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ASBR-MBR组合工艺对工业废水的净化性能研究谢巧玲.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90374282
  • 上传时间:2022-05-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ASBR-MBR组合工艺对工业废水的净化性能研究谢巧玲    摘要:以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ASBR-M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从COD、色度、铁盐和硬度等方面的去除效果来看,ASBR-MBR组合工艺均优于单纯的MBR工艺;MBR工艺和ASBR-MBR组合工艺中膜组件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2.04%和29.25%,其余则由生物处理单元降解另外,两系统的膜区生物相在实验运行过程中均遵循着相同的演变规律综上所述,相比于MBR工艺,ASBR-MBR组合工艺更适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关键词:印染废水;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效果1.引言印染行业是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大户,其水量大、色度高、组成成分复杂染料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透光率降低,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可生物积累并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印染废水的治理和回用己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内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1~3]膜生物反应器(MBR)是由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对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4]。

      本研究以某纺织有限公司的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对以MBR为核心的处理工艺进行了尝试性的改进,即在MBR工艺前增加了ASBR预处理单元,考察了ASBR-MBR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运行效能,并与单纯的MBR工艺进行了对比为今后印染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数据支持2.材料与方法2.1试验装置本研究试验装置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MBR工艺,简称为S1;另一组则为ASBR-MBR组合工艺,简称S2详细介绍如下:2.1.1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ASBR装置采用DN400UPVC管道制作,底部封板及三角支撑采用PVC板材用塑料焊条焊接制作,高1200mm,有效容积120L,反应器的侧壁上开有10个直径为20mm的小孔,其中底部是进水口(同时也做放空口),顶部是溢流口,中间的是出水口,其余是采样口,反应器运行一个周期的时间是12h,沉淀时间为2.5h,每次进出水的体积由MBR池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决定,采用进水泵进行内循环(每小时循环15min)使进水基质和反应器内污泥进行充分混合,反应各阶段的时间由PLC来控制2.1.2膜生物反应器(MBR)MBR的材质为有机玻璃,尺寸为550mm×300mm×500mm,正常液面高420mm,有效容积为65L,其底部均匀布置设有6个曝气砂头,由一台鼓风机供气,用气体流量计控制其气体流量,进行连续曝气,其正上方装有中空纤维膜组件。

      此外反应器内还装有空气反冲洗和补水装置,空气反冲洗可以减缓膜的污染,而补水装置可以在反冲洗结束后对连接膜组件的UPVC腔内补充水,以便抽水泵可以顺利抽到水2.2反应装置运行反应装置分为两组(即S1和S2),主要用于处理某纺织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2.3接种污泥对于ASBR装置,其接种污泥来自于某污水厂好氧生化池内,经密闭使其隔绝空气10天并弃去上清液将污泥浓缩后移入反应器内,然后进水,并开始检测各项水质指标;对于MBR装置,接种污泥取自同样取自某污水处理厂好氧生化池内,经静沉弃去上清液后将污泥浓缩后移入反应器内,闷曝24小时然后直接以原水进行污泥驯化培养,并且开始检测进、出水各项水质指标2.4进水水质进水水质为某纺织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污水水质为:COD200~300mg/L,pH6.8~7.1,色度为200~260倍2.5分析方法试验过程中对系统进水、ASBR上清液、MBR上清液、膜出水水质进行了测定,包括COD、色度、pH、铁盐、硬度等其中,上清液水质测定是将反应器中的混合液用定性滤纸过滤后所得到的滤液各个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均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5]中的标准方法。

      2.6数据处理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10、Origin8.5和SPSS21.0等软件处理3.结果与分析3.1两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3.1.1两系统对COD去除效果图1和图2分别为S1和S2对进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由图可知,对于S1,采用单纯的MBR工艺时,系统进水COD变化范围不大,最大值为116.05mg/L,最小值为89.32mg/L,平均值为104.15mg/L,出水COD变化范围在36.9~72.32mg/L之间,出水COD平均值为59.35mg/LMBR上清液COD在运行第9天后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截留在反应器中,形成了大量的大分子物质的积累,因此造成MBR上清液COD值越来越高然而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在微生物产物的作用下,MBR内的微生物经过充分驯化,开始对大分子有机物慢慢降解,上清液COD浓度逐渐降低另外,当运行时间超过31d后,MBR上清液COD又出现上升的现象3.1.2各系统种COD去除率的分配图3和图4为S1和S1中COD去除率的分配情况由图3可知,S1对COD去除率的贡献为4.9%~36.8%,平均则为26.8%,膜组件截留作用对COD去除率贡献在4.1%到37.9%之间,平均为22%左右,从而可以使总去除率达到43.1%。

