童在认知和行为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调整的力量,这与传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只受外部强化而机械地行动截然不同他指出“假如行为仅仅由外部酬劳和惩处来打算,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转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力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6]这就是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调整理论自我调整实质上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与预期结果的自我评价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在儿童个体的道德进展过程中,在成人道德标准的示范和外在强化作用下,儿童渐渐把握了成人所示范的道德标准,并用自我确定或否认的方式来增加或维持自己的行为,往后,儿童就会形成自我评价的一般标准,并用它来调整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儿童就通过对成人道德标准的把握和内化,构建起自我的道德评价标准,在今后的道德实践中依据这一内在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进展自身的道德推断力量,实现道德推理的进一步进展。
四、道德品质的内化:从外部掌握到内部自我约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品德是典范示范向儿童心理内化的结果儿童通过观看道德原型的道德行为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推断,也习得了道德行为的行为方式和技巧,在各种动机的诱发下转化为详细的道德行为,并在自我调整这一内部强化作用下,对典范所呈现的各种道德标准进展甄别、把握、内化,实行道德标准的自我建构,进展个体的道德推断力量,实现自我道德推理的进展在这一儿童道德进展的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道德表现的力气源泉逐步从行为的外部约束向行为的自我调整或自我约束过渡 班杜拉认为,在儿童的认知力量和言语力量尚未进展时,其行为表现是自发的而无所谓道德可言,此时,儿童行为的道德力气是父母等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外部有形掌握,如身体的干预和语言的引导例如,当儿童不自觉地表现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时,父母便赐予语言上的夸奖或物质上的嘉奖;相反,若儿童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则受到父母等成人语言上或身体上的制止这样,儿童就在外部的奖惩中表现其道德行为或抑制其非道德行为,儿童道德表现的主要力气源泉来自于成人的外部掌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身心机能的成熟,儿童的日常交往圈子扩展到学校或社区,交往对象也由家庭成员变成嬉戏伙伴或同学,这时,要求、纪律、规章等社会性干预渐渐取代身体性制裁而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道德力气,也作为儿童道德表现的指导标准。
不久,儿童就依据成人设定的社会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成人等社会监视不行能无时无刻存在,儿童要真正实现社会化,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其道德行为必需以自我约束的内部力气来掌握因此,在社会教化和自我调整作用下,儿童将社会道德评判标准内化为自我内在的标准,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一般道德标准这样,儿童行为表现就实现由外部强化掌握向自我内部约束转变,儿童由他律性被动道德主体转变成自律性主动道德主体那样,通过观看和仿照而习得的道德标准就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标准,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指导儿童今后的道德实践 另外,班杜拉也强调,在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在肯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力量推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7]它能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和影响道德归因道德动机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在面对某一任务时的胜任感和自信念,影响个体活动的努力程度、忍耐力和坚韧性,也会影响个体活动的道德归因个体将自己的失败归由于自身努力的不够还是客观的外在因素是自我效能感在起作用正确的道德归因对后续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个体在困难挫折面前将一如既往行动还是选择放弃,这受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行为的讨论,它对人类学习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乐观意义已得到公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