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doc
10页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内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开始的资源开发,经济开发,到目前的文化开发,人们已经徐徐地意识到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复杂性,应当说,人们的观念正在日趋成熟但是,事情恐怕比预想的还要复杂这是由于目前所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在西部汉族地区的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因民族间文化差别而引起的民族问题,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现代化是无可抗拒的,由于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但现代化同步又是一柄双刃剑,她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步,也在同化着人类,使你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不知不觉地丧失掉自我,丧失掉人之为人的最可贵的一面——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今天我们所狂热追求的所谓“全球化”、“现代化”,事实上已经包具有许多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因子我们的对手在宣传“全球化”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原则,她们所但愿的“全球化”,事实上就是美国化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老式而不加选择地追赶这种“全球化”,最后只能像一种一无所有的乞丐去追逐个种财大气粗的富翁,永远不也许得到人家的正眼。
固然,与国际接轨尽管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风险,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因此目前我们所能考虑的不是与否与国际接轨,而是如何与国际接轨,才干在世界文化合流的大潮中独立潮头?如何才干在茫茫人海中不丧失掉自我,并以独具品味的文化奉献,挺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ﻪ 目前有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寻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资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保存下了人类环保史上的典型之作丽江古城,侗族发明了美丽的风雨桥、鼓楼以及多重部“打歌”,赢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赞誉……,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56个民族与否都意识到了整顿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呢?一种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纳,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她必须有自己的干货因此,作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须常常检点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是“入世”的资本,要妥善保存,发扬光大,哪些已经成为迈进中的累赘,必须抛弃哪些还需要继续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工程的软件,政府文化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相称沉重ﻭ 更新观念:国内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过程ﻪ 必须解决的几种观念上的问题ﻭ 上层建筑永远服务于经济基本,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作为一地的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审时度势,充足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是每位文化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就文化工作而言,我是个绝对的外行,但我想,随着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我们的文化部门的许多老式观念恐怕面临着一种更新的问题 1,树立西域中心说观(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cn)念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域外文明都是通过西域传入内陆的,但人们在谈到西域时,更多的是隔阂,由于中原中心说始终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故而人们很少乐意生活在西域这在某种限度上会影响到西部开发的历程我们在做宣传工作时,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大中国的观念事实上也是这样,从地理的角度看,兰州、西安甚至重庆才是中国的中心,乌鲁木齐才是亚洲的中心西部与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近来的这种中心与边沿观念的变化,再加之西域文明史的宣传,无形中就会拉近人们与西域的距离,减轻创业者心理方面的重负ﻪ 2,更新我们的资源观念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尽管只占到全国人口的12%,但其所占土地面积却高达62·5%由于历史上的因素,这些兄弟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祖国边疆,特别是西部边陲那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实行及时开发,不仅可以繁华地方经济,并且还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增强国力,使国内尽早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但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同步,也应苏醒地意识到西部所处地理位置是古代风水思想上所谓的“上风上水”,如果盲目开发,不仅会导致资源方面的挥霍,同步也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平衡因此,从长远角度计,在地力资源的开发上应慎之又慎,许多处在可开发与可不开发的自然资源,尽量不开发以往,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一方面就是石油、天然气、土地或矿山,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固然是资源,但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布满传说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老宅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隆重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老式工艺,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也许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方面的开发上,丽江、中甸、三江、石林都不同限度地尝到了甜头,有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注重,有的还登堂入室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老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某些地方由于不懂老式文化不可恢复的特点,拆真造假,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ﻭ 文化的产业化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步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老旧立新,而是老式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故而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显而易见 3,重新树立扫盲观念历史上,中国开展过许多次扫盲运动,但目的都是扫除文盲目前,随着西部的开发,另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便是如何扫除“族盲”ﻭ 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因素,以往人们对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的结识是极为有限的这在文化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年代问题并不很大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民族间的接触,文化间的碰撞,将会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人们很早便将“入乡问俗”作为一种规矩被保存下来为了能使民族间因文化差别而导致的多种误会减少到最小限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变被动为积极,积极简介少数民族文化,使人们尽量多地理解她们,并在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从前有些朋友对我说,藏族实行天葬,看起来很残酷,好好的一种人,死了还要被千刀万剐,切成碎块喂鹰,很难理解。
