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莫斯科的中国人.doc
9页在莫斯科的中国人黄天莹-3-26 11:47:42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第5期 自90年代以来,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莫斯科度过的除90年代初期从事与我的专业(研究原苏联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有关的工作外,其他时间,都是在中国公司里供职1993年退休时我在莫斯科,碰巧有中国公司聘任我担任商店经理,于是,我留了下来先是在红场边的"ГУМ",后是在无名烈士墓旁的“охотный ряд”地下商场,从事商店的管理工作达5年之久这期间,我接触、结识了许多居住在莫斯科的中国人(华人、华商和华侨)现将她们的有关状况,简扼简介如下,仅供参照 一,华人社团:50年代前后,在莫斯科居住过某些中国人,她们重要是被中国政府派到那里去学习或深造的中国青年学生60年代以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越来越少直到80年代,随着两国关系开始解冻,中苏贸易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去莫斯科的中国人逐渐增多苏联解体后,中国的许多种体商贩,纷纷涌入莫斯科;中国的公职人员和学生的人数也迅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的中国人号称10万大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华商这是由于,那时莫斯科的物资匮乏,中国的商品备受欢迎,各类商品如海绵吸水,不久被吸取一空,缓和了莫斯科供应紧张的燃眉之急,许多华商当时也发了财。
此后,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俄两国贸易政策的调节,西方国家多种商品的大量涌入、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作用等因素,自90年代下半期起,中国商品遇到了挑战和竞争,销售状况越来越糟,因此,中国商人、特别是个体商贩,相继离开莫斯科据不完全记录,截至上半年,在莫斯科经商的中国人大概只剩余2万多人,加上中国公司、公司的常驻人员以及中国在校学生,估计目前在莫斯科的中国人总共大概有3~4万 在莫斯科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种漫长与曲折的历程为了适应莫斯科的复杂形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建立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居住在莫斯科的中国人日益结识到建立自己组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于是,自90年代初期开始,莫斯科华人与华侨联合会、莫斯科华人商会、莫斯科华人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先后宣布成立,并积极开展了多种有益的活动 例如,它们为国内抗洪赈灾活动积极募捐、组织华人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龄念日参与本地大游行,哀悼邓小平同志去世以及组织华人文化艺术节,等等近年来,在中国驻俄使馆的领导与支持下,这些华人社团对于维护华人、华商和华侨在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加强在莫斯科生活的华人同胞之间的团结互助,以及增进和发展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老式友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华商的贸易中心:在许多西方国家的都市中,大凡中国人集中居住或经商的地方均有“唐人街”,惟独在俄罗斯没有但在莫斯科有类似的贸易中心,或称商业楼,大概有20余座,分布在莫斯科各市区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中国商人买下后,通过简朴的装修,出租给某些中国小公司和个体商贩在这些楼房中,大概有数十间或上百间房间不等由于生活条件和卫生设备均较差,每层楼只有公共厨房和厕所,甚至没有淋浴设施,故房租一般较低,租金 视房间面积大小而定,每月房租有的为4~5百美元,有的为6~7百美元华商在楼内吃、住、工作和存货、卖货,往往3~5个人挤住一室,生活比较艰苦 在这种商业楼中,华商经营的品种繁多,不下上千种,并且大多是零批兼营原先,这里的华商不仅可以在租赁的房中存货和居住,并且白天可以把货品挂在房门口发售但近年来根据俄方的新规定,楼内不得卖货,货品一律运往集市销售楼内设有俄方的保安人员,顾客出入须出示护照;一般说来,安全条件尚可楼内除设立了兑换美元的换汇点外,尚有中国商人开设的小吃店,专供楼内华商食用楼内的华商,每天还可买到当天出版的中文报刊,看到中国国内或香港的华语电视节目这里的绝大部分华商不懂俄语,这就使得她们很难融入本地社会。
