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ppt
155页麻风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麻风病•麻风病的命名•国外麻风病定义:•三千年前古埃及 “瑟特” (SET)• 古印度 “枯希斯”指溃烂•公元前700-165年基督教圣经 “扎拉斯”(zaraath)有不洁和不可接触的意思•公元前150年希伯文圣经(Leprosy)含义为:道德败坏但可由于神的宽恕而能痊愈的人;在街头流浪行乞的衣不蔽体的最贫贱的人. Aussatz (德国)Judham (阿拉伯语) Kushtha (印度)癞病 业病 例外 傍居 (日本) 我国的叫法:疠、疠风、厉、大风、癞疾 癞病、癞 、恶疾、天刑、 痳疯 、癞风 大痳疯 、麻风现统称: leprosy(麻风) 或Hansen disease(汉森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 侵人、动物N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ML一般特征•染色(+)、G+•染色光镜下:长1~8μm ,宽0.3 ~0.4μm ,短小直棒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1条菌重:3.9±1.0(SD)×10-14克•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ML的生物学特征•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最适生长温度:30℃ ~ 36℃•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环境无关;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土壤中(室温) 活43天•0.5N NaOH (20′) 活力不变•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煮沸(30′)和高压(15~20′) 死亡 (焚烧更彻底)ML的病原学意义•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6)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7)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LL、BL强阳性BB变动,但多能查到菌BT多为阴性和弱阳性TT几乎总为阴性(有时正常活跃的皮损查到少量菌)I常为阴性和弱阳性,如为中、强阳性则转为LL(注意排除早期LL)N(纯N炎麻风)阴性,要多部位查菌,排除早期LL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容颜被毁,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在《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 这种病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麻风病的证实,麻疯病记载出现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死 麻风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麻风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麻风病在流传 中国历史情况中国历史情况麻风病在中国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伯牛可能患有麻风病,孔子赴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所”,隋代设立疠人坊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隔离麻风病人治疗《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叫大风子的药物明朝《解围元薮》是一本麻风专著 •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麻风的描述:先是麻木不仁,次之红斑,久之破烂,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踏蹦、、、、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
一、麻风病的传播流行麻风病的传染麻风病的传染•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易易易易感感感感人人人人群群群群传染传染传染传染途径途径途径途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传染源传染源1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2 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3 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4 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5 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 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未未未未经经治治治治疗疗的的的的MBMB病人病人病人病人未未未未经经治治治治疗疗的的的的PBPB病人病人病人病人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健康人皮肤中查查到到AFB)AFB)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西非黑西非黑西非黑长长尾猴尾猴尾猴尾猴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动动物物疫源性疫源性麻风病的传染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传染源?