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3走向战略进攻》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李艳.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009514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6.2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23 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2、课时: 1 3、学生课前准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小故事;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我军遇到的艰难险阻一、课前预习了解:中共中央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军事行动在战略战术上的高明之处二、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掌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三、教材分析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故事性强,内容精彩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难点:为什么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备课时我在网上搜索《走向战略进攻》的相关教学材料,确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准备了相关视频、感人故事、动画地图等资料让学生更形象了解当时的情况四、教学方法整个教学中我过程做到三结合:地图和视频与战争形势结合、敌我力量对比和敌我地位变化结合、教师讲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结合。

      教学中采用问题式启发教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故事会等形式进行交流五、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师: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结果如何?生: 1946.6 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由于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很快粉碎了国民党的全2 面进攻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蒋介石改弦更张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授新: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师:蒋介石选择向哪两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师解释蒋介石选择这两个地区进攻的原因,出示《毛泽东等人转战陕北》图片,让学生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环节一:小小军事家师:我们现在就来做一名小小的军事家,为我军出谋划策:1、为什么中共中央要主动撤离延安?2、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力量悬殊,怎样才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呢?3、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是否应该留在陕北?为什么? 生略,师引导并总结: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不能和他们硬碰硬;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原因军事上:可以牵制敌军的主力,减轻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政治上:可以鼓舞陕北和全国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的信心,充分体现了领导人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和领导人以身作则的伟人风范。

      师指导学生看《转战陕北作战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转战陕北中的主要战役地点师:转战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采取“蘑菇”战术,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等七战胜利,歼敌三万余人,共行军1000 多千米,经过12 个县 37 个村庄,在敌人的缝隙之间穿来插去,时南时北、忽东忽西、飘忽不定,有时与敌人擦肩而过,最后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出示名词解释蘑菇战术师: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两位同学下午都要去参加考试,其中一个同学早上只吃了一个小馒头,让他去操场活动三个小时,跑十圈,中午不让他吃饭,结果会怎样?很显然,第一个同学又累又饿又烦,另一个同学呢,养精蓄锐了一上午,就等着下午考试呢,所谓蘑菇战术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个战术让我们再次体会了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是决胜的重要原因环节二:故事会师:为了了解我军做战争的艰难,请大家将课下搜集到的转战陕北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生提供了以下资料及其链接:1、 《小河遇险的故事》 : 《胡宗南进攻延安任弼时让女儿随军撤退》视频: 师请生发表感想并点评师总结: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在作战和生活环境都如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以身作则,领导人的作风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啊!二、孟良崮上火如潮师: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课下搜集到的孟良崮战役的故事?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介绍 出示《解放军部队向孟良崮挺进》和孟良崮风景区的图片简介师总结: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得益于人民解放军看准七十四师的弱点(战争中立功心切,脱离两翼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山顶),我军采用假装败退,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其一举歼灭!我们再次体现了人民军队用兵如神的智慧!关于孟良崮战役在课本中是小字部分,我们了解它是重点进攻阶段的重要战役就可以了。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环节三:论从史出,激活思维1、 出示 材料一 : 《1947 年夏战略反攻前的敌我形势对比》(单位:万人)内战前1947 年夏国民党总兵力430 373 正规军200 150 共产党总兵力127 195 正规军100 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前后两种形势的对比?2、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3、表明什么有利时机到来了?生回答师总结:共产党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了逆转;人民解放军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师:战略反攻到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生: 1947 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师:毛泽东很形象地说这是一个哑铃战术,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强,中间弱,解放军就朝国民党军最薄弱的地方插了一刀,这一刀插向了哪里?生:大别山2、交代 材料二 范围:结合课本中介绍大别山的小字部分和《挺进大别山形势图》问题: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生:一是,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二是,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师边播放动画地图边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术:师:国民党的部队还滞留在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我军死死拖住这两个地区的国民党军,视为“两翼牵制” ;与此同时, 另两支部队—陈赓、谢富治也开始率军进攻中原,即“三军配合” 。

      师:材料一的表格显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由于敌军多数被牵制在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所以我军的机动作战能力超过了国民党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举动迫使重点进攻的国民党军回援 ,我方成功 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因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是什么?生:战略反攻开始了师:广大士兵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经过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战胜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通过黄泛区,渡过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大别山播放视频《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剪辑其中的部分: 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解放区和国统区都转入了战略反攻,几个月时间里,我军又歼灭国民党军70 万,敌我双方越来越向着最终的战略大决战阶段迈进,关于战略大决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结: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由于我军正确的战略战术,很快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我军抓住有利时机,于1947 年夏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我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我们从战争过程中体会到了我军用兵如神的智慧和领导人运筹帷幄、以身作则的风范!板书设计课堂验收:材料阅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传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请回答:(1) 【知识点 1】“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 ,伸向了哪两个地方?【知识点2】这两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分别运用什么战术来应对?(2) 【知识点 3】“ 插上一刀 ” 指的是什么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伟大的战略意义?三、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承前启后,素材多,趣味性强由于准备充分,本课在科组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总结这节课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如下:一是,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即“ 教科书 ”)资源作为教学文字资源之一,它与教学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等)、教学实物资源 (图件、器材、图书、网络 等)、教学环境资源(当地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教学人文社会资源 (名胜民俗、相关单位部门等)等共同组成了教学的课程资源备课过程中我搜索到有关任弼时转战陕北时期被迫和家人分离,大女儿摔断腿、小女儿丢光衣服后来又住在窑洞、几个战士挤一张床的感人视频,又注意课本“想一想”的一个问题:“条件如此艰苦,毛泽东等人为什么还要留在陕北指挥作战”,那故事不正好是后面问题一个生动感人的素材吗?运用这段视频教学难道不比单纯地说教、高喊热爱共产党、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之类的口号要有说服力得多吗?通过故事会的形式,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实现了历史德育教育的功能的,从而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二是,在问题教学法中,我尝到了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的甜头本课的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 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二、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意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5 点是理解为什么千里跃进大别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开始,直接设计这个问题别说问学生,对我们也不是个很容易的问题,于是我想到将这个复杂问题分解为两个比较简单而层层深入的问题,中间插入讲述法,讲解“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术,实践证明,这样设问,学生比较有话说,也锻炼了他们的识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是,较好地发挥了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在环节三《论从史出激活思维》环节中第一则材料紧密结合当时的敌我形势,过渡自然第二则材料是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北师大版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教材上的图文和小字是很好的教学材料,课本小字部分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地点这一问题,而地图为小字部分的文字提供了形象的地图佐证通过材料不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思维能力(材料不仅包括文字的还有地图、图画、表格、视频等)、识图能力,也达到形象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的目的。

      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不能充分利用领导人转战陕北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更深入的情感教育所以以后要更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第二,精力较多集中在教学中,忽略了个别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非一日能做到的事情如课上就有几个坐在教室较偏位置的学生对我的问题积极响应,我没有看到,这说明我离成熟的老师还有一段距离改进的方法是,进一步熟练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广东省学校:沧江中学姓名:李艳职称:中学历史二级教师: 15820602129 电子邮件: yanzisnowing@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国路沧江中学李艳,世界史硕士,中学历史二级教师,工作以来积极参与各类教研和比赛活动,所教班级平均分优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