这些均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唐人街” 三,华商市场:在莫斯科,最大和最集中的华商市场为太阳公司市场,位于莫市东北部,方圆约6平方公里这是由一位华商将地皮一次性买断下来,然后配以20~40尺容积的空集装箱作为摊位,出租给华商根据地势座落的优劣,每个集装箱的月租金从几百美元到上千美元不等市场有俄方警察值班华商的货品,除部分是通过铁路运入外,大多数货品是按公斤或按容积,由俄罗斯航空公司用专机从中国运来,每月大概有200多架次这种取名为“包机包税”的运送方式,是由华商在中国国内一次付清应交的运送费和税款,飞抵莫斯科后,由运送部门把承运的货品送到华商住处,但不向华商提供住何单据或证明;一旦俄方税务部门派人来检查,华商无税单可出示,往往叫苦不迭近来以来,莫斯科政府因收不到税款而提出要采用新的“进口行动”,即“灰色清关”:对于手续不全的进口货品,一律予以没收 俄方的进口税很高如果严格按官方规定,如数纳税,华商觉得无利可图因此,大多数华商都采用“包机包税”方式进货然而,由于俄方运送部门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脱节等因素,“包机包税”曾使诸多华商吃尽了苦头1998年11月27日,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帮俄罗斯警察闯入“扩东商贸中心”,以检查护照和与否纳税为由,随意进入华商房间,把门反锁,恣意搜身和搜查,大肆劫夺财物;对不肯交出美元和卢布的华商,拳打脚踢,侮辱人格,使华商在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
仅山东省的福鹏裘革集团公司一家,这次就被税警们抢走20余万美元据不完全记录,“扩东商贸中心”的华商,这次无一幸免,她们总共损失了110多万美元11998年12月5日,本地中文报纸《莫斯科晚报》在头版头条以《中国人流泪了!》的醒目的题对此作了具体报道 四,教会、同乡会:莫斯科的部分华人分属于两大教会:一是华人耶稣教会,二是华人真耶稣教会 每个教会大概都拥有数百名华人某些美国、欧洲其她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的牧师和神职人员,常常到这里来向她们布道、传教越来越多的在莫斯科的华人、华商和华侨信奉宗教这里的一部分华人,尚有 自己的类似“同乡会”的组织例如,在这里的朝鲜族、蒙古族、东北人、上海人、浙江人、山东人和福建人等等,均有自己的社区她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便请本社区有威信的“老大”出面交涉、解决 她们从中国来莫斯科站稳脚跟后,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近亲、远亲,也接到莫斯科来帮自己发展事业 于是,在这些华商中间,往往形成人们套小家,亲戚套亲戚 五,中国学生:在莫斯科各大院校学习的中国学生,一部分属于公派来的,也有不少是自费留学生 学习分为3类:预科班、本科和研究生这里的某些高等院校,收费比西方国家要便宜得多,一般一种年收费约1500美元左右;但也有收费高的,每年为5500美元。
学校提供住处来莫斯科就读的中国学生,大多学习刻苦,遵守校规,成绩优良,但也有少数人出来留学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与本领,而是长年在市场上经商,很少在学院听课学习,完毕作业她们当中,大多是自费留学生不少学生在学习了一二年之后,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承当,自谋职业,边学习边打工,以求自食其力有的在学院毕业后,娶俄国姑娘为妻,继续从商,长期在莫斯 科定居个别人通过不合法关系,获得毕业证明和学位,甚至有了博士学位头衔,但俄语尚未真正过关 六 ,新闻媒体: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还拥有自已的中文报刊和其她舆论工具自1993年第一份中文报纸《中俄讯息报》出版以来,《莫斯科晚报》、《路迅参照》、《唐人街报》以及《龙报》等也相继问世到上半年,已发展到4刊10报3台;而莫斯科华侨联合会目前还在酝酿出版彩色刊物《天下华人》(其总部在伦敦),以弥补长期以来莫斯科华人中间无一份彩色报刊的缺陷这些新闻媒体和通讯机构,极大地以便了莫斯科中国人的工作与生活,使她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再就3家中文寻呼台而言,它们昼夜24小时为华人服务,不仅延伸了的作用,还发挥着广泛传播信息的功能它们与中国国内重要报刊联网,及时发布重要消息、新闻、涉及俄罗斯和中国国内的重要动态、华人的社会活动,报警、商业广告、银行汇率、交通事故、以及天气预报,等等,内容十分广泛,功能相称齐全。