未未未未经经治治治治疗疗的的的的MBMB病人病人病人病人未未未未经经治治治治疗疗的的的的PBPB病人病人病人病人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健康人皮肤中查查到到AFB)AFB)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猩猩西非黑西非黑西非黑西非黑长长尾猴尾猴尾猴尾猴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北美野生犰狳动动物物疫源性疫源性n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n鼻粘膜有菌:72%LL,2%BLn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溃疡有菌相关瘤型麻风的鼻瘤型麻风的鼻分泌物或溃疡分泌物或溃疡是主要传染源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多天。
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3 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侵入门户侵入门户 1 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 2 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易感个体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背景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麻风病的传染传染传染传染传染途径途径途径途径传染方式传染方式传染方式传染方式入侵门户入侵门户入侵门户入侵门户麻风病的传染传染传染传染传染途径途径途径途径传染方式传染方式传染方式传染方式入侵门户入侵门户入侵门户入侵门户皮肤与皮肤与皮肤的皮肤的直接密直接密切接触切接触细菌飞细菌飞沫被粘沫被粘膜接触膜接触或吸入或吸入细菌污细菌污染物作染物作为载体为载体的传播的传播暴露处暴露处皮肤皮肤呼吸道呼吸道粘膜粘膜破溃破溃麻风病的传染易易易易感感感感人人人人群群群群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特异性遗传学素质•个体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
•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无定论•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染比有症状的麻风病人更常见•这种感染可在开始接触麻风菌后短期内发生,人们称之为“亚临床感染”•这种感染可在1年内发生或消退,呈反复变化的动态之中•亚临床感染时,其抗体滴度可高达临床病人水平,故对麻风诊断意义不大,只可用来进行麻风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只有免疫学指标持续异常者,才有可能发病•所有能够降低个体免疫力的因素,如营养不良、酒、妊娠等,均可增加其对麻风的易感性•研究表明:在血清抗体出现临界阳性后,如抗体持续阳性,并不断升高,一般2年左右即发病麻风病的传染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n传染源:染源:温度、湿度,…n传播途径:播途径:炎热后的躯体暴露-皮肤密切接触、容易外伤,…n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免疫力下降,…麻风病又称:热带病流行病麻风病的传染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n卫生状况:生状况:医疗条件,…n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健康知识,…n居住条件:居住条件:接触机会,…n人口流人口流动::疾病流动,…n风俗俗习惯::人为传播,…麻风病又称:社会病贫穷病山东潍坊、云南文山的实例经济发展与麻风流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可使麻风发病率下降;•日本研究:住房环境,每个家庭或每个房间内的人数及家庭规模对麻风发病有重要影响;•马拉维:在学校学习的年数与麻风发病危险性呈负相关,住房条件好可降低发病率;•营养因素也影响个体易感性。
麻风杆菌侵犯并损害周围神经手部 尺N--爪形指(手) 正中N--猿手 桡N--垂腕、垂指足部 胫后N--足底感觉障碍 腓总N--垂足、垂趾面部 面N--兔眼、面瘫眼部 三叉N--角膜感觉障碍周围神经损害导致如下临床表现二、流行状况二、流行状况二、流行状况二、流行状况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一、人间分布: 1.年龄:•各种年龄者都可患麻风,在少数爆发流行情况下,所有年龄组都有受染的危险•但婴儿发病罕见(虽有年龄最小的有3周的报告) •在流行地区,发病年龄的第一高峰通常为10--20岁然后,往往在30岁以后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儿童麻风(≤15岁)是个比较敏感的流行病学指标•瘤型麻风病人的发病年龄小于其他非瘤型病人•经过多年防治后,儿童麻风在新发病人中的比例在下降•我国目前儿童麻风发病比为2―4%•儿童患者多家庭内发病,原因可能与密切接触传染及遗传因素有关•流行后期或流行控制后,有发病年龄上移可能与疾病的潜伏期长,或在晚年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病•在麻风低流行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美国和北欧等),大多数病人发生在成年人之中。
