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养测评】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考试试卷(基础卷)【含答案】.docx
8页素养测评】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考试试卷(基础卷)【含答案】/ 让教学更有效_______________ ______精品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第五单元考试试题 语 文(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三道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校填写在本试题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请在试题对应题目上作答,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 4.请用黑笔在试题上作答字迹要清晰,卷面要整洁 5.考试结束后,本试题收回 第一部分:基础·积累·运用(35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6分) 夏天,cǎo píng( )绿油油的,péng jià( )上挂满了丝瓜,gān zhe( )长得飞快因为下雨量大,pù bù( )像千万条白练飞流直下,水边的岩石fèng xì( )里长满了tái xiǎn( ) 2.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5分) (1)活生生(ABB式结构) _________________ _ (2)不热不长(ABAC式结构) __ _ ___________ (3)“丰满"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B充足;C(鸟类的毛)多而密给下列句子中“丰满”一词选择正确解释 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②随着你的长大,随着你的羽翼逐渐丰满,母亲的两鬓也渐多了银丝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8分) ( )声( )响 小心( ) ( ) 理( )气( ) ( ) ( )当当 ( ) ( )窣窣 晕( )转( ) (1)爷爷( )地擦拭着这个祖传的瓷盘 (2)他表面上一副( )的样子,实际上心急得很 (3)那些枯落的树叶在脚下发出( )的声音 4.句子训练4分) 草长,树木长。
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1)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上面两句话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长,________长,树是一天一天地变高大 5.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4分) ①六月六, __________ ②处暑不出头,___ (1)这两句谚语都属于( )谚语 A.气象 B.农业 C.学习 D.社会 (2)下列与以上两句谚语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C.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D.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6.选择题答案唯一,只写序号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油(bǎi) 高粱(liáng) 菜畦(xí) B.苞蕾(bāo) 处暑(chǔ)___铁轨(guǐ) C.成长(zhǎng) 长度(cháng) 长年累月(cháng) D.尽管(jǐn) 尽力(jìn) 尽人皆知(jìn)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袖筒 斗蓬 袖子 B.预报 遮盖 讲坐 C.油锅 钝肉 闹钟 D.逗引 嘴唇 楼梯 (3)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A.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比喻) B.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比喻) C.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拟人) D.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比喻)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了,枝叶才能茂盛 B.第五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是很好的范文 C.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没有必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具体 D.写作时要懂得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第二部分:阅读·知识·赏析(30分) 二、阅读理解与提升共30分)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夏天里的成长》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也要_________时间,_________知识,努力_________,努力_________ (2)《盼》一文主要写了妈妈送给“我"一件雨衣,然后“我”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的过程和心理变化,最终在雨天穿上雨衣的故事。
刻画了一个_________的儿童形象,表现出孩子们_________的憧憬和盼望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任务3分) 材料一 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二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群的文章 结合材料,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9分) 盼 吃过晩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把 ____比作 ____2分) (2)选文中说“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这句话说明“我"___ ____2分) (3)“我”在担心什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2分) (4)第2自然段中哪句话是“我"的想象?请你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同单元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写)(12分) 豇豆熟了 明前茶 ①春天的时候,小姜伟的妈妈要到城里去投奔他爸爸,爸爸承包了一个快递点,妈妈去当老板娘兼包装打码女工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过 ②妈妈心里明白,下一次归来,或许就是6月大忙季节了瞧着儿子渴盼的眼神,妈妈陷入了深思她买回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③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生机勃勃,藤蔓的小手像好奇的孩子,四处抓挠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
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带着儿子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 ④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高你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不,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⑥彼时正是豇豆上市的旺季,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⑦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晾凉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处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
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⑧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⑨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的和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首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他咧嘴微笑着,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⑩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刚泡上的酸豇豆是翠绿色的,而最早泡进去的酸豇豆已经变成了令人垂涎的褐黄色密封罐上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怎样体现小姜伟盼母归家心切这一心理的?(语文要素分解1: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2分) _______________(2)选文⑥⑦两段对小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写得比较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语文要素分解2: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4分)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请赏析第 段加点词“蹑手蹑脚"2分)_______________(4)选文最后一段说“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妈妈为何觉得酸豇豆滋味“复杂"呢?(4分)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能力(35分) 综合实践与习作共35分) 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5分) 山亭夏日 [唐]高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