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陇原环保世纪行_3.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1114298
  • 上传时间:2021-08-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陇原环保世纪行 生态猪舍实现致富、环保双赢工作人员向记者采访团介绍有关星火种猪有限公司情况记者李娜摄 中国甘肃网9月7日讯据西部商报报道:(特派记者孟晓龙)通常人们提起养猪,总会想起脏兮兮的猪圈和臭味难闻、到处乱堆的猪粪,但是在武威黄羊镇土塔村星火养殖场的生态养猪基地,人们却能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整洁猪舍,没有一条排污沟,猪舍里外没有污水,闻不出臭味,猪仔们整洁干净,放眼望去,黄羊镇首家高标准生态猪舍地正在努力改变着全镇传统养猪散、小、差的历史 传统养殖转为生态养殖 养殖场创建人刘菊花是一名淳朴地道的农村人,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些羞涩,但是站在猪舍前,看着小猪她瞬间变成了一名养猪专家刘菊花向记者介绍,她于2021年3月办养殖场,最初养殖场在黄羊镇新店村,可是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技术,由于人畜居住较近,不但村民们连连抱怨声,自家人也并不支持,为了“掘出”第一桶金,不服输的她雇佣了4名工人,加上她5个人白天黑夜照顾猪舍中的500头猪 虽然猪舍办起来了,可是猪舍中的难闻的气味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一直困扰着刘菊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菊花得知现在有生态养殖猪技术,在2021年6月从外地引进约克、长白原种母猪200头,大约克、长白原种公猪10头。

      为了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刘菊花把养殖场从新店村搬到了现在的土塔村,办起了现在高标准生态猪舍24,其中发酵床猪舍12,建筑面积共4860平方米目前,刘菊花的养殖猪舍采用益生菌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和全方位工厂化养殖方式的高标准生态猪舍 “养猪是门技术活,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不仅要脑子转得快,手脚也得勤创业的道路充满坎坷,而她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又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从猪仔看护、饲料购买,到猪舍的卫生、温度,刘菊花都事必躬亲,一一把关,力求做到最好为积累经验,提高养猪技术,她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养猪大户,参观交流学习养猪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掌握了生猪喂养技术,能准确把握打预防针的时间,还能为自家养猪场配出最优良的猪苗 带动全镇规模发展 “最近又对猪舍进行了投资,在猪舍里做了房屋吊顶和湿帘,热空气经过湿帘的循环处理,冷空气就源源不断的被引入到室内,既能防病又能降温在这里,猪儿不仅住得好,连喂养系统都是最现代化的该公司完全采用母猪限位饲料网系分娩,网床保育,仔猪红外线供暖,自由采食等工厂化设施养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益 据了解,圈舍内温度可以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保证生猪生活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并进行良好通风换气,极大地改善生猪养殖生存条件。

      猪舍全部采用了益生菌发酵床,不但充分突出了发酵床养殖节能、减排、环保节省饲料的生态优势,而且适应猪的自然习性,减少了应激反应,提高了猪的免疫力,大大减少猪的发病率,减低了药物成本,抗疫病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土塔村星火养殖场模式猪场的带动效应正逐步凸显黄羊镇镇长赵斌介绍,猪场还直接带动周边养猪农户专业从事优质商品猪生产,培养适度规模的优质商品猪生产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养殖基地 (作者:孟晓龙编辑:宋勇锐本文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关闭打印 正文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相关说两句(69603人参与)2021年09月19日17:34来源:人民网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 在认真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及采访了部分农户后,采访团对永靖在治理城郊农村及农业环境污染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永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保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以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为导向,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全面提升农业及农村污染源防治水平,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采访团希望永靖认真总结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农业及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切实做好农业污染和城郊农村污染防治,开创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临夏州州长助理贺春贵、永靖县人大副主任张菁莲、副县长杨发荣及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通讯员陈万吉) 作者:陈万吉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新华网甘肃频道(09-1416:54:23)来源:白银日报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李娜任珈琳 更新时间:2021-9-158:59:58 阅读人次:55字体显示:大中小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据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土土门镇3公里处,占地面积7.2万亩30年前,这里曾经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一片凄凉,沙丘以10米/年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10多个村庄和近10万亩良田,威胁着干武铁路和省道308线的畅通,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村民广中薄收,忘沙兴叹 1981年的冬天,古浪县土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在八步沙组建林场,治理沙害这一干就是20多年慢慢地,八步沙的树绿了,但老汉们的头也白了后来,老汉们的儿子又接过了父辈们的重担,到而今,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昔日郭朝明老“愚公”的儿子郭万刚在这里治沙护林也已超过20个年头了。