2.性别:•麻风病可以侵犯男女两性•世界大部分地区男性发病明显比女性多见•通常男:女=2:1 ,此差异在成人中更为明显•发病率的两性差异,主要可能与两者麻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医务人员少),社会活动频率与负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部分地区(尤其是在非洲)麻风的两性发病率相似,甚时有时女性高于男性(如在乌干达、尼日利亚及马拉维、赞比亚等)•我国男女之比在3:1左右,但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在麻风型类之间,多菌型麻风的发病率男性更加高于女性 3.种族: 4.型比变化:•有学者报告临床上单一皮损麻风病例增加及见到单一皮损的瘤型麻风•对这些病例诊断时应慎重,应严格掌握麻风的诊断标准二、空间分布: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国之间流行时间和程度差异很大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九世纪麻风的地方性流行达到了北极圈•发病呈集簇状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性特点•一个地区相邻两个县流行情况可不同•甚至一个乡范围内,各自然村患病率也有差别 •最近法国科学家通过对世界五大洲21个国家的175份临床标本的单核苷酸多形性(SNP)分析,认为各菌株均源于东非大裂谷南端(马拉维,10万年前)同一菌株,并随着人类迁徙,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4个SNP型:•SNP I型 马达加斯加—→印度—→中国—→日本• 同 上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SNP II型 埃塞俄比亚—→中欧—→西欧—→北美洲、南美洲•SNP III型 埃塞俄比亚—→北非—→欧洲—→中、南美•SNP IV型 埃塞俄比亚—→西非—→加勒比海诸岛—→南美2.家庭内集聚现象:•患者家庭内或其居住地周围可发生多例患者。
•麻风不是遗传病•新生儿如出生后很快与未治患病父母分开,可免于发病•夫妇间麻风传染发生率很低(2-5%) •至今,人们对麻风病的分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仍不甚清楚基于菌株间有基因组差异,可以此具体分析传播方式和感染者之间的菌株型别关系也可用以分析除患者外,是否还有其它传染源,如水、土壤、其它动物等 •传统观点认为麻风是传染病,与遗传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患上麻风病的群体中有大概四分之一有麻风家族史•张福仁在研究过程中,已发现的麻风十个易感基因均与人体的固有免疫有关,携带这十个易感基因的人因固有免疫的某些缺陷更容易患上麻风病,但没有并不代表就不会患病三、时间分布:•公元4世纪,欧洲就有麻风流行,直到13世纪达到高峰•历史上欧洲麻风病院曾多达数千所,以后麻风病人逐渐减少•1982年,欧洲估计病人数为2.5万例,患病率降至0.02‰以下而同期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估计病人数分别为350万,467万,200万,患病率分别为31.4/万,15.6/万,6.1/万当前全球麻风病形势•非洲 15 006 (0.37) 12 673 (3.14)•美洲 34 801 (0.40) 36 832 (4.18)•东南亚 117 147 (0.64) 160 132 (8.75)•东地中海 7 368 (0.12) 4 346 (0.71)•西太平洋 7 619 (0.05) 5 092 (0.30)麻风病登记病例数和新发现病例数2003-2009年全球新发现病例数趋势2009年全球麻风病发现率分布图新发现病例概况•型别(MB)–最高:95%(菲律宾);最低:32%(科摩罗)•2级畸残–麻风病防治工作质量的指标–最高:23%(中国);最低:1.5%(利比里亚)全球麻风病年底现症病例趋势(1985-2009年) 全球麻风病新发现病例趋势(1985-2009年) 西太区麻风流行状况 - 发现数中国中国菲律宾菲律宾其他其他越南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柬埔寨我国麻风流行状况我国麻风流行状况n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麻风流行状况等到明显控制;n1985年以来,我国麻风患病率和发现率已处于122个流行国家的最低水平;n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国家水平上实现了WHO全球“ “消除公共卫生问题的麻风消除公共卫生问题的麻风” ”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省(市、自治区)水平上实现该目标;n但是在部分边远、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麻风的局部流行;n麻风传播与流行的控制还需要可持续发展。
我国流行状况 50多年来,我国麻风防治工作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下,经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刚解放时的麻风流行情况相比,麻风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 状共计免费查治麻风病人约50万例现 状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27个省份省级水平89.6%县市为单位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4个省份省级水平298个县市为单位43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万山东、浙江通过基本消灭国家级验收,但其个别县(市)疫情出现了波动海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北等省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达标工作进展缓慢,防治任务仍很艰巨 现 状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 - 患病率?