      这说明在MBR反应器中虽然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但效果并不稳定,而膜的分离作用则是保证系统出水水质稳定的关键,进一步加强了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由图4可以看出,对于S2,即采用ASBR-MBR组合工艺时,在运行的前8天,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去COD的去除率很低,平均为4.9%,甚至前3天还出现其上清液COD比进水高的现象,因为ASBR中的泥取自于某污水厂好氧生化池经密闭隔绝空气15天而形成的厌氧泥,其混合液种的COD较高才导致这种现象,随着系统的稳定,ASBR对COD去除率在9.5%~47%之间,平均为27%左右膜生物反应器对COD去除率的贡献平均为31.2%,膜组件对COD去除率的贡献在12%~45.7%之间,平均为29.3%3.2浊度和SS的去除浊度、SS及细菌的去除机理:膜过滤原理中空纤维膜的分离机理是筛孔分离机理,在中空纤维膜壁上有数纳米(有制膜技术控制筛孔大小)的贯通孔,在压力驱动下,尺寸小于膜分离孔径的分子或粒子,可穿过纤维壁,而尺寸大于膜分离孔径的分子或粒子则被纤维壁所截留,从而实现大小粒子的分离浊度是水中除溶解态的分子、离子和粒度很大的物质以外,不同大小、比重、形状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对光线散射和吸收所产生的一种光学性质,是表示水质的重要物理外观指标之一。

      本实验S1和S2系统膜出水的浊度均小于3NTU,原因在于产生浊度的物质的粒径一般在0.01~0.05μm,通常远大于膜孔径因此,膜组件截留水中微小絮凝体,去除水中残留的悬浮固体和部分有机物的作用显著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浊度主要依靠膜组件的机械截留作用对于SS,由于膜的高效截留作用,S1和S2的出水均未检测出SS,及两系统出水清澈,无味,无可见悬浮物,这说明其出水水质项目中SS的处理效果比传统的活性污泥要好的多同时S2在运行前期出现污泥膨胀现象,但由于膜的高效截留作用,膜出水也未检测出SS,所以不论膜生物反应器内的污泥是否膨胀,都对出水水质的SS不产生任何影响,充分体现了膜生物反应器的优越性生物在废水中,在一定时间内对铁离子几乎同时有静电吸附作用、酶的催化转化作用、螯合或络合作用、絮凝作用和包藏共沉淀作用,以及对pH的缓冲作用,使得铁离子沉集,另外还有部分为膜及其覆盖层所截留,使得废水得到净化4.结论1.ASBR-MBR组合工艺对COD的处理效率高于单纯的MBR工艺当进水COD平均浓度为137.48mg/L时,S1和S2中MBR上清液和出水COD平均值分别为76.4mg/L和81.3mg/L、59.35mg/L和57.03mg/L。

      2.S1和S2中膜组件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2.04%和29.25%,其余则由生物处理单元降解膜可以通过膜孔筛滤、膜孔和膜表面的吸附、膜表面的沉积层的筛滤和吸附等三方面的作用完成对溶解性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3.相比于S1,S2对印染废水具有更明显的脱色效果,其对水中浊度、SS的去除效果亦优于S14.两系统的膜区生物相在实验运行过程中均遵循着相同的演变规律:前期阶段生物相比较丰富,有大量的漫游虫,有部分的豆形虫、肾形虫、循纤虫和草履虫;稳定运行阶段生物相中动物主要以钟虫为主不同的是采用ASBR-MBR组合工艺,在运行稳定时出现少量轮虫参考文献:[1]明银安,陆晓华.印染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8):16~19.[2]王振东,张志祥.印染废水的污染与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1:19~23.[3]杨文彬.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4,2:32~34.[4]程刚,同帜,郭雅妮,等.A/O-MBR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2007,27(2):40~43.[5]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