与此同步,我也听到过藏族朋友对汉族丧葬习俗的不解,她们说汉族成天讲人死上天堂,但不知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狱”?其实,任何葬俗都是这个民族老式哲学观念的具体显现,对于其她民族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该民族的哲学构架中都能得到非常合理的解读以葬俗为例,藏族之因此实行天葬,是由于她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天,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升天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鹰来实现汉族相信入土为安,因此汉族地区实行土葬人们在关照异文化的过程中,之因此多有不解,因素在于人们对其老式观念的生疏解读一种民族,应当一方面从文化开始,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认同,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西部大开发才有保障因此,大力简介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应尽早地提到我们文化宣传工作的议事日程ﻪ 4,树立多元文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的观念明眼人不难看出,近五十年来,国内对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到经济,基本上采用的是一体化措施,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文化方面,我们并没有采用简朴的一体化政策,而是充足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充足尊重少数民族的信奉自由,在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这也是我们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但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在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工作尚待加强ﻭ 我们在东部开发过程中,经济开发是成功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建设却存在许多问题,这一点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引觉得戒另一种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东部开发基本上是在一种比较单一的民族间进行的,它所体现出的矛盾更多的是一族之内的矛盾,而西部开发则要波及几十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就会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纠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注重ﻪ 毫无疑问,文化的认同决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对多元文化的承认以往,有人也许始终将多元的民族文化视为政治一元化的障碍,其实,这种观点要不得正如动植物学家始终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同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亦极为重要由于它可觉得人类的文化发明,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多彩的基因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繁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一笔极为贵重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此,我们必须百般关爱,把它认真地保护起来 ﻭ 也许有人会说,变化是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不破不立,旧文化消失了,还会有新文化产生出来,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维护过时的老式。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这是由于:ﻭ 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老式文化是特定期间、特点背景、特点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了就是破坏了,推倒后再建,施工质量再好,也不是文物由于文物中所涉及的历史信息,你不也许都复制出来ﻭﻪ 另一方面,作为原生态的老式文化,它在创立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她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搞生物遗传的科学家们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生物基因库的建设以水稻为例,人们在建立水稻基因库的过程中,人们采集的标本不是既有的人工稻的最佳品种,而是生长在河湾的野生稻这是由于野生状态下的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着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应有的一切最优秀的品质将不同种系的野生品种杂交,就会将不同植物的最优秀的品质,遗传到人工品种上来但人工品种则没有这个特点,因此人们在建设植物基因库的过程中只收集这种原生态植物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保护少数民族老式文化,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大开发之前建立起这样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保存它的目的,一是后来可以用它来复制更新的文化——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的桶裙,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中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最赋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
以乐曲为例,我们现现代乐坛上的许多出名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百鸟衣》都是根据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相反,如果你觉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梁祝》这两组曲子很美,而以它们为基本素材进行再创作,不仅会落得个抄袭之嫌,碰上法律官司,并且也很难创作出什么好的曲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式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发明,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老式文化进行切实保护,功在现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从长计议ﻭ 最后我们还应提及一点的是,保护老式民族文化,特别是兄弟民族的老式文化,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展开,西方某些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所谓”西藏文化灭绝论”或“少数民族文化灭绝论”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那样,现代化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高兄弟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步,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老式文化的继承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少数民族贫困的生活状况置之不理这一点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决定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少数民族的老式文化肯定会受到某些影响,这样,我们就有必要采用一定的防备措施,将那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尽量保存下来,用事实回击某些别有用心者的袭击。
ﻭ 5,澄清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观念以往,人们在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时,常常因其经济上的落后,而觉得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公允所谓文化,其实它的所指只是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是由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一种文化只要它适应了它所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