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 - 发现率1/10,000我国麻风流行状况 - 患病与发现率新发现病例数•新发现病例数:1325例–发现率:0.099/10万(首次低于0.1/10万)–与2009年相比,•新发现病例数下降了272例,下降了17.1%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数–1325例•发现率–0.099/10万•发现率前5名的省份–云南(0.641/10万)–贵州(0.538/10万)–西藏(0.485/10万)–四川(0.281/10万)–福建(0.160/10万)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趋势新发现病例复发病例•复发病例数–总数:96例–与2009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52例,下降了35.1%–联合化疗后复发:35例,•与2009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34例,下降了49.3%复发病例现症病例现症病例达标县市数情况(中国标准)•>1/10万的县数–共237个–云南74;四川43;贵州42;湖南28–广西13;江西8;陕西5;海南4–重庆4;西藏4;福建3;广东3–湖北2;青海2;山东1;甘肃1•>1/万的县数–四川15;云南11;西藏4;湖南2;贵州1;总体情况•2013年新发现病例数–新发现病例数:924例•发现率:0.069/10万•与2012年相比,新发现病例数下降了282例,下降了23.4%•复发病例数–复发病例数:64例•与2012年相比,复发病例数下降了19例,下降了22.6%1958年2006年1980年 20062006年年 • •高患病率省(区)高患病率省(区)- -患病患病率率>0.1/>0.1/万:万:西藏、云南、西藏、云南、贵贵州、四川州、四川我国麻风流行状况 - 流行地区我省麻风病流行状况我省麻风病流行状况•我省麻风流行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和淮河流域;•发病高峰集中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现率由1974年的最高峰0.58/十万,逐渐降至2012年的0.02/十万;•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人8071例,目前临愈存活3987例,其中Ⅱ级畸残病人1970例 。
•目前我省仍有567例残老病人居住在16所麻风村 安徽省1972-2013年麻风病发现率 安徽省1972-2013年麻风病患病率 近近1010年、年、5 5年各市新发病人情况年各市新发病人情况近近1010年新发病人数前年新发病人数前1010名县(市、区)名县(市、区)近近1010年新发病人数前年新发病人数前1010名县(市、区)名县(市、区)安徽省安徽省2006-20132006-2013年新发病人分布年新发病人分布•以市为单位分布情况以市为单位分布情况内容内容20112011年年20122012年年年度发现病人数年度发现病人数18182222 其中:复发病人数其中:复发病人数3 32 2 儿童病例儿童病例(<15(<15岁岁) )1 10 0 2 2级畸残病人数级畸残病人数8 8((44%44%))3 3((13.6%13.6%))年度年度MDTMDT治疗人数治疗人数53534949年底需年底需MDTMDT治疗病例治疗病例26263737年度临床判愈人数年度临床判愈人数15151616年底现症病例(患病率)年底现症病例(患病率)111111((0.195/100.195/10万)万) 117117((0.196/100.196/10万)万)年底患病率大于年底患病率大于1/101/10万县市万县市数数0 00 02012年全省疫情概况年全省疫情概况20122012年新复发病人数、发现率和患病率前年新复发病人数、发现率和患病率前1010位市位市排排排排序序序序市名市名市名市名新复发新复发新复发新复发病例数病例数病例数病例数市名市名市名市名发现率发现率发现率发现率(/10(/10(/10(/10万万万万) ) ) )市名市名市名市名年底现症年底现症年底现症年底现症病例数病例数病例数病例数患病率患病率患病率患病率(/10(/10(/10(/10万万万万) ) ) )1 1 1 1芜湖芜湖芜湖芜湖5 5 5 5芜湖芜湖芜湖芜湖0.1410.1410.1410.141蚌埠蚌埠蚌埠蚌埠141414140.4420.4420.4420.4422 2 2 2宿州宿州宿州宿州4 4 4 4淮南淮南淮南淮南0.0860.0860.0860.086淮南淮南淮南淮南101010100.4280.4280.4280.4283 3 3 3亳州亳州亳州亳州3 3 3 3宿州宿州宿州宿州0.0750.0750.0750.075芜湖芜湖芜湖芜湖151515150.4230.4230.4230.4234 4 4 4淮南淮南淮南淮南2 2 2 2亳州亳州亳州亳州0.0620.0620.0620.062亳州亳州亳州亳州171717170.3500.3500.3500.3505 5 5 5滁州滁州滁州滁州2 2 2 2滁州滁州滁州滁州0.0500.0500.0500.050宣城宣城宣城宣城8 8 8 80.3160.3160.3160.3166 6 6 6六安六安六安六安1 1 1 1 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 0.045 0.045 0.045 0.045滁州滁州滁州滁州121212120.3050.3050.3050.3057 7 7 7蚌埠蚌埠蚌埠蚌埠1 1 1 1宣城宣城宣城宣城0.0390.0390.0390.039宿州宿州宿州宿州111111110.2050.2050.2050.2057 7 7 7阜阳阜阳阜阳阜阳1 1 1 1蚌埠蚌埠蚌埠蚌埠0.0310.0310.0310.031六安六安六安六安111111110.1960.1960.1960.1968 8 8 8宣城宣城宣城宣城1 1 1 1安庆安庆安庆安庆0.0190.0190.0190.019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4 4 4 40.1820.1820.1820.1829 9 9 9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马鞍山1 1 1 1六安六安六安六安0.0180.0180.0180.018黄山黄山黄山黄山2 2 2 20.1470.1470.1470.14710101010安庆安庆安庆安庆1 1 1 1阜阳阜阳阜阳阜阳0.0130.0130.0130.013合肥合肥合肥合肥101010100.1340.1340.1340.134计计计计22222222114114114114• 三、麻风的控制麻风的控制•阻断或降低麻风发病的干预措施•实现麻风控制的策略包括4个主要方面: • l 早期病例发现; • l 足够的化学治疗(MDT); • l 麻风相关损害的预防; • l 康复。
