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洞庭》教案设计.doc
3页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教学时间:24,学生课前准备:1) 、自学生字新词2) 、熟读古诗,初步理解3) 、搜集有关诗人和古诗的相关资料二、教学课题使学生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积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熟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三、教材分析《望洞庭》 ,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三首古诗中的一首,本板块的主题是“诗人的足迹”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课件,课文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镜子,盘子,海螺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诗人和古诗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此外,在本课教学中我还创设了几个激趣的小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 10 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 (板题,解题)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 ,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3、介绍诗人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 800 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 《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二、初读感悟1、播放朗读录音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 (师范读,配乐)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配乐)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8、展示,再齐读诗三、理解诗句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 , “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
(指导读)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 (板书) “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 “潭面”?(水面,洞庭湖面) “无”?(没有) “潭面无风”?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 ,后半句写“镜未磨”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 (指导读)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四、拓展延伸1、游戏:赛诗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 1 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五、全课总结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板书设计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六、教学反思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