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性理念 - 副本.doc
3页客观性理念客观性理念是现代新闻界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媒介作为第四媒介得以发挥其社会监督责任的先决条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法则在历史上受到如“揭秘新闻”、“新新闻”和“公共新闻”等的挑战,但它今天依然占主流地位,客观性法则仍然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一、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萌芽期客观性理念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18世纪,在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The Daily Courant)上可以找到最早的关于客观性的表述,该报的创办人马利特(E﹒Mallet)在他的告白中写到:“本报创办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的判断2)这段话中并没有出现“客观”这个词,但其含义和客观性理念很接近二)雏形期19世纪初,客观性理念出现了“公正”、“不偏不倚”的初期表现1839年,《爱北斐特日报》同时刊载了恩格斯对《爱北斐特日报》的批评文章以及该报的辩解文章,这一行为体现了该报编辑马丁龙克尔的办报理念——公正,不偏不倚1860年马克思在给一位德国报纸编辑的信中提出了“一般的公正”的概念,其核心观点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事实。
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办报方面的努力使“新闻公开”的语境在19世纪得以出现,为记者可以客观报道提供了一种氛围三)成熟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客观性理念作为一种正式的理念被明确提出1900年美联社以传媒“社训”(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客观性理念美国“扒粪运动”主要刊物《麦克卢尔杂志》的一系列报道践行了客观性理念,后来办报人普利策、记者李普曼以及学者克劳福德等人为“客观性理念”进行了论证,以至后来“客观性理论”得到新闻业界的认可二、客观性理念的核心内涵(一)客观性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其具体的内涵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一要诚实,忠于事实真相;二要超脱、平衡、公正的对待事物;三要在报道中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四要不掺杂个人的私利;五要努力将事实和事实的价值分开二)客观性是一种报道方式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与理念的客观是紧密相连的,在新闻写作和编辑中客观性的贯彻具体是从一般要求和主要操作方面来讲的客观性作为报道方式的一般要求和新闻职业理念提出的要求是差不多的,而从具体操作而言,因表述体裁的差异而更为具体。
一是叙述性新闻要求所述的内容能够被核实;二是分析性新闻要求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来源的清单;三是因果性新闻要求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气不论是一种职业理念还是一种报道方式,客观性理念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文化、经济、政治灯各种因素的干扰三、中国传媒环境下客观性理念遭遇的挑战中国传媒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就如学者丁莉所说的那样,媒介场域被包含权力场域(政治、经济)之中,它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记者属于“被统治的统治者”也就是说新闻业中的客观性理念将受到权力领域的影响一)政府权力影响客观性理念中国的媒体大体上仍是政府政策和形象的宣传利器,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编辑角度,这必然会挑战从业者对客观性理念的遵从二)超级重商主义侵袭客观性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媒体制进行变革,传媒逐渐转向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级重商主义(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影响媒体主动或是被动的服务于利益主体,新闻软文和植入式广告对客观性理念造成很大的冲击三)网络民意挑战客观性理念互联网作为生产意见的平台,其参与者对事件的讨论投入过分的热情,这种网络民意也会被传递给媒体,媒体为了获得受众数量和获取广告主的青睐而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迎合受众的心理而忽视去调查事情的真相,这种选择必定会挑战客观性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