• 麻风病的预防麻风病的预防•麻风病没有一级预防措施,广大医务人员要了解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掌握诊断要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最好方法•阻断或降低麻风发病的干预措施•一、早期病例发现,减少了疾病传播1、发生在诊断前的传播2、MDT开始治疗即停止了传播•早期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体征–皮肤损害–感觉丧失–神经肿大–皮肤查菌早期诊断的关键要素•社区–社区的意识(公众知晓率)–早期求医行为•医务人员–疑似病例的发现–需要良好的临床技术–鉴别诊断的知识–接触者检查(可开展化学预防)社区的意识•提高社区对麻风病的认识•向社区公布麻风病诊疗机构的相关信息•消除对麻风病的误解•减少歧视和偏见•树立社区对麻风病的正确态度•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临床技能:主要症状•至少有一个以下三个主要症状–感觉丧失红斑或浅色斑伴–神经粗大/肿大伴感觉丧失和/或相应的运动功能障碍–皮肤涂片查到抗酸菌感觉变化•皮损•周围神经的分布•轻触觉–棉花、单尼龙丝、圆珠笔•温度觉(热/冷)•振动觉•神经传导研究主要症状:神经粗大•常规检查易受损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桡侧皮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主要症状:皮肤查菌存在问题的解决:延迟发现•如果新病例有2级残疾,应该做什么?•利用该机会找出延迟的原因•确认延迟的真正原因•研究避免延迟的方法患者诊疗流程•首发症状是什么?•首发症状出现的时间?•患者向谁咨询过该症状?•患者是怎么做的?•延迟了多久?•患者找哪些人/医生看过?患者/医务人员延迟•患者–缺乏对麻风病症状的知识–害怕麻风病而隐藏自己,不去求医•医务人员–缺乏麻风病意识–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缺乏培训而至诊断错误–治疗不当接触者检查•是早期病例发现的重要措施•密切接触者是麻风病的高危人群•确定密切者接触者•上门或门诊检查密切接触者•接触者检查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确定是否进行化学预防化学预防•密切接触者是高危人群•利福平是安全有效的-单剂利福平, 60%受试者有两年的保护作用•可做试点研究化学预防的步骤•诊断新病例并为其提供MDT•确定密切接触者•获得首发患者的许可•检查接触者以排除麻风、结核、肝病、怀孕等•成人(35KG体重及以上)–600毫克利福平一次性服用残疾的预防残疾的预防•确定眼、手、足麻木区•患者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训练–检查–护理:泡手、足和涂油–创口处理–防护鞋•反应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培训麻风病的预防•改善社会经济状况•保持BCG的高覆盖率•针对密切接触者(高危人群)的单剂利福平化学预防•四、影响麻风控制的因素病人的患病意识•医疗服务相关因素–社区的健康教育。
•疾病相关因素–疼痛(或痛觉丧失);–残疾;–麻风的类型;–病因的理解;–可治愈性的理解;–麻风的预防求医的动力•医疗服务相关因素–社区的健康教育;–病风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外展服务;–服务质量和持续性;–药物的存在和分发;–医疗服务的可达到性(地理上、功能性、经济上、文化上);–医务人员•疾病相关因素–害怕歧视;–疾病的传统观念;–宗教;–社会投入;–教育;–医疗服务的吸引力;–家庭结构;–交通;–不适的程度;–工作医务人员的意识•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医务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动力;•态度;•工作压力•疾病相关因素–疾病的症状和原因;–麻风的预防;–歧视检查过程•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医务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动力;•态度;•培训;•监督;•工作压力–手册、标准程序、工作职责;–检查场所;–设备•疾病相关因素–麻风病的患病率;–歧视诊断的可靠性•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医务人员:–手册;–检查场所;–仪器和设备;–诊断试验的存在•疾病相关因素–麻风的患病率;–疾病的复杂性开始治疗•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医务人员;–第一次与病人及其家属接触时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可达到性;–药物的存在性;–病人护理;–管理过程和责任感;–手册;–实验室和处方者的交流。
