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国贸理论.ppt
41页国际贸易理论的 发展和演变,,定义: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前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而又不断缩小的世界,联系不可避免而且越来越紧密而在各种联系中,经济联系又是主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在商品经济的世界里,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为交换,在国际间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 - 产生原因,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包括经济学说和人权学说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贸易,,重商主义,保护关税论,幼稚工业保护论,贸易自由主义产生原因,1、战争的结束,世界形势趋于缓和,这就提供了外部条件; 2、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4、经济一体化,1、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 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将生产过程的研究作为贸易理论的起点,以地域分工为基础提出绝对优势论 后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论 两个学说被人们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从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贸易自由主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斯密比较优势——李嘉图,,贸易自由主义,理论背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现实背景:在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有了迅速 的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6主要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阶段,国际贸易是实现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条件绝对优势——斯密,理论背景:绝对优势中,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 现实背景:1、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新兴并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贸易支持。
而1815年,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国政府)修订实行了《谷物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妨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比较优势: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主要人物及其著作: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主要内容:1、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2、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比较优势——李嘉图,2、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 现实背景:大萧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导致了激烈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在加强对外倾销本国商品的同时,高筑关税壁垒,用以限制和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理论背景: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价格的不同,体现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只是两国互惠贸易的基础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揭示部分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贸易自由主义,在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赫克歇尔,基本观点:1、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3、国际贸易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使两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主要人物及其作品: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中关于贸易原因、贸易利得等基本观点而修正了过去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式,代之以多个国家、多种商品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分析现实背景:二战后,科技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理论背景: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新现象,尤其是其中关于规模报酬不变及完全竞争的假设里昂惕夫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研究开辟了现代贸易理论研究的道路。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 主要内容: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 评价:1、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2003)2、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以为这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贸易自由主义,3、新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是否进行干预 贸易保护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往往共同存在,但自由贸易理论是主流;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保护贸易理论占主导地位 贸易保护理论主要出现在15-17世纪时期,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73-1973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保护贸易的原因,这涉及保护的目的的所在: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以及对一些能源、资源的保护 首先,外来商品的长驱直入会造成本国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工人失业率增加 其次,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国家安全问题 再次,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 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还是为了防止不公平竞争这里所说的不公平竞争,主要因他国政府采取贸易补贴或价格不真实等情况所导致为了避免本国产业被这种竞争冲垮,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而引起社会动荡,就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
同时,经济衰退期,国民的购买力变小,本国的商品会大量的滞销,如果还进行进口,就会更加影响到本国的供应商,导致通货紧缩,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经济恢复,所以就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综上所述,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是必要的1、重商主义 2、保护关税论 3、幼稚工业保护论,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其反映的新兴商业资本的利益,所以被称之为“重商主义” 二个阶段: 一、早期重商主义或重金主义时期: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 思想:多卖不买,禁止货币输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威廉斯主张禁止进口,鼓励出口 二、晚期重商主义或重工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 思想:多卖少买,允许货币输出,但只限贸易顺差——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主张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顺差定义 广义:重商主义政策的持续时间,大致可以从1453年伊斯兰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灭亡开始,到1845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为止 狭义:17世纪初开始,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结束1.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1、封建制度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芽。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国王和商业资产阶级结成同盟 4、文艺复兴运动为重商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重商主义思想:,1、研究的对象为流通领域 2、金银货币是财富的最佳形态 3、财富的来源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 正源泉 4、强大的中央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是保证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5、鼓励人口增加和劳动投入 6、工业生产是为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服务的 7、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护顺差,才能真正增加金银国家经济政策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早期”重商主义关于“价值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1、商品的“价值”或“自然价值”只不过是实际市场价格 2、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决定市场价值 3、重商主义者通常把“内在价值”或使用价值作为决定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并从而是市场价值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尼古拉斯·巴邦——《论商业》,“早期”重商主义——基督教家长式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产生背景: 1、商业发展和竞争加剧不断降低不同区域和国家间的价格差异的相对大小,减少了价格差异带来的利润 2、利润的减少使得资本家对生产过程和商业控制的整合随之出现 晚期思想方面: 1、出现了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拒绝陈腐的家长式统治观点,并且开始阐述新的个人主义哲学。
个人主义,自私原则 2、人们对价格和利润的看法主要由供求关系尤其是效用决定转变成价格由生产条件决定而利润主要源于生产过程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仅以流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商业资本运动出发来观察经济问题,其观点是幼稚的、肤浅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重商主义的积极意义: 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提出了民族主义 拥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帮助改造了欧洲的经济组织 扩展了国内市场,建立了统一的法律、税收制度,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政治家和金融家、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他于1791年12月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在该报告中,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极力主张美国应该实行保护关税政策Alexander Hamilton , 1757-1804,2、关税保护论,贸易保护主义,汉密尔顿的观点,制造业的发展对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一国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富强,而且很难保住其独立地位。
况且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难与经济起步早的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的廉价商品自由竞争,因此必须用关税将美国新建立起来的工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和发展壮大制造业的优点 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社会分工 扩大就业 吸引移民流入,加快国土开发 提供创业机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自我消化农产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保证农产品销路,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具体措施,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植私营工业发展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工业 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的原料 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 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 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 吸收外国资金,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 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评价,恩格斯的肯定:假如美国也必须变为工业国,假如它不仅有赶上它的竞争者,而且有超过它的竞争者的机会的话,那美国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即是或者以比它先进一百年的英国工业为对手,在自由贸易之下,用五十年的功夫,作极大牺牲的竞争战,或者实行贸易保护,在二十五年之内拒绝英国工业品进口,在二十五年以后,美国工业在世界公开市场上能够居于强国的地位,是绝对有把握的。
历史意义:为落后的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