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周初营建洛邑是空间治理均衡性的需要.doc
3页论述周初营建洛邑是空间治理均衡性的需要=“news_bd”> 西周初年,成功剪商以后,周人在坚持和固守原有都城丰、镐(今西安西南汁水两岸)之外,又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新都公元前11世纪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在河洛地区造就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我国早期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一次城建活动,并体现出若干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规律性、民族性的东西 关于周初营建新都并从此开创中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原因,历代不乏研究:《尚书》《史记》等都曾提及;后人根据各种资料综合认为,是便于军事控制、经济贡纳以及某些意识形态等因素使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周初营建洛邑的动因我们仍可从空间治理角度来审视周初营建洛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认为,周初营建洛邑是最优化实施空间治理的需要与实践,体现了选择都城的科学性,同时又受到周人德治政治伦理的影响,择定都城与当时的主流看法和统治思想等也密切相关 一、西周初年的王国形势与空间扩张 周部族本是商王朝在西部边地的一个方国,长期据有径、渭流域的周原之地(约相当于今宝鸡市范围,以凤翔、岐山、扶风等县为中心区域)周人不仅长期生活、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而且对之满怀感隐《大雅绵》曰:周原肮肮,茧茶如怡。
m [I] 410‘家国情怀不证自明 溯查谱系,商、周在诸如三皇五帝等远古帝王那里曾有同源之谊商族的远祖殷契,周的远祖周后翟 名弃其母一姜原为帝髻元妃 元者,善之长也}3}殷人与周人的始祖母分别是帝髻的次妃与正妃虽有如此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居于周人东方、以嚣(今郑州)或殷(今安阳)等地为都城的商却是周的宗主国即便在剪商前不久,周也还在老实祀奉着商的先王在谨守司命这一点上,自知是小邦周的周部族不敢有丝毫懈怠,以刻意避免与商王庭之间不必要的冲突甚至成功灭商、营建洛邑之际,周成王(其实是摄政的周公)在面向被迁移来的殷之孑遗贵族发表讲话时还透露出对商的敬仰之情在指出周因有德而兴、商因无德而衰后,他说: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意即由于有德,予其敢求尔于大邑商而用之哉天邑商即大邑商,是周人对殷商长期的尊称,《多十》 伴随周实力的不断增长,商周关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周文王为人所诬而遭商封王拘押留置史书记载:崇侯虎谱西伯于殷封,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封乃囚西伯于美里由于崇侯虎的告密,封王几乎要置文王于死地后来闲夭之徒尽力斡旋、营救,向封王送重礼,如有苹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驯以及他奇怪物,封王才赦免并放归了文王《本纪》。
二、空间治理需要与在洛邑营建新都 在周王朝克服地方分裂势力的同时,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择定新都mF7UO小邦周兴起于西王’,(}剪商之后大量的王土与诸多封国散播在东方,是依然固守周原之地、坚持丰镐之都,还是主动向东靠拢、求得与东方力量及地域空间的融合,成为不能回避的选择尽管周文王时曾把都邑从周原之地向东大大迁移营都于丰,武王进一步在汁水东岸再建镐京,但仍然无法适应形势的发恳‘生监之乱与周公东征突出暴露了这个问题立都西方对于控领东土可谓鞭长莫及,非常不利于迅速、及时、有效地解决对东方国土的管辖 在古代,择定一个合适的地方营建都邑或者中心聚落、核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考古发现揭示,大的聚落或中心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诸多次级小型聚落或城市;大聚落或重要城市处于区域空间的核心位置,边缘的聚落或城市与中心之间呈现众星拱卫态势这种空间结构是非常合理、自然的:中心聚落或核心城市、都邑居于中央,有利于发挥其对边缘聚落与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小聚落或小城邑则有了依归中央或核心一旦确定,便能便捷地实现对四周的有效影响否则,四周就会陷入盲动或紊乱,不利于文明要素的凝聚与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心位置择都、定都乃至建立中心聚落所具有的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指导城市建设先贤曾明确指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即城邑如此安排有助于处中以领四方,或‘顺天地之和而同四方之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空间等方面保持均衡,收宅中图大之功魏《五经要义》将此概括为‘生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周文王与周武王定都丰、镐,来自周原之地的周人满心欢喜《大雅文王有声》云:文王受从该史料可知,周王国的区域空间,己从周原等西土扩张到江淮、近东北、长江中下游等地,涵盖了宽广的东士’南士’北土 其中心恰是早期国家形成与夏商两代以来文明程度相对领先发展起来的河洛、篙山地区也就是说,河洛、篙山地区,正处在西周王国的中央要地细读今人编制的西周舆图也可得出这个结论河洛、篙山这个地方,曾是禹夏的核心疆域;周人又自认为是承袭自夏,从心理与实际空间上都会把这里认定为是中士,天地之中因此,在此择都、建都,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新的政治伦理支持在洛邑营 建新都 择定新的都城,除考量空间均衡性、是否处于中央,以收统领四方之能效之外,还要考虑能够藕合其新的政治理念,体现出地域的神圣性。
周初的政治家们一改殷商迷信祖宗鬼神的神学政治,明确提出天命的重大命题这个政治学说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传统中国,直至今天还能隐约感觉其存在周人认为政治的兴废存亡在于能否获得天命,而得天命就在于做到敬天,保民实施德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仲之命》,德之所在即天之眷顾所在,如有违经验教训他告诫要怀保小民,惠鲜鳄寡,保持勤政爱民,学习历代先王圣贤;治民抵惧,不敢荒宁,杜绝不知稼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无逸》等 总之,要适应版图扩大后的形势,以及贯彻、实现上述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周王朝应付出多方面的努力而在不放弃既有的丰、镐之京的前提下,是否敢于和愿意在东方更接近新国土中心的地方,另外择定一个便于发号施令的新都邑,能体现出周人的勇气、智慧和战略眼光周初的政治家们早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据新的政治伦理及其相应的方式,来寻找这个新都邑所在的恰当地点 第一,新都邑要位于王土的中心,以方便施政,具有地理空间上的合理性 这个地中或者说在这里建立的都邑即中国,对于新王朝的空间治理而言,具有高屋建纲举目张的作用把它确定下来并建设好,对广大领土和封国等的辖制也就有了重要的支点和基地保障《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即国家搞好京师富,安抚诸侯不费力把都邑设在国土中央,有利于绥靖四方及广远边地由于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 四、结语 尽管有种种理由,但还是不能消除疑问:为何只有洛邑这个地方是周代新都邑的最优选择?以洛邑为新都,不仅在后来引出了各种看法和认识,其实在周初也有其他考虑或可能譬如,武王踏勘几处地方,甚至有在今晋南择都的倾向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迥也;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汉代高诱注:迥,迂难也周公反对的理由,正在于他认为在险要之地建都,固然可以凭依天险,但不利于行暴政时被民人讨伐,其本质还是有悖于德政 因此,早期文献和后世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等都共同指出,西周君臣为实施有效的空间治理,贯彻其新的政治伦理与治国路线,需要在宗周之外另外寻找、确定一个地方来充当威权中心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睿智的周初王臣,明确选择了洛邑这既是对扩大化之后的王国实施有效空间治理的需要,也是周人政治伦理观的体现,是科学与伦理融合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