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义戏剧.ppt
35页存在主义戏剧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存在主义文学是文学的哲学化或哲学的文学化要了解这种特殊的文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的概念首先是丹存在主义的概念首先是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和神学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的家克尔凯郭尔提出的• •他认为哲学不应研究客观他认为哲学不应研究客观世界,而应研究个人主观世界,而应研究个人主观的存在个人存在无法摆的存在个人存在无法摆脱痛苦、危机和荒诞唯脱痛苦、危机和荒诞唯一的出路是弃绝理性,皈一的出路是弃绝理性,皈依上帝,实现人和神的统依上帝,实现人和神的统一 张德明张德明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西方现代文艺流派xfxdwylp-y@ 9•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在战败的德国获得重大发展胡塞尔(1859-1938)、雅斯贝斯(1883-1969)和海德格尔(1889-1976)发展了存在主义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了。
他们认为哲学应当从“存在者”——“人”出发,应关心作为个人的“人”在危机中的存在问题•40年代后,法国哲学家萨特(1905-1980)创立了法国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并有意识地把他的哲学思想贯穿到小说和戏剧创作中,从而使存在主义从单纯的哲学领域走入文学领域,成为二次大战后影响最大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属于这个流派的除了萨特外,还有加谬、波伏娃、布良肖等6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文学势头逐渐减弱,但其影响渗透到了“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和“新小说”等文学流派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是人,是人的存在,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道主义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的荒诞性•世界是荒诞的人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谬的,肮脏的世界,社会的发展全无理性,是混乱的人的存在与环境是相敌对的世界无法认识,人生没有意义;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是被扔到这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上,被不可知的无理性无规律的力量所限制,所逼迫,备受痛苦而又无能为力,唯一的命运是一连串的失败“存在先于本质”•人生下地来他就存在了,但最初并没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后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决定,作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以后才获得的。
•存在先于本质,用萨特的话说,是指“人首先存在,露面,然后才能说明……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用这一理论否定上帝的存在,既宣传了“世界并无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又否定了过去人道主义认为有一般人类本性的理论他主张“人之初,性本无”,以此说明人比物高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自由选择论”•虽然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人生下来也是虚无的,荒谬的,但是既然人的本质、本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而是人存在以后才获得的,因此人可以设想,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本质、行为,摆脱世界加之于人的荒谬和黑暗;而这种选择有绝对自由,无需接受任何关于人的普遍性及社会道德准则之类的束缚这里所谓的“绝对自由”,指的是人在面临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权•萨特说,人的存在就是人的一系列的选择活动,人的本质不在这些活动之外,而是在这些活动之中,“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人每分种都在创造自身,创造自我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责任观•既然人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就应当对他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和本质完全负责他说“人……肩负着世界的全部重担,他对世界负责,对自己(作为一定的存在方式)负责。
他一投入世界,就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要负责•存在主义既是悲观失望的(它肯定一切价值都被摧毁了),又是向希望敞开的(问题才于重建价值秩序)萨萨 特特(1905-1980)•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与创作•让-保罗.萨特出身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很早就有一种“私生子”的感觉年轻时曾在柏林攻读哲学,接受存在主义观点•1937年因发表《恶心》而一举成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曾被德军俘虏获释后一面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一面积极宣扬存在主义•1943年发表《存在与虚无》,把存在主义哲学发展到高峰战后,他成为存在主义文学主要的创导人,在法国文学界享有巨大的声誉1964年被瑞典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拒绝,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恶心》•《恶心》以日记体形式写成实际上是萨特按他自己的方式写成的一本形而上日记 •主人公洛根丁对生命和存在的反思既属于文学的范畴,又属于哲学的范畴洛根丁是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自叙为了人生的价值,几乎每天去图书馆,埋头写一本关于18世纪一个冒险家XX侯爵的传记通过图书馆内外的见闻和对现实及人生的思考,他逐渐感到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
写作是荒谬的,词语是荒谬的,理性也是荒谬的,存在本身更是荒谬的一切都令人恶心”•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结构,许多章节的描写是主人公的呓语在这部小说中,荒谬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既是题材,也是主题小说通过一系列荒谬的描写,反映了荒谬的现实,对现实作了相当彻底的否定,带有浓重的悲观和虚无主义色彩《墙》•《墙》是一篇重要的哲学小说,影响广泛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个名叫伊比埃塔的游击队员一夜之间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经历,将人生的恐惧和存在的荒谬渲染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存在主义的生死观•作品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墙”象征了生与死之间的间隔,也象征了人的存在的偶然性小说最后主人公发出的笑声,是对荒谬的现实和存在本身的嘲笑“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
•其中著名的有《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禁闭》•哲理剧《禁闭》(萨特最初拟定的题目为《他人》)又译为《间隔》,是萨特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被西方戏剧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剧名原意为审判时禁止旁听,只限当事人在场 •故事场景被规定在地狱中“一间第二帝国时代的客厅里”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一男二女“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 “他人就是地狱”•三人在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在地狱里也不安生,继续为非作歹,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嫉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 加谬加谬 ((1913-1960))•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父亲在欧战中阵亡,母亲不久也去世他在孤儿院长大,此后半工半读考入阿尔及利亚大学攻读哲学,参加过反法西斯运动二战后与萨特齐名,同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后因哲学观点不一,导致两人友谊破裂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因车祸逝世•加谬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他实际上他的理论和创作都在宣扬存在主义思想与萨特相比,他更加强调存在的荒诞,个人在荒诞的世界面前的无能为力《局外人》•与《恶心》一样,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名叫默尔索的小职员的命运,强调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荒谬的思想 •默尔索对亲情、爱情、友情、法律、宗教等进行了全面的反叛对他来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似乎全是偶然的,荒谬的,与自己无关的,甚至生命本身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整个小说为加谬关于存在的荒诞性的思想作了注脚荒诞感•一个那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构成真正的荒诞感 •加谬《西西弗斯的神话》•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他通过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石头又不断滚下的永恒劳作,提出一种形而上的悲观论 存在主义的英雄•西西弗斯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他是意识到存在的荒诞,并力图克服这种荒诞的人类的象征。
•西西弗斯被罚做徒然的劳役,他不断把巨石推到山上,巨石滚下来后又推回去,这样他便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加谬说,“必须想像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向峰巅前进这样一种斗争本身就使人的心灵充实了在加谬看来,荒诞的人,存在主义的英雄是以积极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生存条件,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创造自己的价值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