这些寻呼台还与北京、哈尔滨、福州等重要都市联网,例如,莫斯科与哈尔滨两地可互相呼喊,从而使得国内外亲友之间的联系,以及商 业信息的传播,更为以便与快捷据初步记录,莫斯科30%的华商、华人,都配戴有中文寻呼机;这在其她国家华人群体中,也是不多见的 七,华商开的宾馆与中餐馆:但凡因公因私短期去莫斯科的中国人,住宿问题很容易解决,由于华商在莫斯科开办了10余家宾馆90年代初中期、当俄罗斯的房地产价格很低时,某些华商将买下的楼房,通过装修,办成宾馆;也有的是在莫斯科市原有的、属于二三级的宾馆中,包租一二层楼、几十套房间,一般均有卫生间、、电视等设备它们的规格高于上述提及的贸易中心(商业楼)、又低于中国国内的星级宾馆,条件介乎于两者之间,每月每套房间的房租约为3~4百美元或5~6百美元不等住在这里的大多是中国来俄的各行各业的经理、负责人,或者是比较成功的华商,并且往往是全家长期租用租用此类宾馆也涉及某些中国公司驻俄办事机构 在莫斯科还开设有30多家中餐馆除少数由香港、台湾以及其她亚洲人经营外,大多数经营者是中国大陆各省市去的华商经营最早的要数1987年开业的梅花饭店,而规模较大的又当属北京饭店。
此外,生意较兴隆的中餐馆有唐人大酒家、长城饭店、王府饭店以及北方人酒楼等这些中餐馆,都是按照中国老式文化进行装修,墙壁上大多挂的是中国字画;某些重要菜肴的原料,如多种蛇类等,也是从中国国内运去的这些中餐馆的顾客,大多是莫斯科的中国人每逢新年、春节、重要节日或公休日,顾客较多 除中国人光顾中餐馆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俄国人也常来中餐馆就餐,特别是逢年过节或双休日1999年元旦之夜,王府饭店顾客盈门,座无虚席 其中一半是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而另一半顾客则是本地莫斯科人,后者占满了一种大餐厅,重要是成双 结对的年轻人,每人交80美元,吃的是自助餐席间,除中国人表演京剧片段和茨冈人表演音乐节目外,重要是她们边吃边舞,彻夜达旦,氛围十分热烈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在莫斯科经商日益困难,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越来越少,这不能不对这些中餐馆此后的发展前程产生悲观影响 八,中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租用莫斯科的外交公寓这里环境幽静、设备齐全,警卫24小时值班,安全可靠某些中资机构一般是把办公室与员工住宿,连在一起,包租一种单元或几套房间,条件十分舒服、以便但有的中资机构也买房,例如,新华社和 中国银行驻莫斯科的办事机构,都是在莫斯科的外交公寓中买了单元房。
这里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一般一套两居室住房,大概为7~8万美元;而在郊区,则稍许微便宜某些 近两年来,在莫斯科引人瞩目的一件事是,中国政府委托一家公司在莫斯科市内购买了两处房地产,一处在新阿尔巴特街,另一处在一地铁站旁边 早在1997年下半年,据说中国副总理李岚清曾在莫斯科作过市场调查,并写了调研报告转交给当时的李鹏总理在这个报告中,李副总理具体简介了中国九大楼(即涉及本文上述“扩东商贸中心”、越南楼、河北楼等)在莫斯科市场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在这些楼中经商的中国人的辛酸经历李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中俄贸易应以边贸为基点,以莫斯科市场为重点,全面更新中国商品的面貌,的确以高品质、重名牌的战略,进入俄罗斯市场李鹏总理的批示是:批准岚清同志的意见莫斯科市场拟以九大华人楼群为基点,应尽快进入“гум”、“цум”等一流商场,全面塑造中国名牌商品俄罗斯是个大市场,要付出代价,亏本生意也要做据说,正是在中国政府领导人上述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有关部门在1999年向莫斯科投资公司购买了商业综合大楼据俄罗斯《商人 报》1999年4月14日刊登的报道称:这是自1998年危机以来,在俄罗斯房地产市场成交额中最大的一笔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