•疾病相关因素–医疗服务的吸引力;–歧视治疗的规则性•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可及性;–药物可能副作用的信息;–化学治疗的成功;–医务人员;–病人服务(质量、持续性、转诊);–药物的存在;–监服系统;–预约手段•疾病相关因素–疾病的慢性进程;–疾病传染的观点;–发展为畸残的可能性;–教育;–贫穷;–工作类型;–家庭结构;–歧视;–战争治疗的依从性•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社区的健康教育;–一次给予所有的药;–药品的味道;–药品可能的副作用的信息•疾病相关因素–疾病的慢性过程;–痛觉的丧失;–疾病的传染性;–麻风药物的需求;–家庭成员的态度;–医疗系统的吸引力药物的有效性(治愈)•医疗服务相关因素–服药方法;–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存放药物的条件;–判愈标准•疾病相关因素–麻风的类型;–抗药性;–科学的进程我国麻风防治面临问题主要表现 •全国部分地区疫情仍较重•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进展缓慢•仍然存在局部麻风高流行区•流动人口中的病例发现和治疗管理困难•部分地区麻风防治力量削弱•公众宣传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残老治愈病人的康复问题急待解决 流动人口中麻风控制情况流动人口中麻风控制情况•随着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每年在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能发现为数不少的新病人•多数病人由于多次漏诊,确诊时已出现畸残省名新病例数迁入病例数(%)北京1515100.00辽宁8562.50上海161487.50浙江623353.23福建1762413.64安徽8578.24广东4088119.85全国46632184.68东部17580.2804-06年全国流动人口中麻风情况住院治愈者麻风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病例发现问题•发现新病人的效率低下•麻风诊断质量下降•流动人口中的麻风病防治困难•皮肤科医生对麻风病漏诊.误诊–病人管理中的问题•麻风反应的诊断和处理质量差•现症麻风病人非正常死亡率较高•麻风残老病人的康复和关怀不够–麻风病健康教育不够–乡村医生麻风病缺少培训–麻风病服务可及性差麻风病诊疗不规范•专职麻风防治人员严重不足•医务人员对麻风认识不够•专业人员在查菌、病例诊断分型等方面技能亟待提高•新病人、现症治疗病人的查菌和组织病理未按要求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均没有开展•部分现症病人的联合化疗药品发放难以做到每月1次•现症病人的神经功能检查、记录不规范, 病历资料不够完整等方面问题较明显•麻风反应、神经炎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处理不及时也不规范歧视和偏见严重,现症病例非正常死亡率高2000年-2005年现症病人死亡共524例有221例病人在MDT1年内(42.2%)死亡,许多病人常常是麻风专业人员第二次随访时发现已经死亡死亡第一原因自杀86例(16.44%),死亡平均时间在开始诊断麻风病后20个月,死亡平均年龄为49岁有关原因肝功能损伤(30例,占4位 )、肾功能损伤(11例,占12 位),氨苯砜过敏(12例,占11位)和麻风反应(4例,占16位)有143例病人死亡与麻风诊断和治疗有关,37例(25.9%)在开始治疗的3个月内死亡• 麻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仍然是一个问题。
大量的新病人将不断出现;这些病人必须尽早被发现并给予规则和全程的MDT治疗部分新发现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出现畸残,以及部分在诊断后才发生畸残此外,所有存在神经功能损害(NFI)的病人,包括那些正在接受治疗或已经治愈的病人都有发生进一步损害的危险虽然,麻风仍然是一种低流行的疾病,甚至在许多国家可能非常少见,但是麻风的服务(诊断、治疗、畸残预防和护理、康复)将需要持续进行麻风防治一体化麻风防治一体化•定义定义 :: 综合性卫生机构人员,特别是基层综合性卫生机构人员,特别是基层综合性卫生机构的人员,将麻风病人的管综合性卫生机构的人员,将麻风病人的管理、治疗、记录、康复和监测视为自己的理、治疗、记录、康复和监测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向麻风病人和其他病人一职责和任务,并向麻风病人和其他病人一样提供平等的合理的卫生服务样提供平等的合理的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实施不能生搬硬套一体化的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完全取消垂直性规划的提法宜慎重: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全取消垂直性规划的提法宜慎重: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垂直性规划已取消,而基层综合性卫生机构实际上不能承垂直性规划已取消,而基层综合性卫生机构实际上不能承担麻风防治工作的所有职责,甚至导致部分地区麻防人员担麻风防治工作的所有职责,甚至导致部分地区麻防人员的消失;的消失;•缺乏必要的经费;缺乏必要的经费;•培训不足,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不足,缺乏必要的技能;•停止现场查菌及病理检查,诊断质量下降停止现场查菌及病理检查,诊断质量下降•低流行条件下,病人少地区大,重复培训,可能增加投入低流行条件下,病人少地区大,重复培训,可能增加投入而降低产出;而降低产出;卫生部颁发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04年以来,国家每年下达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麻风防治项目2007年国家启动麻风院村改造的项目,改善住院残老病人的居住、生活和医疗条件2007国家对麻风病的医疗,列入免费救治项目国家卫生部重视麻风病控制工作•国家十一个部委联合制定•2011-2020年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行动计划• 加强防治队伍的能力建设• 加强病例早期发现工作• 加强麻风疫情监测工作• 加强畸残预防和康复工作• 加强科普宣传与健康教育建议建议加强政府领导 明确防治目标实施有效防控措施• 加强防治研究与国际交流共同创造一个没有麻风世界共同创造一个没有麻风世界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