      据记者了解,八步沙林场是武威古浪县惟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是全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经过两代“愚公”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八步沙林场累计治沙造林13.7万亩,封沙育林5.2万亩,栽植各种沙生苗木2600多万株,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郭万刚介绍,在30年的治沙道路上,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以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采取“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多方筹资,在封育区内平整土地400亩,新打机井1眼,架设农电线路1千米,衬砌节水渠道3千米,种植各类经济作物300亩,育苗100亩,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不足100万元增加到2021万元,职工经济收入增加了6倍,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30多年来,他们靠愚公精神使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已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沙漠之海铸起了一片绿色的屏障,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两代人初步改变了八步沙“沙进人退”的旧貌。

      如今,“六老汉”的后代们还在继续着,努力为八步沙多带点绿色,“六老汉愚公精神”永存 据介绍,2021年以来,我市将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家要求和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环保、农牧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来抓,切实开展农村环保“三统筹”机制推进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和省级生态乡镇(村),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全市农村环保建设进展良好 记者们普遍认为,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精心到位,工作措施扎实有力,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省都有示范带动意义,值得宣传推广大家纷纷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对上述工作成效和经验性做法在各自新闻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作者:石柳来源:白银日报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4日 “陇原世纪环保行”记者团来景泰采访 作者:张海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35更新时间:2021-9-13上午10:23:55 9月7日至8日,陇原世纪环保行“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记者团来到景泰县采访。

      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世纪环保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续富带队,新华社甘肃分社、中国环境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人民之声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白银日报、白银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记者采访团,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仲孝及市环保局有关领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永杰,副县长何有华,县环保、农牧、水务、红水镇、中泉乡等部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来到位于景泰县红水镇清河村的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现场和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所在地的中泉乡龙湾村污水处理现场采访 白银大福乳业公司规模化畜禽养殖沼气发电工程项目,从2021年开始建设,总投资496万多元,其中申请国家专项资金223万元,地方配套近25万元,企业自筹248万多元,建成了处理年存栏2200头奶牛的粪污治理工程,达到日处理牛粪尿及清洗用水约400吨,年沼气发电量近22万千瓦的小型发电站一座,年加工生产有机复合肥4100多吨,年产沼气约20万立方米 县人大副主任王爱农,副县长张彦凌及县环保、农牧局负责同志陪同采访活动。

      采访团成员先后来到刘川慈济移民新村现场,东湾镇大坝高科技示范园区现场,通过听取汇报、深入田间院落、入户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在农村环境保护及农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牛粪催生的“循环经济” http://石柳萍朱勇刚稿源:白银日报 2021-09-0910:55 ------------------ 牛粪催生的“循环经济” 玉米秸秆养奶牛,奶牛粪污经无害化处理,生成有机肥、沼气、沼液,沼气炊用和发电,沼液还田肥地……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通过奶牛养殖粪污治理及综合利用,尝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甜头,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清洁生产、资源化、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2021年3月,早年开矿赚足腰包的卢首百萌发了转型搞奶牛养殖的念头,投资1000万元在景泰县红水镇清河村成立了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2021年引进奶牛,办起了奶牛养殖场没过多久,对每天大量牛粪的处理,成了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我饲养了近1500头奶牛,这些牛一天至少要拉二三十吨的牛粪当时养殖场到处堆的都是牛粪,太阳一晒,臭气熏天,周围农民几乎没人要,让人很闹心。

      卢首百对记者说 为此,卢首百跑了不少地方,到处打听处理奶牛养殖粪尿污水的好办法经过亲自外出取经,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新上一个项目,把牛粪滚动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2021年,在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扶持帮助下,帮他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扶持试点项目卢首百自筹248.41万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23.57万元,同时地方政府又给他配套资金24.84万元,一个日处理400吨奶牛粪尿污水、年沼气发电量21.9万千瓦时、年生产有机复合肥4150吨的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奶牛养殖场不同的是,这里看不见满场的奶牛粪尿和蚊蝇飞舞,几乎闻不到一丝臭味,厂房整洁,沉淀池、无害化处理设备等粪污处理设施完备场区一侧, 三、四台玉米秸秆粉碎机飞快运转,紧张作业,十多名村里的妇女正在给机器“喂”刚从地里拉回的玉米秸秆,她们身旁的玉米秸秆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这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工程确实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好项目,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