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备课资料新人教版.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16832654
  • 上传时间:2022-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单元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1905—2004),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被誉为“农民诗人”山东诸城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荣事迹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1【解析】1. 这两句话用了引用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结构上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段析】引用闻一多的原话,作为下文叙事的总纲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解析】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既形象又贴切,讴歌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文时不畏艰辛的精神3. 运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突出了他的崇高品质段析】写闻一多搞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的具体情形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4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解析】4.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多而且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段析】这里举了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例子,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段析】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从学者的方面过渡到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5【段析】写闻一多为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喊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段析】引用闻一多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解析】5. “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为写他“做”作铺垫段析】做了再说与做了不说形成对比,表现了闻一多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高度的责任感和言行一致的品格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段析】写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6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解析】6.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段析】写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7【解析】7. 体现出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精神段析】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8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解析】8.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用“卓越”“热情澎湃”“大勇”高度概括出闻一多在人生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特点,条理清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段析】总结全文,对闻一多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1.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2.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我是中国人闻一多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  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  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  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  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底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我们的历史可以歌唱,  他是尧时老人敲着木壤,  敲出来的太平的音乐,──  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民歌     我们的历史是一只金礨  盛着帝王祀天的芳醴!  我们敬人,我们又顺天,  我们是乐天安命的神仙    我们的历史是一掬清泪,  孔子哀掉死麒麟的泪;  我们的历史是一阵狂笑,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  他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我这歌声中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  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  泰山的石溜滴成我的忍耐,  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     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的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的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的将来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的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杯酒,  又在金礨里给皇天献寿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的悲哀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声笑,  我的笑驱尽宇宙的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波!──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