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颍考叔和管仲故里--登封天蚨园考证》.doc
2页颍考叔和管仲故里 登封天蚨园考证管仲故里登封天蚨园 ?管仲(?—前 645 年),登封天蚨园人,名夷吾,字仲,生年不详相传,他是姬姓后人 《史记 ?管晏列传》的记载是“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颍上即颍水的上游或颍邑,就是现在 的登封市西郊少室山下天蚨园管姓源出管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记载: 武王灭商,封三弟叔鲜于管 (今郑州市管城区 ),建立管国,史称管叔鲜武王驾崩,管叔叛乱, 兵败被杀, 管国立国不足 6 年而被废 管国被废后, 周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大夫, “纶 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西郊天蚨园一带,这儿正是“颍水上游” 、颍水之源颍地, 春秋时属郑国大夫颍考叔的封地, 即现在的登封市颍阳 颍水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少 室山,即登封的颍河, 最后在安徽的颍上县汇入淮河, 流经数百里颍上” 即颍水的上游或颍邑, 即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少室山南麓的颍水发源地天蚨园 而非安徽的 “颍上”(安徽的颍上县,周为“慎邑” ,秦置“慎县” ,隋大业二年 (公元 606 年)改称“颍上” ,所以汉代司马迁不可能知道 发生在他 800 年之后的事) ,登封作为颍水的发源地无疑在上游之内。
登封至今流传着 “智管子不 智管子”的方言管仲家在登封“颍上”说及管仲,司马迁《史记 ?管晏(管仲晏婴 )列传》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个霸业: “齐桓公以 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成就齐国霸业的管仲,籍贯不在齐国,而在齐国之外的“颍上” ,是“颍上人” 管仲是“颍上人” ,没有争议;问题是, “颍上”,到底是哪儿的“颍上”? 倘若按照当下流行的说法,管仲是安徽省颍上县人在当下的行政设置中,只有安徽颍上县包含“颍上”二字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颍上 (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 ,秦汉置‘慎县' ,南北朝称‘楼烦 (县)',隋大业二年 (公元 606 年)定名 颍上县,迄今已 1400 多年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 管仲……”倘若《颍上县政务信息网?县情概况》上这段有关“颍上县”自春秋以降,其行政名称 赓续、变迁的说法当为权威的话,那么其自称“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 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 ,则大可存疑。
道理很简单:隋大业二年,即公元 606 年,才有“颍上县” ;司马迁是西汉史家,约生于公元 前 145 年,卒于公元前 90 年——今日安徽颍上县认定管仲是 “颍上县人” 的依据, 无非是司马迁所说的“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司马迁不可能在六七百年之前,就能够预测到隋炀帝会在春秋“慎邑” 、秦汉“慎县” 、南北朝“楼烦县”的地盘上,除旧布新,设置“颍上县” ,提前让管仲“入籍” “颍上”,说“管仲夷吾 者,颍上人也” 概而言之,司马迁的“颍上人也”与当今的“颍上县人”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倘 若管仲家在今日颍上县, 要么司马迁会按管仲出生时行政区划, 说他是 “慎邑人也” ;要么会按秦 汉时期的行政区划,说他是“慎县人也”——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司马迁都不会说管仲乃“颍 上人也”有的专家认定管仲是当今“颍上县人”的理由有点儿“荒唐” :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 年 ),改 楼烦县为颍上县,至今未变明万历六年 (1578 年)颍上县令屠隆 (浙江鄞县人 )捐俸倡修管鲍祠于城北关,得到颍上士民的响应与资助 此祠几经兴废, 今存殿堂五间, 有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 (颍 上人 )题写的楹联。
于是,后人因此认定“颍上”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而且收入到非常权威 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似乎这种说法已是不容置疑了乖乖,明朝修了个管鲍祠,而今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 ,管仲籍贯就此“不容置疑”乎?“颍上”似乎不是古地名,从春秋至隋初, “颍上”二字作为一个词组,大概只在《史记》中 出现过这么一次说“颍上”就是今日“颍上县” ,当然大有问题一一更何况,今日颍上在春秋战 国、秦朝汉朝都有自己的“名讳”,司马迁缘何舍“名讳”而取“颍上”?《史记索隐》云:“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汉有颍阳(今 河南许昌市襄城县 卜临颍(今河南临颍县北)二县今亦有颍上县《索隐》为唐代司马贞所作, 他的“今有颍上县”,乃唐代建置,显然不能说明春秋时的“颍上”就在今日的颍上县颍上”,是司马迁“泛言颍水之上耳”?倘若如此,颍水两岸,都是管仲故乡一一以司马迁 治史之严谨,他断然不会如此有的学者以为,“颍上”应为“颍水上游”,并借重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言颍上县“以地枕 颍水上游为名”,列出一些理由,说颍水末流实为“上游” ;但无论如何,自古及今,一般理解的河流“上游”,多指上源,而今颍上县在“颍尾”、在“颍口”,是颍水注入淮河处,目为“上游”, 是有些牵强附会的。
隋炀帝之所以改楼烦县为颍上县,倒是“泛言 (其在)颍水之上耳”,可视为文学修辞之语,断非史家之言也司马迁为何不言管仲是登封人?今日登封地盘,汉代设有嵩高县、阳城县、纶氏县阳城县辖今日登封东南诸乡镇,“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一一阳城在今日告成镇等地;纶氏县辖今日登封西南诸乡镇,乃至伊川县东部 诸乡镇一一管仲家在颍水上源,说他是纶氏人,而汉代纶氏县城在狂水之源,当然会生歧义如此这般,司马迁选择了“颍上”史家的“颍上”不是文学的“颍上”,本无歧义,不料“颍上县”后来居上,搞得管仲不知何 处是故乡!退一步说,就是“颍上县”处在“颍水上游” ,“颍上县”远远由自,那么管仲照例不大可能 家在今日颍上县为什么?只要稍加研究管姓,特别是管仲身世,自然清楚明了管姓源出管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管国是姬姓封国武王灭商,封三弟叔鲜于管 伶郑州市),建立管国,史称管叔鲜武王驾崩,管叔叛乱,兵败被杀,管国立国不足 6年而被废管国被废后,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由此管叔鲜后裔移徙纶邑一一这就是管氏族谱记载 “管兑邑纶”:兑传子鱼,鱼传康;康有淑德,召为卿士;自康以后,失纪三世,数千年难以探补;康元孙旅,旅传坊;坊 传阳,阳传戚;戚传 ,汹传咸;咸子公度,仕齐;度子曼多,多生仲,字夷吾,相齐桓公,号 仲父……因为“至管仲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 ,他也被称为“得姓始祖”。
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西南,这儿正是“颍水上游” 、颍水之源从家谱的记载看,管仲的爷爷“度”,曾在齐国做官,他的爸爸没有在齐国继续“混饭” ,而管仲浪迹天涯一一“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 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 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 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谋事天下,“老母”特别是大宫祖庙,扎根“颍上”之“纶邑” 这,当是司马迁之所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之根由,也是管仲家在登封“颍上”天蚨 园之根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